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邦和老乡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朝刘邦成为皇帝就算了,为什么他的同乡好友都能成为顶级人才?
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手下的确是人才济济,其中顶级人才也不在少数。最让人奇怪的是,这些人才,初时多是籍籍无名之辈,大多出自市井,或底层官吏。特别是自沛县起兵之时,就跟随刘邦的同乡好友,后来很多人都出将入相,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公卿大臣。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手下,都有哪些人才,是从刘邦起家时,就跟随刘邦的。
萧何、曹参初时都是沛县县吏,一个人事主任,一个典狱长,与时为泗水亭长的刘邦算是同事。“萧规曹随”,两代汉初宰相。
樊哙则是屠狗之辈,吕公眼光好,除了嫁给市井无赖刘邦一女之外,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樊哙。最后成了汉朝大将军,左丞相。
周勃则是名善于编织养蚕器具的工匠,为了增加收入,还兼职吹鼓手,有人家婚丧嫁娶时,他作为音乐人去演奏一下。这是比较有耐力的一位将军,参加了灭秦之战,楚汉战争,帮刘邦平定了异姓王,吕后去世,又铲除了诸吕外戚,到了汉文帝时,两度拜相。
夏侯婴,则是沛县司机班的班长,对刘邦忠心耿耿,位列九卿。
卢绾,是刘邦自幼的无赖好友,卢刘两家是世交,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也算是个另类人才。楚汉争霸之后,受封燕王,成为西汉少有的几个异姓王之一。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虽然不是刘邦的同乡好友,可是自幼家贫,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也是穷苦出身,能够成长为汉初的顶级人才,非常具有代表性,也算他一个吧。
他们到底是怎么成长为“顶级人才”的呢?这应该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时势造英雄。
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反过来说,但是,通常乱世之时,更容易英雄辈出。萧何、樊哙、韩信等人都赶上了好的机遇。如果一直和平无事,当时也没有什么科举之类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估计萧何一直都是一名小吏,而樊哙只能继续屠狗为生,韩信么,可能已经被饿死了。
二、敢于奋斗,不放过机会。
造反这个事情,收益很高,风险也很大,很多人恐怕都不敢干。但是这帮人敢跟着刘邦干,说明不缺乏奋斗的勇气与决心。只有敢于亮剑,才能把握住机会,取得成功。
三、选明主,一起打造一个有利成功的平台。
这个典型人物首先就是雍齿,跟随刘邦一起起义,非常受重用。可是中间投降了魏国,再投赵国,后来赵灭亡,又回到了刘邦这里。原本刘邦是要杀他的,幸亏张良求情,刘邦为了收买人心,雍齿才捡了一条命,否则,小命早没了。
雍齿选择错误,机缘巧合捡了一条命,而萧何、张良和韩信就正好相反。萧何对刘邦是一直不离不弃。张良和韩信开始都想跟随项梁、项羽,结果项梁、项羽防着张良,看不起韩信,可谓都比较落魄。最后,两人都去投奔了刘邦。
刘邦识才、用才,而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也帮处于逆境中的刘邦绝地反击,打出了一个大汉江山。这才是顶级人才的作为,只要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好的平台,大家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好平台,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当之无愧。
四、不断学习,从实践中不断增强能力。
我们常说一句话,“当能力撑不起梦想时,就静下心来学习”。有了机会,敢于去抓机会,可是条件不足够,没有好的平台怎么办?这时候就要我们用我们的能力去创造。
萧何离开关中时,将秦朝的律令、图书全部带走,这有助于萧何掌控全国的形势,户口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改进征税、征兵的方法。萧何能够做好后勤部长,将粮食和兵源不断地输送给刘邦,不是凭空来的。
韩信更是在投军之前就熟读兵书,跟随项梁、项羽又不断的学习。张良虽然出身韩国世家大族,也是从读书,刺秦王,得黄石公传授兵法,还有重建韩国时,屡次作战失败中去学习来的韬略。其他诸如曹参、樊哙、周勃等人,也都是从一次又一次,有输有赢的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持续总结,是成为顶级人才最关键,也是一个人比较容易掌控的关键。
五、天赋高,运气好。
天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决定了才能的天花板,如果想成为在某些方面顶尖的人才,还是需要一些天赋的。所以,找对比较擅长的天赋方向,也是成为顶级人才的关键。
汉初三杰就不用多言了,都应该是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比如萧何就是善于内政,善于人事管理;韩信就是善于行军打仗;而张良就是善于谋划。他们三人还不算最典型的天赋派,最典型的是卢绾。
卢绾最大的天赋就是善于取信于人,虽然其他方面的才华并不突出,可是能把刘邦给哄得很开心,很信任他,最终竟然换来了一个异姓王做,厉害呀。
至于运气这件事,不用多说了,要成就大事业,成为顶尖人物,有时候真的是运气很重要。比如韩信,如果没有遇到贵人漂母,会不会真的被饿死了;如果不是贵人夏侯婴及时相救,是不是早就已经跟其他几个犯罪的士兵一起被处决了;亦或是萧何没有月下追韩信,那韩信走就走了,可能刘邦永远也没法成为汉高祖,而韩信也可能漂泊一生,都没能遇到明主,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们常说福将,真不是空穴来风。有些人可能能力并不是那么突出,达到顶级,但是运气好,办什么事都能成,说他不是顶级人才,恐怕也欠妥。
所以,那些跟刘邦一同起义的刘邦同乡好友中能成为顶级人才的,多是抓住了机会,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持续提高自己的那些人。而另外一些跟随刘邦的人,比如“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引自《汉书》),可能因为运气不济,或者限于天赋,或者没能及时提高自己的能力,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至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 昭哀后:从乱世遗孤到西汉尊荣的家族符号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一位名为"昭哀后"的女性以特殊身份被载入史册。她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至亲,更成为西汉宗室谥号制度的...
刘邦 2025-08-20 从市井混混到千古一帝:解码刘邦的帝王级生存法则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硝烟未散,项羽的霸王戟折断在乌江畔。这个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败给了一个出身市井、年逾五旬的“老混混”——刘邦。...
项羽 刘邦 2025-08-19 吴芮墓为何未留长沙:历史风云中的迁葬之谜在湖南长沙的史册中,吴芮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秦末汉初的诸侯王,以番阳县令起兵响应反秦大业,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后归汉受封长沙王,成为刘邦所封八位异姓王中唯一得以善...
项羽 刘邦 2025-08-0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