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都不救皇帝的宠妃,为何还得到重赏?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中,记录了当时的酷吏郅都的一个故事。在汉景帝的时候,郅都作为汉文帝的老臣,官至中郎将。他这个人敢于直谏,在朝堂上能够和其他大臣当面辩论,让那个对方折服。有一次他和汉景帝一起到皇家园林上林苑去游玩,汉景帝的宠妃贾姬也一同前往。
在游玩的中间,贾姬去上厕所,可是突然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一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野猪也进了厕所。汉景帝担心贾姬的安危,使眼色示意郅都去救贾姬。郅都根本就不为所动。汉景帝一急之下,要亲自拿着兵器去救贾姬。
这个时候郅都跪在汉景帝面前阻止他,说,“如果一个妃子死了无非再挑选一个妃子罢了,大汉的天下女子多的是,哪里会缺少贾姬这样的女子。但是皇帝只有您一个,你就是自己不看重自己,那么汉室的宗庙和您的母亲太后该怎么办呢?”
汉景帝听了郅都的话,感觉郅都的话有道理,就回来了。随即野猪也离开了,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事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听到了这件事情,赏赐了郅都一百斤金子,并因为此事敬重郅都。
一、郅都不救贾姬的原因。
当时,汉景帝的宠妃贾姬进厕所方便,而野猪跟进厕所,这就使得贾姬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在这个时候,周围的情况十分奇怪。那就是在大家的众目睽睽之下,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救!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景帝身边没有带宦官,有的都是正常的精壮武士,这些人当然不能进到厕所里。如果那样的话,就算是救出了贾姬,这个女子也身败名裂了。
可是,汉景帝既然带着贾姬出游,为什么不带宦官內侍呢?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一次出游贾姬本来就不应该随从。她的陪同是不和规定的,是偷偷跟随汉景帝出来的,是不敢声张的。因此,汉景帝也没有带相应的宦官內侍。
这就给郅都出了一个难题。汉景帝选择郅都,无非就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汉文帝时的老臣,郅都的年纪已经大了,就救贾姬在别人面前可以遮掩一下。再加上郅都身为中郎将,有一定的武勇,可以与野猪周旋。可是,汉景帝不想想,如果郅都去救贾姬,会面临什么情况?
第一,会有生命危险。野猪是十分凶猛的动物,在野外,连狗熊老虎都不会轻易去招惹野猪。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去救贾姬,由于男女避嫌的原因,郅都不可能指望其他武士帮忙。郅都只能单独去面对野猪。以他的年纪气力,很可能会出危险,甚至会殃及生命。
第二,即便是救下贾姬,郅都也是出力不讨好。贾姬是汉景帝的宠妃,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遇到危险,郅都救了她,汉景帝会很感谢郅都。可是当时的地点是厕所,当时贾姬所处的状况是正在解衣方便。郅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情无法说清。这件事过后,出于男子的独占性和皇家的尊严,汉景帝肯定心存芥蒂。这样,郅都是出力不讨好。
第三,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郅都还要考虑这件事对他的名声的损害。他作为汉景帝的臣子,不能劝谏汉景帝违制带妃子出游,还在妃子出危险的时候去救妃子。而且因为自己给妃子的名声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郅都看清了这中间的症结,决定不去趟这摊浑水。其实汉景帝也明白这些,他才用眼神去暗示郅都。而郅都的态度是,既然你汉景帝不好明说这件事,那我就全当没看见。这种有百害无一利的事情,谁爱干谁干,我是不会去干。就这样,汉景帝也无可奈何。
但是,在汉景帝要亲自去救贾姬的时候,郅都却出面阻拦了他。汉景帝出手,无非是以此逼郅都出手相救贾姬。但是,这倒使郅都抓住了机会。郅都借阻拦汉景帝的机会,说出了一番大道理,压得汉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放弃了救贾姬的行动。
郅都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贾姬这个人和汉景帝相比,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救不救无所谓。如果贾姬死了,无法再选一个妃子,汉朝的女子多了去了。在这里,郅都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手段。贾姬和汉景帝相比当然无所谓,可是在汉景帝的心中,她和你郅都相比呢?当然郅都是不会这样比较的。
然后说汉景帝不能亲自去救贾姬,因为你是汉朝的皇帝,不能自己轻视自己。但是,汉景帝是皇帝不能轻视自己,那你郅都何等重要,也要高看自己吗?
最后,郅都又搬出了祖宗社稷和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来压汉景帝。说汉景帝不顾自己的安危,就是对祖宗和母亲的不孝。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这顶看似关爱,实际沉重的帽子,是汉景帝无法承受的。汉景帝只得终止了自己救贾姬的行动。
三、窦太后重赏郅都的原因。
窦太后赏赐郅都自然有她的理由。在汉景帝时代,他的母亲对汉朝的朝政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窦太后心里明白,自己的荣华富贵的根本,是来自汉景帝。因此,她在各个方面也要为汉景帝着想。这一番举动让窦太后十分赞赏,因为他正好做到了以下几点:
1、赤诚的忠君之心。
2、窦太后彰显自己的地位。
3、对汉景帝宠妃行为的不满。
窦太后认可郅都的话,妃子可以有很多,少一个就再选一个就是了,但是,母亲就只有一个。在任何时候,儿子都要以母亲为重。就这么一句话,作为窦太后来说,赏赐百金也就不过分了。
结语: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就是政治博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政治的斗争。郅都不救贾姬的这一次事件,看似云淡风轻,可是在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博弈。如果没有政治经验和决断,那么就很可能掉进深渊,无法自拔。
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楚怀王是昏君吗?——从历史迷雾中探寻真相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楚怀王熊槐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刻画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庸之君,但出土文献与后世研究却揭示出这位楚...
司马迁 楚怀王 2025-09-03 史记:跨越三千年的历史长卷——从上古传说到汉武雄图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恢弘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完成的巨著,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
司马迁 2025-09-01 秦三世子婴身世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宗室血脉探寻秦朝末年,秦三世子婴以46天的统治成为帝国崩塌前的最后见证者。然而,这位在历史转折点上登场的秦王,其身世却如蒙尘古卷般模糊不清。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
司马迁 2025-08-08 张耳与陈余:刎颈之交为何反目?责任归属的深层剖析秦末乱世中,张耳与陈余的友情曾如烈火般炽热。二人同为魏国名士,逃亡途中以“刎颈之交”立誓,共历陈胜吴广起义、拥立赵王武臣、巨鹿被围等生死考验。然而,这段被司马迁...
司马迁 2025-07-08 五大刺客谁成功了?历史深处的刺杀真相与精神博弈在中国刺客文化谱系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专诸、要离、聂政、豫让、荆轲五人,犹如五把淬毒的匕首,刺破历史帷幕,留下永恒的道德拷问。若以“刺杀目标是否死...
司马迁 2025-07-02 子婴为什么不是秦三世:秦朝末年的帝位谜题公元前207年,赵高弑杀秦二世胡亥后,秦王子婴在位仅46天便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这位末代秦君的身份与称谓,在《史记》中却留下耐人寻味的记载:司马迁在《秦始皇本...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06-18 结袜之礼:张释之与王生共谱的君臣雅量西汉廷尉张释之跪地为老者结袜的典故,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成为中华文化中尊贤重道的精神符号。这场发生在未央宫朝堂的礼仪互动,不仅展现了张释之的君...
司马迁 2025-05-09 司马欣和司马迁的关系:家族纽带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司马家族人才辈出,司马欣与司马迁便是其中两颗闪耀却又风格迥异的星辰。尽管他们并非亲兄弟,但同属司马家族这一显赫门第,二人的生平事迹与...
司马迁 2025-04-23 夏无且与司马迁:历史长河中的奇妙交织在历史浩瀚的星空中,夏无且与司马迁宛如两颗独特的星辰,虽处于不同时代,却因“荆轲刺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了奇妙的关联,他们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引发后人...
司马迁 2025-04-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