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上下5000年,不过很多老外只承认有3000年,那么这些老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中国有非常准确的编年史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在这之后,中国的历史年份记载就从未出错过,而在这个时间之前是非常混乱的,无序的。那么公元前84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何从这个时候开始计算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之所以中国准确的编年史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是因为那一年,中国历史出了大事。
在这之前,周朝在周穆王的时候,制定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到了周厉王时期,就更加的残暴,周厉王提出了“专利”概念,将国家内所有的山川,河流归于国有化,这些东西其实在之前都只是属于民间自由利用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周厉王的“专利”目的在于大肆增加国家收入,增加收入后供他周厉王挥霍。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而且国人稍有不敬或者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就会被杀头。在这样的压力下,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终于,到了公元前841年,忍无可忍的国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有一种历史文本叫编年史,也就是按照时间年代顺序把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也称之为纪年。其中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录而形成的编年史,就叫正史。世界上最早采用这种体例是我们中国编年史,而且一直延续迄今记录了2800多年。
编年史这件事是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头的。《史记》虽然是从黄帝写起的,但是直到共和元年的公元前841年才给予准确的纪年,此后的史家也依此延续,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司马光的编年史也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为了编订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年表。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才将中国历史纪年推算到了公元前1300年,只是这一研究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也许,最近出土的三星堆如果后期有年份记载的,说不准将会成为世界最大奇迹。
其实,司马迁的做法是对的,因为空白总比瞎编好。司马迁坚守着编订纪年必须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原则,而他当时掌握的可靠纪年资料又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说,司马迁仅追溯到700余年前的具体年代,再往前,即夏商周的记载,仅有世系(各个王在位的先后顺序),而没有具体年代。本来,司马迁认为自黄帝时代以来应该就有历史纪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也是有纪年的;可是他在写《史记》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历史记录不全,说法也各不相同,模糊不清,真实的纪年没法确定;只有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后的纪年才是连贯一致的,可以确定的,于是他只能以此为开头编订纪年。
其实,周朝从周成王、周康王开始就出现了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到了周穆王时期,贵族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一些衰落的贵族和士人的社会地位随着财富的缩水而不断下降,渐渐的和城内的平民杂居。
另一方面,即便有嫡长子制度最为保障,周朝依然出现了宗亲政变继位的情况。后来周夷王在地方诸侯的帮助下夺取了王位,但这样却导致地方上的大诸侯不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夷王继位的时候,周朝不论内外,都已经处于矛盾的一个临界点了。
此时,地方上的诸侯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的局面,强国日益无视周朝权威。一次,周夷王为了树立威望,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并立其弟齐胡公为新任齐侯,齐胡公继位后将齐国的都城从营丘(今临淄)迁都自己的封邑薄姑(今临淄西北五十公里处)。但事后不久,齐哀公同母弟姜山又发动政变击杀胡公,自立为齐君,这就是齐献公。
齐国的此次兵变,根本没把周朝放在眼里,齐献公不仅绕过周夷王,还把都城从薄姑迁回营丘。此外,齐献公将齐胡公诸子尽数驱逐出齐国,并扩建营丘城,因营丘临靠淄水,故改名为临淄。
齐文公时,齐国内乱终于有所平息,齐国也渐渐平稳发展起来。到了齐桓公时期,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地盟会,齐国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作为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名字在商周历史中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其名"伯邑考"不仅承载着古代贵族的...
姬发 姬昌 2025-08-13 姬昌大儿子为何称“伯邑考”:一场跨越千年的姓名解谜在商周交替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以悲壮的命运成为后世传颂的孝子典范。然而,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历史爱好者心头:姬昌与次子姬发皆以“姬”为姓,为何长子...
姬发 姬昌 2025-08-08 周公辅佐的是哪位王?——从历史脉络看周公旦的辅政传奇周公旦,作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其辅政事迹贯穿周武王、周成王两代君主,不仅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根基,更以“元圣”之名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典范。...
周公 2025-07-23 周武王的三位兄弟:西周政治棋局中的关键角色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开创西周王朝的基业,其背后离不开家族成员的鼎力支持。在他继位后,通过分封制巩固统治,其中三位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被委以重任,成为...
蔡叔 姬发 2025-07-16 伯邑考之名:商周命名传统与家族权力博弈的密码在商周历史的迷雾中,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伯邑考始终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字既非简单的“姬考”,也非纯粹的谥号,而是商周时期命名传统、家族地位与权力斗争交...
姬昌 2025-07-15 管仲相齐:春秋霸业背后的君臣传奇“管仲相齐”是春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改革事件之一。齐国在管仲辅佐下,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是齐...
管仲 2025-07-04 盐铁官营:历史阴影下的经济桎梏与社会代价盐铁官营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标志性政策,自春秋管仲提出“官山海”构想,至汉武帝时期全面推行,始终伴随着争议。这一政策通过垄断盐铁资源,短期内充实了国库、削弱了...
管仲 2025-06-23 周赧王无子之谜:末代天子的权力困境与王朝余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周赧王姬延(前315年—前256年在位)的统治堪称周王朝的终章。作为周朝最后一位天子,他的一生与“无子”的谜团交织,成为后世探究东周衰亡的关...
姬延 2025-06-09 权力重构与文明裂变:三监之乱成功后的历史可能性推演公元前1040年的镐京,周公旦握着洛邑规划图的手微微颤抖。管叔鲜在朝歌城头挂起的商王旗帜,不仅撕碎了周初"以殷治殷"的温柔假...
周公 2025-06-06 伯禽守礼与平阳映史:两个典故中的文化密码在历史的长河中,伯禽与平阳的典故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分别承载着西周初年的礼乐传承与千年地名的文化记忆。伯禽以鲁国开国之君的身份,用三年时间推行周礼,奠定了儒家文化...
伯禽 2025-06-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