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名将,也是南朝宋的开国元勋,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最后没能逃脱兔死狗烹的命运。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檀道济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胡马来,饮淮浦。春燕归,巢江村。
石头城,立不住。狼居胥,在何处?
耕问奴,织问婢,谁遣书生论兵事?
万里长城元自弃,生不逢檀道济。
——《燕巢林》(明)李东阳
檀道济,山东高平人,自幼父母双亡,只好随着兄长投奔了刘裕。元兴三年,他跟随刘裕进军建康,讨伐逼迫晋安帝禅位自立的桓玄。战场上的檀道济英勇善战,勇冠三军,很快成为了刘裕的得力干将。
随后几年里,檀道济又随军四方征讨义军和叛军。经历了一次次的战争,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刘裕对他十分赏识,他亦屡次得到升迁。
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担任先锋,所到之处,各城官兵纷纷投降。檀道济率兵长驱直入,攻克许昌、成皋,直指洛阳。洛阳陷落,俘获四千余人,有人建议把这些俘虏都杀死,尸体堆成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人尸体,封土成高冢,称为京观)。但檀道济认为:“讨伐罪人,哀愍百姓,就在今日啊!”
他明白民心相背,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于是将所有俘虏全部释放回家。在他们的口耳相传下,各民族的人民都相继前来投奔,檀道济军队的力量更为壮大了。
长安平定后,因檀道济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而且在那个五胡乱华的时代,各地战乱频起,狼烟遍地,百姓的性命被视如草芥。而他对百姓和兵士却是极尽安抚和护佑,更是让他威名远扬。
东晋元熙二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檀道济因辅佐有功,封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此时,北魏日渐强大,逐渐成为刘宋的威胁,刘裕又任檀道济为镇北将军,驻军淮南边疆,屡次击退北魏的骚扰。
没过几年,刘裕去世,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为顾命四大臣之一,位极人臣。因刘义符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却无心政治。顾命大臣谢晦、傅亮、徐慕之商议废帝,然后由刘裕三子刘义隆继位。
他们三人知道檀道济在军中声望较高,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不知檀道济是真心同意,还是被迫而之,总之他同意了这个方案。
当晚,檀道济在谢晦家中休息,由于心中有事,谢晦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而檀道济则沾枕头就鼾声四起,睡得无比踏实,无半点犹豫。谢晦不得不佩服檀道济的心胸和气度,终不是常人可比。
刘义隆即位后,史称文帝。在文帝一朝,檀道济又平谢晦叛乱,北伐北魏。曾在北伐中二十几天连战连胜,威震敌胆。后来由于北魏趁冬日黄河结冰,大举反攻,檀道济粮草被断。为稳定军心,檀道济命人堆起一座沙山,上面盖上少许粮食,以迷惑敌军,终于全军生还。其谋略可与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相提并论。檀道济还以自己的实战经验为蓝本,编写了“三十六计”。
然而,自古以来风险就与利益共存,在他风光无限的背后,却危险重重。檀道济在军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几个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智谋与胆略,个个出类拔萃。更有心腹战将薛彤、高进之英勇无比,号称关羽张飞。
这一切都让生性多疑的文帝感到惊惧,总害怕檀道济觊觎他的皇位,但又苦无理由除掉他。在几番纠结后文帝终于以一个十分牵强的理由,说“谢灵运叛逆明显,但他却赞同他的邪说,常为他隐瞒”,于是给檀道济定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将他和他的十一个儿子并两员猛将全部斩杀。
檀道济听到皇帝逮捕他的消息,一时震惊了,他愤怒地把帽子摔在地上,目眦尽裂,却又无限凄凉的说了一句:“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即使到了此时,他还担心着国家社稷的安危,可是这些将都与他无关了。据说檀道济被杀当日整个京城地震,满地里都长出了白毛,并有儿歌流传:“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赋诗《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的檀道济就是刘宋的一道万里长城,有他在,各国来犯之敌都会心存忌惮。而这一次宋文帝亲手将国之长城推倒,真正是亲者痛仇者快,虎视眈眈的北魏听到消息后,弹冠相庆,不日就挥军南下。
一千年后的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也感叹檀道济的遭遇,写了《无题》诗一首: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
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尽了檀道济的一生,和他惨遭杀身之祸的悲惨结局。诗中有遗憾,有感叹,也有一丝惺惺相惜。他们同是叱咤疆场的勇士,一心为国,有勇有谋,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更为巧合的是,他们同样都因为功高震主,落得莫名身死的结局。
据说檀道济与陶渊明还有一段渊源。陶渊明亲自躬耕于南山下,辛劳过度大病一场。时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前去探望,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回答说:“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于是,檀道济留下了一些粮食肉菜等物品离去。
那时檀道济眼中的刘宋王朝是天子圣明,前途光明,他无法理解陶渊明为何自苦。可谁能知道,陶渊明避世隐居,甘愿过躬耕于野的清贫生活,一生享受天伦之乐,颐享天年。而檀道济一生为国,却最终落得与儿子们全都身首异处。他又何如像陶渊明一样醉心于山野呢,或许还能儿孙绕膝,高寿而终。然而命运总是很难解释。
就像宋朝方回所说:“檀道济号为万里长城,何以陶元亮醉卧一篱菊。”
在中国东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晋恭帝司马德文与宋武帝刘裕的关系,堪称一场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的权力博弈。司马德文作为东晋末代皇帝,在位仅两年便被迫禅位于刘裕;而刘裕...
刘裕 2025-09-10 寒门枭雄的困局:刘裕北伐止步北魏的深层动因公元417年,刘裕率领的北府军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骑兵于黄河岸边,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东晋疆域首次突破黄河。然而,这位被后世...
刘裕 2025-08-28 刘裕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从寒门到战神,用战术与胆识改写历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刘裕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出身寒微的东晋将领,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从北府军中崛起,最终建立南朝刘宋政权,成为南北朝时期最耀眼的...
刘裕 2025-07-31 彭城王刘义康:南朝宋的权相风云与悲剧终章彭城王刘义康(409年—451年),字车子,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第四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异母弟弟。他的一生,是南朝宗室参政的典型缩影,其命运起伏与南朝宋的...
刘裕 2025-07-22 血脉溯源:刘裕与刘邦的皇族羁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刘裕与刘邦作为南北朝与西汉的开国君主,虽相隔六个世纪,却因同姓“刘”引发后世对其宗族关系的持续探讨。通过正史记载、家谱考据与历史逻辑分析,可以...
刘邦 刘裕 2025-07-10 萧道成:从权臣到篡位者——刘裕朝代覆灭的深层逻辑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宋,开启南朝历史。然而,这位北伐英雄创立的王朝仅存续59年,便在其旧部萧道成的兵锋下轰然倒塌。刘裕朝代(南朝宋)的覆灭,看似是权臣篡位的...
启 刘裕 2025-06-30 刘义符被废:一场权力博弈下的帝王悲剧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在开国皇帝刘裕去世后,政权内部暗流涌动。年仅十九岁的宋少帝刘义符,在位不到两年便被顾命大臣废黜,这一事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因素、个人品行问...
刘裕 刘义符 2025-05-22 刘裕政权与曹魏关系的再审视:为何未否定其正统性在探讨刘裕建立的刘宋政权与曹魏关系时,需从历史脉络、政治逻辑与现实考量三个维度切入。尽管刘裕通过禅代程序取代东晋建立新朝,但其政权始终未公开否定曹魏的正统性,这...
刘裕 2025-05-12 刘寄奴:从帝王小名到中药传奇的千年回响在中医药典与历史典籍的交织中,“刘寄奴”三字承载着双重传奇——它既是南朝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亦是一味以帝王之名命名的中药。这段跨越身份与领域的叙事,折射出中华文...
刘裕 2025-04-27 刘穆之被重用的客观原因在东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刘穆之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与独特的优势,成为刘裕倚重的心腹大臣,其被重用背后有着诸多客观原因。家族背景与声望的潜在助力刘穆之出身于汉高祖刘...
刘裕 2025-04-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