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被改为云阳县。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操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连破此地的“王气”。
将“云阳”更名为“曲阿”
公元前538年,楚国讨伐吴国,为维持军事交通,在今丹阳、丹徒地区的前线设置“云阳驿”,这是史书上首次出现的“云阳”这一地名。
此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楚威王又南下灭了越国,公元前334年,“云阳驿”改为“云阳邑”。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强化郡县乡机构的管理,实施连坐法,在县和乡里都有伍、什编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有伍长,什有什长,什伍要连保,如果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以此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秦始皇经常组织大臣出巡,视察各地的防务,及时打击企图复辟的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的前后11年中,秦始皇曾带领群臣5次大规模出巡,视察各地防务,加强对多民族的统治。
专门研究丹阳历史的眭书义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秦始皇带领群臣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占卜称:云阳有“王气”。
秦始皇怕丹阳出皇帝夺他的江山,所以立即下旨破丹阳的“风水”,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县。
秦朝虽然很快灭亡了,但曲阿县却流传久远,除三国、东吴和两晋初期一度复称“云阳”外,上起东西汉、东晋,下至南朝的宋、齐、梁、陈直到隋朝,一直沿袭“曲阿”名。
直至唐玄宗天宝元年,“曲阿”改名为“丹阳”县,一直到1987年撤县建市至今。
“预见”丹阳要出皇帝
秦始皇开创了诸多有利于统一和发展的事业,不仅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还修建了通向四方边区的驰道,并统一道路的宽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大帝国。
在国家统一进程中,秦始皇在丹阳这块土地上留下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其中尤为深刻的,是秦始皇在世时曾预见丹阳要出皇帝。果然,秦始皇死后430年(公元222年),丹阳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吴大帝孙权。
孙权原籍浙江富阳,后祖辈移居曲阿(今丹阳司徒镇),祖父孙钟在丹阳司徒以种瓜为生,死后葬于司徒白鹤山,其父孙坚死后葬于丹阳司徒吴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两代开国皇帝。
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是南朝齐高帝,丹阳访仙萧家巷人,享年56岁,死后葬于丹阳胡桥狮子湾“泰和陵”。萧衍,字叔达,史称梁武帝,也是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公元549年在一场大祸中死亡,享年85岁,葬于丹阳荆林三村巷“修陵”。
凿北岗山斩断“龙脉”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中国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那时各国为了防范别国入侵,都在国土边疆修筑关塞、堡垒、坝堰等阻碍物,秦始皇并吞六国后,沟通河川就与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同样重要了。
秦时长江涨潮,江水随自然河流流向镇江、丹阳交界处,至丹阳新丰附近遇丘陵而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郡,他细察江南地势后,认为要加强和控制东南地区,必须有一条与会稽道并行的水路,同时也是为了破“风水”、斩断“龙脉”,于是派“赭徒”(罪人)凿开了丹阳的北岗山(大致在今新丰一带),引长江水穿过丘陵地带,过丹阳,直下江南平原。
据历史记载,大运河的苏州至杭州段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战国时吴王夫差为从水路进军北上,并吞楚国,开挖了苏州至常州奔牛的运河。
这样,秦始皇开凿的镇、丹通江水道与奔牛运河自然连接起来,这为隋炀帝开通整个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大运河的苏南至杭州段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已经开通了。
修筑驰道截直取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久,还立即下令捣毁战国时各国边境的关塞、堡垒、坝堰等阻碍物。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修建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东南两个方向延伸:一条向东直通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当时的丹阳已由秦始皇改名曲阿县,地处吴楚地区,驰道正从这里经过。
据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训介绍,秦始皇37年,他最后一次东巡,是从“会稽驰道”经过曲阿县小辛村(一般文献古籍称之为“小辛道”)。
东汉袁康所著《越绝书》有秦始皇回咸阳时“奏(走)曲阿、句容、度牛渚”的记载。旧县志记载:“驰道在县北18里,其地叫小辛。”这条“小辛道”北接江东丹徒的“驰道”,原路现在虽已无影无踪,但蛛丝马迹仍有处可寻。
今天丹阳开发区大泊镇境内仍有小辛村,丹阳、丹徒交界处也有后小辛村,两村都距离丹阳市区约10公里左右,都在大运河的东岸,这很符合古代水陆相伴而行的造路习惯。
秦驰道的规模,《汉书·贾山传》中留下一段叙述,可以窥其一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这就是说,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驰道是按照一定规格修筑的,路基筑得又高又牢固,宽度为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通向四方边区、统一了车轨的驰道,对于促进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也为后代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驰道基本上都较直达,而据文献记载,向南的“会稽驰道”经过丹阳时却弯弯曲曲,这是为什么?
原来秦始皇在修丹阳驰道时特地“截直道使曲”(《吴录》),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目的还是同改“云阳”县为“曲阿”县、凿北岗山斩“龙脉”破“风水”(据《舆地志》)一样,都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当然,今天看来秦始皇这样的想法毫无科学根据,但这样的做法倒也不无水利、交通以及文化上的重大意义。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 沙丘之变:秦始皇帝国的黄昏与权力崩塌的序曲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
秦始皇陵 2025-09-16 秦始皇的情感迷局:黎姜与阿若,谁才是他心中的白月光?秦始皇嬴政,这位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诩的千古一帝,其政治功绩与铁腕统治早已被历史铭刻。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他的情感世界却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关于他是...
秦始皇陵 2025-09-15 兵马俑的来历:从殉葬制度到永恒军团的千年跨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一支由8000余尊陶俑组成的地下军团沉睡了两千余年。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意外揭开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 2025-09-12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王商凿龙脉:权力、风水与王朝命运的千年迷思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龙脉”是帝王气运的象征,是王朝兴衰的隐秘注脚。从秦始皇凿断金陵龙脉,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泄东南王气,历代帝王对“龙脉”的干预,往往与权力焦...
秦始皇陵 2025-09-09 李斯为何不帮自己女婿扶苏:权力、理念与人性交织的困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沙丘宫的密谋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本应继承大统的公子扶苏被伪诏赐死,昏庸的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扶持下登基,秦朝由此加速走向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05 秦始皇对白起的评价: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回响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阿房女是冬儿吗?——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辨析在中国历史与文学的交织叙事中,阿房女与冬儿常被提及为秦始皇情感世界中的关键人物。然而,通过梳理正史记载、考古发现与文学创作,可以明确:阿房女与冬儿并非同一人,她...
秦始皇陵 2025-09-03 宣太后与秦始皇:跨越五代的权力纽带战国风云中,一位楚国女子以太后之姿执掌秦国权柄四十一年,另一位以"千古一帝"之名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宣太后芈八子与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陵 宣太后 2025-08-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