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亡秦预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说的是哪三户?
司马迁曾在《史记》一书中写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因此楚国对秦国的仇恨最深,民间也流传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只是六国之中齐国与秦国同样的强大,而赵国同样与秦有血海深仇,为何灭亡秦的一定是楚人?那么这句话所说的“三户”说的又是哪三户?
01秦国灭楚的往事
公元前225年左右,秦国势如破竹,先后攻下了韩国、魏国、赵国,此时的燕国也已经完全招架不住秦的攻势,败退到辽东地区。
所以距离秦国的大一统只剩下楚国一个国家,只是此时楚国的实力同样很强大,其国土面积和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和秦国抗衡,楚国位于列国之南,领土面积常年保持最大,占据汉江平原等膏腴之地。

经济上楚国已经具备了水稻的种植技术,丰收之时楚国粮仓漫溢,军事上以号称拥有百万雄兵,楚国绝对算得上是文昌武胜的诸侯之霸,于是如何攻下楚国,成了秦王嬴政的一个大难题。
此时秦王有两个得力大将,分别是王翦和李信。王翦自荐,只要秦王给自己六十万人马,就能帮助大王实现统一华夏的愿望。但是六十万可不是小数目,这相当于秦国的大部分军队,秦王并不完全信任王翦能够一举拿下,如果行动失败将会对秦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时大将李信见秦王犹豫不决,便主动请缨,表示自己只需二十万的兵马就能打败楚国,二人一比较,秦王决定派李信出兵。
只是没想到李信实在是低估了楚国实力,很快就战败,因此秦王不得不重新任命王翦,而此时王翦却表示自己需要八十万的人马,八十万相当于秦国的全部兵力,秦王此刻担心的不只是王翦能否攻克下楚国,他更加担心王翦是否会带兵谋反。
好在王翦一直用希望得到秦王封赏的方式稳住了秦王的情绪,其不断地索要封地,让秦王为自家宅院扩建,并索要黄金珠宝等,暗示秦王自己只得奖赏即可并没有谋反的想法,最终秦王相信王翦并无二之心。

稳定秦王的心思后,王翦的策略正式开展,王翦此人非常善于用兵打仗,他对楚国的弱点看的及其明白,虽然楚将项燕有勇有谋,但分封制下的弊端十分明显,
楚国的贵族以及楚王的缺点都逐渐暴露,甚至贵族之间相互仇视,两国长期对峙下,国家粮草的消耗如何分摊?各个士卒的军饷如何清算,长久的战争下,如果有哪位贵族的领地被秦军占领,这位贵族就会决绝的要求昌平君立刻和秦国决一死战。
最终项燕顶不住各方的压力,开始调动兵马,也正是这一决策,至使楚军大败,项燕战死沙场,平昌君自杀,被秦国囚禁了三年的楚怀王最终郁郁而终。这个雄据南方八百年之久的大国,最终宣告灭亡。之后楚南公义愤填膺的留下自己的预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被记载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之中。
02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说的是哪三户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含义,均有不同理解,许多人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楚国和秦国有血海深仇,即使是秦国只剩下了三户人家,也一定要灭亡秦国,对于楚国的百姓以及上层来说的话,灭国之恨永远无法和解,众人宁愿战死,也不要苟活在秦国的统治下。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按照如今的意思,秦国当时已经一统天下,想要仅凭着三户人家就消灭楚,绝对是天方夜谭。另外古文和现代汉语在用词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三”在古文中意为“多”,实际上是个表达程度的虚词,例如《鸿门宴》中写道: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者三。
这句话可以大致翻译为,范增多次看向项王,举起所带的玉佩,多次用来示意他,而秦虽三户,里的“三”也翻译成“许多”更能够贴近事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三户其实指的是三个不同氏族的力量。在楚国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这三位帝王,而他们的后代便分别是屈、景、昭三个氏族。
在楚国还没有被灭国时,屈、景、昭三族就有着极高的地位,据说连楚怀王做重大决策时,也要询问他们的意思,可以说屈、景、昭这三家的兴旺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把握着楚国的命脉。
第三种解释是,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一个地名,前文所说的出国三大家族,在此处都有祖祠,而西楚霸王项羽,也曾经处于此地。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楚国贵族,秦王当年派王翦灭楚国后,项燕自杀,如此家仇国恨深深的根植在项羽心中,他毕生最大的心愿,便是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埋葬秦王朝。

事实上项羽也的确做到了,在他率兵进入了关中之后,杀掉秦王子婴,又火烧秦宫,向西血拼到咸阳,这几近疯狂地发泄自己心中的复仇之火,最终破釜沉舟式的打败了秦国四十万大军。
有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三户的说法,依然众说纷纭,其实无论到底做和理解,秦国都确确实实的毁灭在了楚人手中,项羽、刘邦、韩信、陈平、范增均是楚国人,至此实现了楚国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的心愿,楚南公一语成谶。最后关于“三户”的说法,您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公元前98年,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寒风中。太史令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一事仗义执言,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刑罚,实则是西汉政治格局与军事战略交...
司马迁 2025-11-04 弘农杨氏开基者:杨敞的出身与人生轨迹作为西汉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杨敞不仅是弘农杨氏的始祖,更以司马迁女婿的身份成为历史焦点。其家族背景与仕途经历,折射出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一、显赫家世:...
司马迁 2025-10-31 末代秦王子婴:出身迷雾与悲歌人生子婴的出身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皇室谜团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处矛盾记载:《秦始皇本纪》称其为"二世兄子",即胡...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29 汉武帝的权力铁腕与史官的命运悲歌:司马迁宫刑事件再审视公元前99年,一场震惊朝野的案件将太史令司马迁推向生死边缘。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这位立志“通古今之变”的史官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场刑罚不仅改变了司马迁的...
司马迁 2025-10-20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血缘中的“幸存者”与权力真空的产物秦朝末年,当赵高将玉玺塞进子婴手中时,这位仅在位46天的末代秦王,其身世却成为两千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载:或为扶苏之子(始皇之孙...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13 司马迁所受宫刑: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残酷历史司马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的史学巨匠,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最终遭受了宫刑这一古代最残酷的肉刑。关于宫刑的具体操作方式,尽管史书未详载细节,但...
司马迁 2025-09-24 项庄身世之谜:楚国第一剑客的家族脉络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鸿门宴的虚伪和平。这位被司马迁以寥寥数笔记载的楚国...
司马迁 项庄 2025-09-23 廉颇老矣:历史回响中的英雄迟暮与时代隐喻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楚怀王是昏君吗?——从历史迷雾中探寻真相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楚怀王熊槐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刻画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庸之君,但出土文献与后世研究却揭示出这位楚...
司马迁 楚怀王 2025-09-03 史记:跨越三千年的历史长卷——从上古传说到汉武雄图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恢弘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完成的巨著,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
司马迁 2025-09-0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