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灭掉六国,结束了战国数百年纷争的秦始皇,而他也是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创立者,可以说是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秦始皇并不能算是真正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人,而这个人真实的应该算是汉武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汉武帝究竟还做了些什么,让他能够有这样的评价呢?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是我们学历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识。但是秦朝国祚短暂,秦始皇去世短短几年后,庞大的秦帝国就被重生复辟的六国力量推翻。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

从战国后期开始,随着秦国统一进程的展开,先后被灭亡的六国就已经埋下了试图复辟的力量。这些复辟力量,不仅包括了残余的六国王族、贵族和将领,也包括了原先六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严格的讲,这种“复辟力量”不在于武力,而是六国遗民的国家认同。
像齐国的百姓,历史上曾先后被燕国、秦国和项羽征服,但依然认为自己是齐国人,这就为后来的齐国多次重生奠定了基础。“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虽然凄美,但却是齐国人顽固追求复辟齐国的心态使然。
彻底“灭六国”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最后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那么,六国的复辟力量是什么时候才真正消亡,让古代中国真正实现华夏统一的认同呢?
秦始皇肯定没有做到,西楚霸王项羽更是一个逆流,汉高祖刘邦是不是做到了呢?从历史事实看,刘邦只做到了三分之二。
秦朝灭亡时,项羽进行了逆历史潮流的“大分封”,基本上重新恢复了战国时的六国,而且还多分封了汉王、河南王、雍王、塞王、九江王、殷王等十二个王。项羽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六国复辟的希望,但也加剧了华夏局势的混乱。

但是,项羽也有少许积极作用,那就是打破了六国旧王族独占王位的企图,好几个出身底层的将领也成为了王,从而贯彻了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
当刘邦消灭项羽后,又先后铲除了多数异姓王,这些异姓王不仅有齐国、赵国、韩国的旧王族,也有韩信、彭越、英布、陈豨等汉军将帅。项羽和刘邦的这些举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六国王族的传承,严重削弱了六国复辟力量的旧有认同。
对于六国复辟力量而言,王位的法统是非常重要的,是复辟一个诸侯国的号召核心。最优先的当然是六国旧诸侯王的直系后代,其次是六国王族的旁系后代。例如楚国复辟时的楚怀王,韩国复辟时的韩王成和韩王信,赵国复辟时的赵王歇,魏国复辟时的魏王咎和魏王豹,都是旧楚王、旧韩王、旧赵王、旧魏王的直系子孙,基本都是公子身份。另一方面,齐国复辟时的田儋、田荣、田横则只是旧齐王的旁系亲属。
但是,六国的王族法统被打乱后,六国复辟力量很难再依托这些旧王族,退而转为依靠楚汉的封王,比如曾当上齐王和楚王的韩信,还有燕王陈豨、梁王彭越、赵王张耳等人。韩信多次被人鼓动反汉自立,其实就是旧六国复辟力量开始转换形式的一个体现。
但是,当汉朝的异姓王多数被铲除后,各地诸侯王都变成了刘氏子孙,六国复辟力量是否会消失呢?恰恰相反!这些旧的“六国认同”又开始寄托于这些刘氏子孙身上。最终的产物,就是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几乎重现了秦末的分裂倾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国复辟力量并不在乎对“一家一姓”的忠诚,只要符合某些地方豪强的利益,诸侯姓什么都可以。我们从齐国的君主变迁,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西周到春秋的齐国君主是姜姓,战国时则换成了田姓,楚汉争霸时曾由韩信充当,进入西汉时期又变成了刘姓。即使身为皇家同族,齐王系的几个诸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依然是参与“七国之乱”的重要成员。

可以说,不彻底对六国复辟力量进行“釜底抽薪”,就不能消除某些地方势力的分裂倾向,汉朝同样也无法完成华夏真正的统一,尤其是国族意识的大一统。
事实上,最终打破旧有的割地分封思想,完成华夏民族国族意识的大一统,这个任务是汉武帝真正完成的。汉武帝的做法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在表面上,似乎是分割了各地诸侯的王权,将诸侯国逐步“碎片化”,并且剥夺了诸侯们的多数军政权力,仅保留经济权,从汉武帝以后,地方诸侯又进一步演变成被架空的虚职,而不再是地方领主。此举基本破除了各地百姓对诸侯的依附关系,也让普通人失去了“忠于诸侯”的法理基础,让“忠于朝廷和皇帝”成为普通百姓的最终选择。
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六国复辟力量最终成为了“无源之水”,无人再去怀念这些“冢中枯骨”。某些地方豪强即使对中央不满,也无法再打出“复国口号”,揭竿而起的理由也只能另辟蹊径。
由此可见,华夏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始皇消灭六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而不是全部。国家真正的统一,可以说花费了好几代人的努力,涉及领域更是广泛得多。
事实上,中国的这种让地方诸侯“非领主化”措施,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在欧洲、日本等地,在上千年时间里都试图进行类似改革,但在地方诸侯和领主(欧洲的公爵、侯爵等等,日本的大名等等)的强力对抗下,但直到近代才勉强成功,甚至到了当代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胶着阶段,韩信手握30万精锐之师,坐拥齐地七十余城,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变量。项羽派武涉游说,谋士蒯通献上“三分天下”之策,甚至刘...
项羽 韩信 2025-11-19 权力漩涡中的生死博弈:戚夫人之死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刘邦以泗水亭长之身崛起为开国帝王,其后宫虽无秦始皇"六宫粉黛"的规模,却也聚集了八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当吕...
秦始皇陵 刘邦 2025-11-19 英雄落幕时:刘邦大哭项羽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考量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乌江畔的霸王自刎声犹在耳。当汉军将领王翳割下项羽头颅时,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
项羽 刘邦 2025-11-17 王翦:战国名将的传奇人生与智慧归隐在战国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王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既是征战沙场的辉煌史诗,也是功成身退的智慧典范。一、少年从...
王翦 2025-11-14 权力漩涡中的母子裂痕:秦始皇囚禁赵姬的深层动因公元前238年的咸阳宫中,22岁的秦王嬴政面对母亲赵姬的情人嫪毐叛乱,以雷霆手段将其车裂,并诛灭三族。这场血腥政变不仅终结了嫪毐的权势,更将赵姬推向了历史审判的...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11-14 嫪毐的“特殊魔力”:让赵姬痴迷至深并诞下子嗣的真相战国末期的秦国深宫,一段充满欲望与权谋的纠葛,让市井小人物嫪毐成为历史舞台上备受瞩目的角色。他究竟有何特殊之处,竟能让秦始皇生母赵姬爱得死去活来,甚至为其生下孩...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11-14 项羽败亡后刘邦对项氏亲属的处置:宽仁表象下的政治权谋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终局。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慑天下的枭雄陨落后,其亲属的命运...
项羽 刘邦 2025-11-14 乌江渡口的历史迷思: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探析公元前202年寒冬,垓下战场硝烟未散,西楚霸王项羽率800余骑突围南逃。当这位31岁的军事天才在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小船时,他选择将乌骓马赠予船夫,转身步战至力竭自...
项羽 2025-11-13 沙丘迷雾:胡亥继位背后的历史真相与权力博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起看似寻常的帝王驾崩事件,却因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继承疑案。两千年来,&a...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13 章邯:大秦帝国的末路战神,以囚徒之军撼动乱世在秦末烽烟四起的乱世中,章邯以一介文官之身临危受命,率领骊山刑徒组成的军队横扫六国复国势力,连斩楚军统帅项梁、齐王田儋、魏王魏咎等名将,甚至在巨鹿之战前与项羽形...
章邯 项羽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