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恳恳,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大明代?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史上大多亡国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等等。而崇祯帝却是个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复兴大明,不分昼夜地处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对节俭。
勤政和节俭是英主的标配,但崇祯意外成了亡国之君,他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只得自缢身亡。
在位十七年间,崇祯做了很多事,无论对错,他都尽了最大努力。作为皇帝,在危亡面前没有人能帮他,在压力面前只有他一人承担,付出了这么多,为何崇祯仍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
一、自然灾害
明末,发生了罕有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是四千年来全球气变冷时期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期,剧烈的气候变化,使得饥荒连年发生。
史料记载: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父弃其子,有骨肉相残食者。”
这大致就是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河南的旱灾情况,十室九空,物价飞涨,人饿到了一定份上,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骨肉相食这种惨剧都时有发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仅仅是旱灾,鼠疫也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由于旱灾到处都没有粮食,老鼠也需要迁徙寻找食物和水源,于是病菌就跟着老鼠到处蔓延。没有饭吃的饥民吃过老鼠或是老鼠隐藏的食物,鼠疫开始在人们之间传播。
另外,由于大规模流民的出现,也让疾病传播的范围更广,广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区被病魔所笼罩。常年的天灾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对于这片大地的统治者同样是个巨大的灾难。
自然灾害是崇祯年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饭吃的人可能变成强盗、匪徒或者反叛者,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随即发生。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会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成为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内外双重危机
崇祯不仅要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更要面对朝廷的党争、两股强大部队的进攻,一支从辽东发难,一支从陕西起兵。最要命的是,后金军和起义军同时在蚕食着大明的力量,两线作战,这让崇祯帝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最后落得无墙可拆,四处漏风。
事实证明,两线作战是个极其糟糕的决策,公元1214年,在蒙古骑兵强大的攻势下,金宣宗被迫南迁,国土丢掉一半,国力衰败,已经在亡国灭种的边缘。而此时的金宣宗却仍想在南宋头上撒气,派术虎高琪征伐南宋,于是乎两线作战成型,他们不仅打不过蒙古骑兵,也奈何不了南宋,仅存的国力被消耗一空。想当初满万不可敌的金军是如何威猛,而现在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杀得一干二净。
崇祯帝当然不想打仗,这也是迫不得已,帝王的尊严令他必须坚强起来,无论敌人多可怕,他也得撑下去。杨嗣昌曾建议崇祯以剿匪为重,对付后金最好用和谈来解决,虽然说这个建议最后失败了,但其中还有可取之处。
如果崇祯能坚定执行先安内再攘外的策略,大明江山还有一线生机。只不过崇祯帝总是鼠首两端、无法决断,在犹豫之间葬送了机会。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就暗地中和皇太极联系,希望和谈解决争端。
皇太极的回应是:“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对于后金军,他们的处境也并非顺风顺水,后金地处辽东,天寒地冻,物资缺乏,加之战争频发,他们也需要时间恢复实力。就算皇太极的回应是假的,那也可以为大明争取时间。而崇祯帝碍于大臣们的反对,迟迟没有决断,皇太极不想再等,便再次出兵南下。
史料记载:
“辛巳,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癸未,京师戒严。冬十月癸巳,卢象升入援,召对于武英殿。”
崇祯十一年,剿匪工作已经取得奇效,李自成差点丢掉性命,逃入大山。此时朝廷却得到皇太极出兵的消息,于是勤王诏令下达,洪承畴、卢象升等将领只得拆掉西墙去补东墙,两线作战的恶果就此成埋下。
三、没有钱粮军饷
面对接连不断的战事,明代的军费开支也异常庞大,而崇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崇祯九年,卢象升曾上疏: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由于卢象升部队经常断饷,于是卢象升向朝廷请发军饷,朝廷也是断断续续地给。不给工资,那么当兵的还有什么理由玩命打仗?保家卫国这种口号太过空泛,吃饱肚子才是关键。长此以往,很多军兵叛逃或投奔了土匪,变成了明军的敌人。
由此可见,崇祯年间的缺饷问题十分严重。两宋为何能屹立三百多年不倒,主要就是因为宋廷有钱,对外每年几十万岁币的赔款,仍能保持国家正常运转。
勤政节俭的崇祯也无法解决钱的问题,没钱就发不起军饷,大军就会哗变,甚至通敌,在很大程度上,战争就是在比拼财富的多寡,一旦没了钱,战争必败。
在李自成攻下京城前夕,崇祯还搞出了募捐的闹剧,但是没有几人愿意为国捐款,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家资巨富,而崇祯却只募捐出二十万两,对于巨大的军费开支,可谓杯水车薪。
四、拒绝议和、拒绝南迁
在优柔寡断的同时,崇祯帝也十分顾及面子,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崇祯帝一次次陷入摇摆与不定之间。杨嗣昌劝他和后金议和,崇祯心动了,大臣们反对,崇祯又陷入沉思,犹豫不决的时候,大将卢象升死在后金军刀下。
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间,如果崇祯早做决断,最起码卢象升就不会成为牺牲品。
崇祯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劝谏崇祯:“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犹豫不定,等到了三月崇祯也没下定主意,还对大臣们说:
“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
当时假若崇祯真确定要走,可能还来得及,如果正月就南迁,成功率更大。而等到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一切都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祯便在煤山以死报国。
崇祯帝为国家的付出应该被肯定,他想挽救他的国家,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想成为万载唾弃的对象,只是他的运气太差,遇上了旷世罕见的自然灾害,遇到一大批不靠谱的文臣,
当然还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于是乎灭亡就成了必然结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与赵高的乱政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已摇摇欲坠。此时,秦三世子婴登上历史舞台,他在位仅46天,却以一系列举措展...
秦二世 赵高 2025-09-11 宇文虚中:南宋孤胆英雄的悲歌与忠魂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初名黄中,宋徽宗亲赐其名为虚中,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今四川成都双流)人。他的一生,是南宋初期复杂政治局势与民族矛盾交织...
宋徽宗 2025-09-02 姓与氏的千年迷雾:解码胡亥不称“嬴”的深层密码公元前207年,望夷宫内,23岁的秦二世胡亥在赵高女婿阎乐的逼迫下自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这位被后世称为“暴君”的统治者,不仅因残酷统治闻名,更...
秦二世 赵高 2025-08-28 卫国为什么不算六国:从历史脉络与战略格局的双重解构战国时期,“六国”作为秦国统一战争的主要对手,通常指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然而,与这六国同时存在的卫国,虽延续至秦二世时期才正式灭亡,却始终未被纳入“六国...
秦二世 2025-08-26 宋徽宗的皇后:三位女性在乱世中的命运浮沉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沉迷书画艺术,却因政治失策导致靖康之变,最终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一同沦为金国俘虏。他的后宫中,有...
宋徽宗 2025-08-18 王希孟就是宋徽宗本人?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身份之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一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横空出世。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以半年时间完成此作,其细腻笔触与恢弘布局令后世惊叹。然而,随着历史研...
宋徽宗 2025-08-18 秦二世陵墓:末代暴君的寒酸归宿与历史警示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南路252号,一座高仅5米、直径25米的圆形封土堆静卧于现代住宅区与曲江遗址公园之间。这座被当地人戏称为“墓景房”的秦二世陵,不仅是秦朝速亡...
秦二世 2025-08-08 柔福帝姬:乱世飘零中的悲剧终章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遭遇灭顶之灾,三千余名皇族、后妃、朝臣被掳北上,柔福帝姬赵多富便是这场浩劫中的典型缩影。这位宋徽宗第二十女,从金枝玉叶沦为金人战利品,其命运...
宋徽宗 2025-07-29 胡亥有后人吗:历史迷雾中的探寻在秦朝短暂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秦二世胡亥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以残酷暴虐的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关于他是否有后人这一问题,也如同笼罩在历史迷雾中的谜团,...
秦二世 胡亥 2025-07-23 梁师成口中的“小苏先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北宋往事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以“六贼”之一的身份活跃于宋徽宗朝堂,他权倾朝野,却因一个惊世骇俗的自称引发后世无尽猜测——他自称是苏轼的私生子。更耐人寻味的是,梁师成口中...
宋徽宗 苏轼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