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司徒王允降吕布,诛董卓,手握大权,为什么不到两个月就被杀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初平三年,董卓余党李傕等人率领西凉军强势攻下长安,司徒王允则兵败被俘,司徒王允被俘获后,李傕曾一度想要将他杀死以绝后患,但是考虑到王允的党羽宋翼、王宏二人拥兵自重,占据三辅地区,李傕便暂且留司徒王允“一条活命”。
等到李傕将宋翼、王宏骗到长安,解除兵权,后顾无忧之后,李傕便痛下杀手,将司徒王允以及宋翼、王宏这二人一并处死,就这样,这位曾经降吕布,诛董卓,掌控东汉朝政大权不到两个月的司徒王允就这样以身死人手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后汉书》:初,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是时三辅民庶炽盛,兵谷富实,李傕等欲即杀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计将安出?”翼曰:“虽祸福难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宏曰:“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况其党与乎!若举兵共讨君侧恶人,山东必应之,此转福为福之计也。”翼不从。宏不能独立,遂俱就征,下廷尉。傕乃收允及翼、宏,并杀之。允时年五十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竟令手握大权的司徒王允仅仅不到两个月就身死人手,沦为一个“出局者”呢?
笔者认为司徒王允仅仅不到两个月就身死人手,沦为一个“出局者”,主要是因为他犯了“三宗罪”。

第一宗,利令智昏,居功自傲,成为一个自负的权臣。
司徒王允用计谋降服了董卓麾下的第一虎将吕布,随后又借助吕布之手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董卓。
董卓死后,司徒王允不仅成为了诛杀奸贼的大功臣,还成为了东汉朝堂大权在握的权臣,当时,满朝文武都希望司徒王允能够还政于东汉天子,然后作为辅臣,全力辅政,使得内忧外患的东汉朝廷能够摆脱危机,重新步入正轨。
但是,司徒王允却辜负了满朝文武的期许,从一个诛杀国贼功臣,成为了一个利令智昏,居功自傲的权臣。
司徒王允掌权之后,在朝堂之上大搞“一言堂”,不在像昔日那样和同僚们推心置腹,共商国事。
《后汉书》: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同时,司徒王允对于违背他意志和决定的官员是坚决予以清除,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下属,董卓死后,蔡邕曾在朝廷之上为此感到伤心和失落,王允见次情景,当即对蔡邕进行了训斥,并且将其打入死牢。
当时许多与蔡邕关系要好的官员都为其说情,但司徒王允根本不听,最终将蔡邕处死,蔡邕一死,朝中的文武百官彻底看清了王允的嘴脸,与其离心离德,渐行渐远,使得王允成为了一个失去人心的权臣。
第二宗,度量小,没有容人之心。
董卓死后,如何妥善安排董卓麾下的西凉军成为王允心中的头等大事,王允便将自己手下的幕僚召集到一起进行商议,当时有一位幕僚劝解王允对西凉军采取安抚的措施,但是王允却显得度量极小,企图削夺凉州军将领手上的兵权,然后将凉州兵就地解散。
不久之后,王允想要解散凉州军的消息传到了凉州地区,以李傕为首的西凉军将领对于王允这样的安排方式极为不满,因而便派人在凉州地区到处散布谣言,说司徒王允想要杀掉西凉的军民。
西凉的军民一听,各个摩拳擦掌,向以李傕为首的西凉军将领请战,表示要杀入京师长安,杀死始作俑者司徒王允。

以李傕为首的西凉军将领见时机已经成熟,便集结了西凉军人马,趁着夜色,浩浩荡荡地突袭奔袭京师长安。
《后汉书》: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C765、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
而王允并不知大祸临头,还在长安城内憧憬着自己大展宏图的未来,等到李傕率领西凉军攻破长安,来到自己的面前时,王允这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和因素,就是王允没有度量,没有容人之心,没有采取安抚的措施,来让西凉军为己所用。
第三宗,不懂“急流勇退”,依然贪图权势和地位,成为权势的“殉葬者”。
李傕率领西凉大军攻破长安外城时,吕布曾让司徒王允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王允却选择了严词拒绝,王允表示自己自己将会与长安城共存亡,要用自己的死来报效朝廷。

但是等到李傕率领西凉大军来到自己的面前时,司徒王允却并没有按照他给吕布说的那样,选择“以死明志”,反而是领着年少的汉献帝来到宣平城楼对李傕和西凉大军进行喊话,妄图用汉献帝的权威来迫使李傕等人退兵。
《后汉书》:卓部曲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琐门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但是李傕这些人根本不买账,也没给司徒王允任何机会,命令西凉军士将年少的汉献帝和司徒王允分开,然后将司徒王允打入死牢。
这个时候,司徒王允才知道自己满盘皆输,已经沦为一个“出局者”,为此懊悔至极,十分痛苦。
而李傕也仅仅只是将司徒王允关了几天,将他的心腹宋翼和王宏骗到长安后,解除兵权后,进这两人和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司徒王允一并就此处死,以绝后患。
如果说司徒王允当时不贪图权势和地位,选择和吕布出走长安,就算日后不能够东山再起,也能够得以善终,但是司徒王允宁愿成为权势的“殉葬者”,也不愿“急流勇退”,交出手中的权势,为自己博取一个生的机会。
东汉末年,一场由董卓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中原,洛阳城中的血雨腥风与关中大地的迁徙动荡,共同勾勒出汉室衰落的悲壮图景。然而,若将汉室倾颓的根源完全归咎于董卓进京,未...
董卓 2025-11-14 三国单挑场:谁能撼动张飞的“万人敌”地位?在三国武力值的天平上,张飞始终是那个让对手胆寒的砝码。从虎牢关前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到当阳桥头独退曹军百万雄师,这位“燕人张翼德”用丈八蛇矛在史书上刻下...
吕布 张飞 2025-11-13 赤兔踏尘:吕布的武力神话与自信底色东汉末年,虎牢关前金戈铁马,一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的武将横戟立马,方天画戟在阳光下泛着寒光。这个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用三十回合独战关羽、张飞联手的...
关羽 吕布 2025-11-12 董卓“恩将仇报”背后的权力博弈:一场被历史误读的悲剧东汉末年,董卓以凉州军阀身份入主洛阳,短暂掌控朝政后却迅速沦为众矢之的,最终被部将吕布刺杀,全族覆灭。史书将其定性为“狼戾贼忍”的暴君,民间更流传其“恩将仇报”...
吕布 董卓 2025-11-12 何进之败:重兵在握为何折戟宦官,引狼入室又因何故东汉末年,政治腐朽,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斗成为搅动朝堂风云的核心矛盾。大将军何进手握重兵,却在与宦官集团的较量中败下阵来,甚至不得不引董卓进京,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
董卓 2025-11-11 吕布死后三国武将实力排名:从战场实绩看英雄座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烽火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威名成为三国武力标杆。建安三年(198年)白门楼殒命后,武将格局迎来...
吕布 2025-11-07 长安之变:吕布败于李傕郭汜的深层逻辑公元192年,长安城见证了一场改变东汉末年权力格局的战役:吕布率军坚守八日,却因城内叟兵叛变,最终败于李傕、郭汜率领的十余万西凉军。这场战役不仅是兵力悬殊的对抗...
吕布 2025-10-31 皇权阴影下的权力狂飙:东汉外戚跋扈的制度性溃烂东汉中后期,外戚势力如癌细胞般侵蚀帝国肌体,梁冀毒杀质帝、窦宪强夺沁水公主庄园、何进引董卓入京等事件,将"外戚跋扈"推向历史...
董卓 2025-10-29 兖州烽火:曹操破吕布的“全明星”将领阵容公元194年,兖州大地陷入战火纷飞。曹操为夺回被吕布占据的兖州,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激烈争夺战。在这场决定兖州归属的关键战役中,曹操精心部署,派出了一支...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10-29 乱世飞将:正史中吕布的武力神话与战略困局东汉末年,并州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走出一位以“飞将”之名震动天下的猛将——吕布。他手持长矛、胯下赤兔,在史书与民间传说中交织出复杂而矛盾的形象。从《三国志》...
吕布 2025-10-2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