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名声响彻今古。不过谁能想到,大文豪欧阳修曾因绯闻差点身败名裂,《涑水纪闻》中有记载:"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从子妇者。"欧阳修的绯闻究竟是怎么来的,是真是假呢?欧阳修作为北宋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在文学界的成就和地位毋庸置疑。但在私事上,欧阳修坎坷多难,其中事件真相也是扑朔迷离。
欧阳修于公元1007年出生于父亲任职所在地绵州(今四川绵阳),那时,欧阳修的父亲56岁,任绵州军事推官,晚年才得到这一宝贝儿子,自是十分疼爱。
只可惜,欧阳修4岁那年,父亲染病不幸过早离世。由因父亲为官清廉,没有给妻儿留下生活所需的房产和土地。父亲突然离去,家庭一下陷入困顿之中,欧阳修的童年由此变得坎坷多艰。
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携欧阳修远赴湖北随州,投奔任随州推官的叔叔欧阳晔,寄望欧阳晔的接济谋生。
只是,为人正直、为官也很清廉的叔叔欧阳晔家境清贫,仅能提供基本的食宿。尽管他对侄儿欧阳修关爱有加,但没有多余的钱为他购买纸笔等读书学习工具。
好在母亲郑氏乃江南名门望族出身,是知书识理的大家闺秀,她理解欧阳晔的难处,便亲自辅导欧阳修学习:找来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识字念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
正是这样的艰难困苦,使得欧阳修从小即发愤刻苦读书,一跃而成为远近皆知的"学霸"。
这在《欧阳修年谱》中有明确记载:"家益贫,借书抄诵。"可见,小时候的欧阳修读书是多不容易。
另考:欧阳修在10岁时,偶然从邻人那里借得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从而爱不释手,悉心苦读下,终得以大成。时称"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
后来成为文坛宗师的欧阳修,的确深受韩愈的影响,还在他的基础上推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由此开创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17岁时,也就是天圣元年在随州参加科举应试,却意外落榜。复读三年后,20岁的欧阳修再次参加考试,仍未高中。
没有气馁的欧阳修在家又用了二年时间继续巩固复习,几经反省,亦谋叔叔"需走出来,天地可能会广阔些"的提点,便于天圣六年(1028年)到汉阳游学,聆听进士出身的知军胥偃讲课后,深受启迪,便写了封情真意切的拜师信《上胥学士偃启》,胥偃为欧阳修的文采所感动,便收欧阳修为徒悉心指导。
次年,胥偃陪同欧阳修到京城开封,保举他参加开封府国子监考试。
这次,沉着冷静的欧阳修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得以名列榜首,高中"监元"。不久,入围的欧阳修参加国学解试,再次名列榜首,得中"解元"。
转年(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仍居榜首,成为"省元"。
这就是欧阳修"连中三元"的故事,由此名声大震。
不久,他参加仁宗皇帝在崇政殿主持的殿试,排名14,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说这次考试,他的文章写得极好,本可以摘冠。只因主考官晏殊担心若欧阳修再列榜首会骄傲自满,有意压了名次打磨他。
即便这样,欧阳修的才华与潜力亦不胫而走。后来极为欣赏欧阳修的恩师胥偃还把女儿胥莺莺许配给他,招为女婿。
一时,欧阳修科考高中,又有了工作,有了娇妻,三喜临门,可谓否极泰来,格外荣光。
天圣九年,即公元1031年,25岁的欧阳修得授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赴西京任洛阳推官,由此步入仕途。
欧阳修在洛阳工作三年多时间,于景祐元年(1034年)应召回京,授宣德郎,任馆阁校勘,参编《崇文总目》。
期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呼吁朝政改革,冒犯了以刘太后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于景祐三年(1036年)30岁时,被贬下地方,任夷陵县令(今湖北宜昌)。
这就是欧阳修的"一起一落"。
公元1040年,因朝廷编修《崇文总目》的需要,便又召在夷陵当了4年县令的欧阳修回京,继续编修《崇文总目》,复任馆阁校勘。任务完成后,改知谏院,转为一名谏官。
由此,欧阳修积极参与得到仁宗皇帝支持、由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朝廷重臣发起的"庆历新政"。
哪知,"庆历新政"实施不到两年时间,于公元1045年便以失败告终。随着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也被贬知滁州,后改扬州、颖州、应天府等地,又在地方工作了4年左右的时间。
这就是欧阳修的"二起二落"。
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复召43岁的欧阳修回京,提任为翰林学士,主要负责史馆修撰工作。
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被人诬陷拟贬同州时,宋仁宗在欧阳修向他辞行时收回成命,令欧阳修留京编修《新唐书》。
欧阳修至此便在京城得以长期工作,且官运亨通。除了编修《新唐书》外,还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并于嘉佑元年(1057年)担任主考官主持礼部(进士)考试;于嘉佑三年兼任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两年后,拜枢密副使;公元1061年,55岁的欧阳修升任副宰相职务的参加政事,兼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仕途由此登顶。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实施"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对变法中的青苗法等持不同意见,遭到王安石排斥,欧阳修便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自号"六一居士"。次年欧阳修辞去太子少师之职,迁居颖州(今安徽阜阳)。熙宁五年(1072年),66岁的欧阳修在家中逝世。死后,获赠"太子太师",赐谥号"文忠"(他的著作由此称《欧阳文忠集》)。
这就是欧阳修的"三起三落"。
欧阳修成为翰林学士、礼部主考后,堪称"千古伯乐",他好为人师,对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一旦发现必是量才使用、竭力推荐。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除前辈韩愈、柳宗元以外,其余的"三苏"、曾巩、王安石五人均曾被其相中或提携或举荐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传承者,他主张与之一脉相承的"通达平易"文风,积极推行诗文革新行动,反对华而不实的"西昆体",不主张刘几倡导的以玩弄生僻字词为时尚的"太学体"。
欧阳修在1057年担任礼部主考官那年,发现了两份试卷。一份就是"太学体",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马上续作"秀才剌,试官刷。"予以犀利批评,意思也很风趣: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只好不录取了。
一份就是有"平实"文风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该文写得语言流畅,说理也透彻。欧阳修原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不便录为榜首,便定为第二名。当拆开封卷得知作者是苏轼,大为欣赏,从此便对苏轼奖掖有加。在欧阳修的栽培下,苏轼成为继他之后的又一文化巨人。
此外,欧阳修还对张载、程颢、吕大均等旷世大儒有推荐与提携,对包拯、韩琦、文彦博等朝廷重臣也有激励与共勉。
可以说,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挖掘、录用和提携了一大批当世有影响力的才俊,被他相中的,好多当时还是布衣之身,寂寂无名。正因为遇上欧阳修这位大神级的"伯乐",使得北宋中期一时星光闪耀,泽被后世。
不过,欧阳修也是凡人。
他年少时,尤其在刚步入仕途"曾是洛阳花下客"期间,亦多情风流。不仅与好友梅尧臣(宋诗开山鼻祖)、尹洙(1024年进士)等人时常饮酒赋诗纵情放歌,还红尘作伴,放荡不羁,亦得顶头上司洛阳留守钱惟演的默许与支持。
这钱惟演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生性豪放,对后起之秀颇为厚爱。欧阳修来洛阳工作后,尽管他年长30岁,但志趣相投,二人成为"忘年交"。
一次,钱惟演作东宴请欧阳修等一干年轻人,谁知欧阳修迟到了半个小时,还携带一名"官妓"气喘吁吁赶到。迟到原因竟是欧阳修为这名女子找金钗,找遍了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没找到。钱惟演对此并没有介意,还哈哈大笑说,若欧阳修当场作一首词,作得好,他补给女子一枚新金钗;做得不好,罚酒三杯。
欧阳修思忖片刻,当即作《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修有堕钗横。
落笔自然,造境精致,一时赢得满堂喝彩。钱惟演只好令仆人去购来金钗为女子补上。
欧阳修后来亦为青楼女子作了大量艳词,其代表作如《少年游》、《系裙腰》等,虽是随手应景之作,但也体现其私生活有失检点。步入仕途后便被政敌作为武器拿来攻击,以致欧阳修被绯闻缠身,弄得狼狈不堪。
典型的莫过于以下两次:
一次发生在1045年欧阳修在京任谏官时,开封府审理一个案子,恰好是他侄子欧阳晟的妻子张氏与府中仆人偷情而被告官。这张氏系欧阳修的外甥女,不仅当庭承认此事,还透露私情说与舅舅欧阳修也有染。证据便是谏官钱明逸煞费苦心找到的《望江南》,说这首词就是欧阳修早年写给她的: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
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
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一意外的"绯闻"顿时让欧阳修哭笑不得,尽管后来朝廷派出调查组核实,因证据不足宣布此事不成立。
但欧阳修还是被贬到滁州,究其真正原因,其实是他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遭到蓄谋已久的政治攻击:原来张氏已被钱明逸买通,有意给欧阳修制造这起似是而非的花边新闻。
另一次发生在1065年,欧阳修已58岁回京任副宰相的高位。
又有谏官举报欧阳修,说他大儿媳吴春燕与之"爬灰"。这一诽闻经调查仍"证据不足",但也让欧阳修险些陷入身败名裂之中,因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就曾记述:"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从子妇者。"
所幸宋神宗没有轻信谏官之说,还抚慰欧阳修"不要理会这些流言,朝廷还是相信你的。"欧阳修的颜面才得以保全。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1100年正月,北宋政坛因宋哲宗的猝然离世陷入动荡。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未留下子嗣,皇位继承成为朝堂焦点。在宰相章惇力主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时,向太后却以“端王...
宋哲宗 2025-09-23 宋度宗赵禥:南宋末代王朝的荒诞镜像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