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太后萧燕燕,应该有很多人对她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吧。萧燕燕可以说是辽朝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一位女性人物,而且是一位掌权者,这样的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古代的吕雉、武则天等等。萧燕燕时期的辽朝发展的非常好,那为什么萧燕燕不像武则天那样,自己称帝当皇帝呢?萧燕燕执掌大权却没有称帝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萧太后,本姓拔里氏,名绰,小字燕燕,后来她的家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因此也叫萧燕燕。从小聪明伶俐,而且她很好的诠释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名言,《辽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一》记载:早慧。思温尝观诸女扫地,惟后洁除,喜曰 :“此女必能成家!”也就是说萧思温萧绰的几个姐妹一起扫地,其他姐妹都草草收场,只有萧绰仔细的打扫,将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萧思温很高兴的说,我这个女儿将来肯定有一番成就。
对待扫地都如此,对待其他事情也不会含糊,萧绰的父亲由于拥立辽景宗有功,被封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征召萧绰入宫,由于有萧思温这个靠山,萧绰刚进宫就被封为贵妃,两个月后就被封为皇后。
好景不长,萧绰的父亲萧思温第二年就被刺杀,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让萧绰倒下,反而让萧绰迅速成熟起来,协助体弱多病的辽景宗处理朝政,这个时期的萧绰跟武则天当时的情况很相似,皇帝都体弱多病,萧绰和武则天都很有政治才能,对于萧绰做的决定,辽景宗只是听个通报,不做干预,在萧绰的治理下,辽国日渐强盛,经济进入正轨。
平心而论,景宗耶律贤才智平平,人却不错,在契丹的各位皇帝中,还是说得过去,能够招贤纳士,糟糕的是身体,比萧燕燕想象的还要差,因风疾经常头晕目眩而无法临朝听政,这恰恰给了萧燕燕参政议政的机会,协助丈夫处理国政。
熟读经史的萧燕燕很清楚,历朝历代对于后妃预政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称为“牝鸡司晨”。虽然说草原游牧民族其习俗与体制都为皇后干政提供了便利,但真正能左右政局的也只有辽太祖的皇后述律平一人。
萧燕燕十分清醒地意识到:维护耶律家族的统治,辅佐丈夫合理地处理军国重事是她的出发点。于是,得到景宗与文武大臣的认可,景宗谕令群臣,皇后亦称“朕暨予”,这就表明她的一切就是皇帝的一切,担负起日理万机的重任,使身体愈发虚弱的景宗有更多的时间享受一下,摆脱了更加让他头疼的事务,很自然地完成了权力的交接,让皇后萧燕燕成了契丹王朝事实上的统治者。
为了社稷的安危、祖宗的功业、民族的兴旺,她不让须眉地主持朝政,显示出女性独尊的特殊风采。
没过多久体弱多病的辽景宗就逝世了,留下了萧绰和耶律隆绪孤儿寡母守着整个国家,当时耶律隆绪才十二岁,辽景宗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主少国疑,萧绰迅速抓住了事件的根本,那就是两个最有权力的大臣。
据说,这位萧太后也是一位极为风流的太后,他与韩德让的故事不胫而走,连宋朝朝廷也有所耳闻。宋朝的大臣获悉这个消息后,觉得是天赐良机,想当然的认为如此不检点的女人肯定将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觉得正是对其用兵的大好时机。于是,这些大臣便向宋太宗进言出兵契丹,此时的宋太宗也正雄心勃勃,一心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便准许了这个请求。于是,在雍熙三年发动了对辽的战争,起初还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后来宋军完全被辽军所击溃,一路仓皇而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熙北伐,当然结局我们都知道,北宋大败。而杨业由于没有等到援军而被契丹活捉,誓死不降,在这场战争中殒命。
此外,我们熟悉的另一场战争——澶渊之战。此战,如果不是寇准力挽狂澜,坚持让宋真宗御驾亲征,激励了上气,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由于真宗的鼓励,士气一下子大增,个个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辽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用弩射中身亡。这下子辽军出师不利,不得不与宋朝达成和议,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规定宋朝每年向辽输送三十万金帛。此后,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维持了百年的和平状态,为两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澶渊之盟可是说是达到了双嬴的目的。
按照萧绰的能力,她完全可以效仿武则天,但是她还是将权力还给了耶律隆绪,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有政治才能的女人不在少数,难能可贵的是对权力的放下,萧绰并没有像学武则天,而是归政给自己的儿子,开创了辽国的盛世,也让辽国的权力平稳过渡。
尽管岁月的沙尘会遮掩历史长卷的辉煌。但沧桑过后,萧燕燕的形象依旧风采照人。有关她的传说,有关她的业绩——不管是正史上的记载、野史上的传说、演义上的扭曲,像是一面光怪陆离的多棱镜,折射出萧燕燕多彩多姿的人生。真中有假,虚中有实,令人雾里看花,使得这位享有盛名的契丹女性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承天太后萧燕燕执政期间,文臣武将,人才辈出,星汉灿烂,业绩辉煌。
《元史》对其评价挺高,认为“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而《宋史》则对之污名化,“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我们自然明白,宋人显然是立场遮蔽了事实。我们今天再来看待萧太后的时候,自然应该跳出这种陈旧的窠臼,单纯从她的行为本身来做一客观的评价。
1100年正月,北宋政坛因宋哲宗的猝然离世陷入动荡。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未留下子嗣,皇位继承成为朝堂焦点。在宰相章惇力主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时,向太后却以“端王...
宋哲宗 2025-09-23 宋度宗赵禥:南宋末代王朝的荒诞镜像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