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后,为什么停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明成祖朱棣本为燕王,奈何朱允炆执意削藩,致使他揭竿而起。一路从北京,打到了南京。
这场靖难之役中,少不了他几位儿子的功劳。"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的儿子们有的勇武善战,有的运筹帷幄,很快夺得了大明江山。
因为并不是一出生就在皇家,所以这几位的父子关系,少了些拘谨,而又多了些平常百姓的亲近。今天要说的是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
(一)、君子报仁义,无惧天地倾
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并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运动基因。他体态臃肿,走路也不灵便。在父亲面前,远远不如二弟朱高煦受宠。不过他待人和善,总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天生忧国忧民,有那股能当大任的君王气质。
1. 父子同心立社稷,永乐盛世创辉煌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至今人们提到朱棣之时,心中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他在任时,励精图治,展现出了不凡的气魄。当时派遣郑和下西洋,四海之内皆知大明国威。
很多的东南亚国家纷纷进献奇珍异宝,只求能到南京一睹圣容。那个时候,万国来朝,大家就像朝圣一样,不远万里的来参见大明皇帝。
而面对北元屡次袭扰边境,朱棣数度率大军远赴草原征伐,将其打的溃不成军,让边疆的明朝百姓充满了自豪感与安全感。
"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他甚至还将整个越南,划入了自己的版图。
此外,他还修订了《永乐大典》,这本集百家之言的大成著作,让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那时候的中国,可谓是名盛一时,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不过,在这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2. 以仁为本,万事为民着想
朱棣在位时,名利双收,出尽了风头。但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他在前线领兵作战,而朝政一直由太子朱高炽主掌。
他屡次反对父亲,认为不应该那么着急的去建功立业,应当与民休息。为此,他还屡次陷入废储危机,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要知道,纵观整个历史,能得仁字的君王寥寥无几,排在他前边的也只有宋仁宗赵祯。
朱高炽,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才能当此庙号。他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不过却当了很长时间的家,只要朱棣不在,那朝政都得由他处理。
仁宗知道国库还剩几多银两,他也清楚,若是常年的入不敷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朱棣在世时,他没办法阻止,可等到自己上任,就能够大展拳脚。
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形容父子二人就是"朱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朱高炽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化解掉父亲遗留下来的危机?又是怎样成为了仁宣之治的开创者?
(二)、修养生息保家国,不求虚名只务实
朱棣在位期间,乾纲独断,主持了很多浩繁的工程。可不论是打仗,还是修建都城亦或者是其他,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银两。
朱棣倒是很高兴自己开创的局面,可底层的百姓却受尽了苦头。不论哪项开支,都是取之于民,但是鲜有用之于民者。
1. 躬耕政务深知弊,丞需改革挽狂澜
张养浩曾经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论是哪个盛世,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
现在大家夸赞朱棣,无非是他开创了伟大的功绩,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繁华的背后,有多少人为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犹未可知。朱棣他只需要想着如何如何青史留名就够了,可朱高炽知道,国家究竟有多么疲敝。
"太宗南征北伐,接连兴兵,辎重物资,耗费巨款。而江北困于营造,江南顿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作为当家人的朱高炽,早就知道了国计民生苦不堪言。
同时,朱棣早年间一直实行高压政策,严厉的打击与建文帝相关之人;其次,明朝的版图虽然盛极一时,但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来维护在当地的统治。
当时征服安南,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里每年都有起义,征收的税负还不如投入的多。
朱棣在位时,攻打北元,南征越南,同时派遣郑和下西洋,又营造都城北京,这些都让整个国家沉重不堪。
2. 重心逐步转移至内部
当了那么多年当家人的朱高炽,在登基上位的那一刻,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国家。他急忙停止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如此一来,国家的开支能够大幅度减少。同时,又让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
朱高炽知道,这不过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下西洋有两个意思,首先是为了寻找朱允炆,这么多年过去了此人还能有什么威胁;其次,则是弘扬大明国威,可人家都知道你了又能如何。万国使节齐聚大明首都,要斥巨资招待他们。
虽然他们也会进贡什么奇珍异宝,可是回赠于他们的,远远要比拿来的多。在朱高炽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是打肿脸充胖子。
下了那么多次西洋,该知道大明的早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不会因为再下几次,就会对大明慑服,主动请求纳土。
可见,朱高炽是一个极其务实之人。当朝野上的人们都在称赞永乐盛世之时,只有他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民着想。
他不要求什么面子,只需要自己过得好即可。倘若没有明仁宗,明朝很可能会重蹈秦朝覆辙。
秦始皇也是穷兵黩武,而又不注重内在的发展,所以才发生了民变四起的现象。
历史上这样为民着想的帝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们本能的认为,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奴隶。可以胡作非为,完全不用在乎他们的死活。
(三)、十月换天颜,大明继扬帆
朱高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君,他学着尧舜的模样,推行开明的政治。此人怀揣着仁爱和道义,并为此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对待官员方面,他纳谏如流,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大发雷霆,若当真是自己不对,还会主动和他们道歉。这个举动,是非常难得的。
1. 打天下者永乐,治天下者洪熙
事实证明,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个决定十分正确。若是朱高煦等人上位,那么他们还会继承父皇的遗志,以开疆拓土为己任,而不顾内政交困。他虽然只在位了十个月,不过留下来的遗产,那是十分宝贵的。
当初朱棣得位不正,对于文人官僚们十分不信任。而朱高炽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是完全无法扶大厦之将倾。他让三杨入阁,主持朝政,同时对于朱棣为文官们炮制的那些冤狱,也都一一的进行平反。
甚至,很多建文帝时期的老臣,也都能够在仁宗朝再度为官。他的气量,并非常人能比。在"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
对百姓上,他再度展现出了仁义的一面。原先为了建造宫殿,皇家是可以无偿的从农民手中征收木材,金银器皿的,而朱高炽对此深恶痛绝,当即废止。
他又想方设法的为百姓们减免税收,想让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以抚平太宗朝长期战乱而带给他们的创伤。
2. 父死子继,开创仁宣之治
因为只在位了十个月,所以他的历史存在感并不是很高。不过其儿子朱瞻基,完美的继承了父亲身上的优点。他虽然很是仰慕爷爷,不过常年待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把那套仁义治国的理念,学的淋漓尽致。
他在父亲的基础上,又开始不断的发展农业,给农民很高的补贴。同时,三杨也继续受到重用,他们为宣宗出谋划策,多有建树。
在惩治贪官污吏上,朱瞻基比父亲要更加彻底。他学着太祖皇帝,制定了很多的严刑峻法,以防贪赃枉法者出现。
为了节省开支,他还放弃了对西域的管辖权。那里并非是明朝的基本盘所在,仁宣盛世是可以与西汉的文景之治还有初唐的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的。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可令这父子二人没想到的是,英宗朱祁镇过度仰慕太宗皇帝,决议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惨遭俘虏,导致北京险些丢失。
结语:
那些万国来朝如何如何,不过是说说好听而已。使节和国王们来了,大明皇帝脸上就有光。朱棣远远不如朱高炽更加的务实,他只知道开疆扩土,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财政还能不能够支撑他的这份宏图大志。
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后宫惨案。据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因宠妃权贤妃暴毙,牵连出所谓“谋逆”阴谋,竟下令将近三千名宫女凌迟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铁血丹心镇南疆:明初靖难功臣顾成的传奇人生在明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顾成以独特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成为跨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传奇人物。他既是朱元璋帐前“以勇选为亲兵”的猛将,又是朱棣靖难之役...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深层用意:宗法、权谋与未来的交织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立储问题上做出关键抉择:将肥胖臃肿、不善骑射的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非更符合其尚武气质的次子朱高煦。这一决策背后,交织着宗...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靖难烽烟中的生死迷局:建文帝逃亡路线与历史真相的考古解密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靖难烽烟后的权力阴影:建文帝生死谜局中的政治博弈与历史真相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夺位者的历史分野:李世民与朱棣口碑差异的深层逻辑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均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但二者在后世评价中却呈现显著差异:李世民被奉为“千古一帝”,朱棣则长期背负“篡位者”的争议标签。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前夕的尼姑搜捕风暴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大明王朝迎来历史转折点——朱棣正式启动迁都北京工程。这座即将成为帝国心脏的北方都城,承载着朱棣巩固统治、震慑北元的战略野心。然而,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启 2025-10-16 靖难烽火中的“守城奇迹”:孙岩如何以通州一役换得十代荣华建文元年(1399年)秋,北平城外战云密布。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通州守将房胜开城降燕,却面临朝廷数万大军的围攻。此时,一位已解甲归田的宿将——孙岩...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5 靖难之役:朱棣登基后藩王集体沉默的深层逻辑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历经三年鏖战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这场中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藩王叛乱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除...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4 靖难之役中的藩王群像:站队、观望与政治博弈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兵,这场持续四年的内战不仅改写了明朝皇位传承轨迹,更将20位藩王卷入权力漩涡。面对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的生死对决,...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