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楚汉战争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楚汉战争中得天下的是刘邦?
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其实韩信已经说了个大概。韩信原是项羽麾下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职位是郎中,也就是站在帐外放哨的一个保安,手中戳一根大戟。他在投降刘邦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并带着刘邦从汉中杀回关中,继而夺取天下,历时四年。
刘邦、项羽剧照
韩信没有出现之前,刘邦过得很迷茫,原因就是受到项羽的刻意打压。众所周知,刘邦是关东(函谷关之东)沛县(今江苏徐州)人,起兵不久就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暂时掌权的楚怀王派刘邦进攻秦都咸阳,项羽则被宋义带着去解救被秦军围困的巨鹿。接下来,楚怀王又许诺说,先入关中者就是关中王。这就是“怀王之约”的由来。
这个“怀王之约”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说它公平,是因为它像一张悬赏告示,给了所有人一个机会;说它不公平,是因为故意让刘邦抢占了先机。事实上,刘邦先项羽两个月就进入了关中,并受降秦王子婴,从心理上就以关中王自居了。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项羽打败秦将章邯、王离之后实力大增,带着40万诸侯联军也奔向关中。
项羽有明显搅局的意思,他撕毁怀王之约,重新主持分封诸侯。最终,刘邦分得了巴、蜀及汉中三地,称汉王,建都南郑。如果从当时的诸侯分布形势来看,刘邦的地盘就是“西南一隅”。更糟糕的是,关中被一分为三,分别划给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样一来,意味着刘邦进入关中的门户也被封堵。
项羽这样布局的目的,就是要困住刘邦,因为他在军师范增苦口婆心的教导下,已经意识到了刘邦潜在的威胁。而对于刘邦来说,自己是关东人,手下的将士也多是关东人,出于思乡情节,都希望回到关东老家。因此,从刘邦启程汉中的第一天起,就有将士们不断地开溜,等到了南郑之后,这种局面也没有改变。
此情此景,让刘邦一筹莫展,想回到关东,又惧怕项羽的打击;如果在南郑安家落户,又实在不甘心。正在这时,韩信出现了。韩信拜将的故事大多数人也不陌生,这里不再赘述。拜将后,刘邦找来韩信,二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主题就是围绕争夺天下展开。
韩信开门见山,直接就把项羽当作刘邦的对手。他对刘邦说,如果大王想得天下,只需要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了。也就是,无论项羽干什么,刘邦反者干就行了。
韩信例举了项羽身上的几个缺点:一是小气,也就是抠门儿,手里的印磨光了棱角还不舍得恩赐给部下;二是残暴,喜欢屠城,所过之处民不聊生,鸡犬不留;三是无情无义,暗中派人杀掉楚怀王这个“天下共主”;四是不懂关中地形之重要,将都城建在无险可守的彭城;五是没有一碗水端平,分封极不公平,挑起诸侯间的矛盾争端。
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之后,茅塞顿开,信心大增。事实上,他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走的韩信提出的这条路线。
一、杀回关中,扫除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的势力,将关中与巴、蜀、汉中联合到一起,成为他的大本营及后勤补给基地。在整个楚汉战争,关中就是汉军的军需、粮秣、兵源的供应基地,正是这些战略物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才使得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中坚持到了最后。
另外,关中的地形具有非常高的战略价值,秦国能一统天下,也是凭借于此。一是有东、西、南、北四大关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战国时期,秦国能到关中六国横冲直撞,而六国盟军最多也是到秦国的家门口(函谷关)示一下威;二是巴、蜀与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完美地解决了战争所需的粮食问题。因此,刘邦夺取天下,也可以视作是第二次“秦灭六国”。
二、争取盟友,拉拢到了淮南王英布、游击将军彭越、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常山王张耳、楚大司马周殷等人,并将韩信牢牢控制在手里。所谓拉拢,自然要有利益的出让,否则没有人会跟着刘邦打项羽。刘邦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丝毫没有吝啬土地和王位,反过来讲,成就刘邦也等于成就他们自己,所以这帮人都很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听从郦食其的建议,甚至想把原六国后裔都找出来称王,这也是一种争取盟友,壮大势力,间接削弱项羽的手段,虽然最后在张良的制止下没有实施,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格局要比项羽大的多。因此,刘邦的成功也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有舍才有得,但是项羽做不到。
三、注重争取民心,在入关后就显露出这一面。其实在灭秦战争中,刘邦也干过屠城的事情,但是当他进入咸阳时,马上就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所以接下来与百姓“约法三章”,与民秋毫无犯,以致于把关中百姓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生怕他不在关中为王。
反观项羽,进入关中便依旧杀人放火,凶神恶煞一般。他之所以后来陷入齐国泥潭中不能脱身,很大的原因就是残暴不仁,斩尽杀绝,让看不到活路的齐国人激起了殊死搏斗的意志。如果项羽懂得安抚百姓,结果就是另一番天地。另外,优待俘虏也是瓦解对手意志的一种手段,而项羽只认识一个“杀”字。
总之,在楚汉战争开始之前,没有人看好刘邦,但是他走了一条与项羽截然相反的路,最终夺取了天了,而这条路的设计者就是韩信。当然,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还有一些细节因素。
首先是意志坚强,纵观整个楚汉战争,他与项羽的对抗中屡战屡败,但是他能做到屡败屡战,反观项羽,一次失败就心灰意冷,斗志全无。
其次,刘邦在用人方面有高超的水平,基本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能将人才用得恰到好处,还能将这些人才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项羽在陈平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面前,就与部下离心离德,连最忠诚的范增都不相信。
再则,刘邦有明确的目标,细致的规划,远大的理想,从起兵到称帝,再到坐稳江山,可谓是步步为营,没有出过大的纰漏。反观一塌糊涂的项羽,临死前还认为自己是个战神,灭亡他的是上天而不是刘邦。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外,滔滔漳河水映照着楚军将士坚毅的面庞。项羽立于船头,挥剑斩断最后一根缆绳,沉闷的凿击声中,数十艘战船缓缓沉入河底。这一历史性瞬间,不仅斩...
项羽 2025-09-19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规模考辨:从“56万大军”到实战真相的解析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破釜沉舟:绝境中迸发的决绝智慧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漳河波涛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奔涌向前。楚军统帅项羽立于船头,望着对岸秦军二十万大军的旌旗,突然挥剑斩断船锚,铿锵之声穿透晨雾:“凿沉所有船...
项羽 2025-09-12 王离算名将吗?——从家族荣光到历史迷雾的军事人生在秦末乱世的风云中,王离的名字常与“巨鹿之败”“将门之后”等标签紧密相连。作为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基因,却最终在项羽的铁骑下折戟沉沙。...
项羽 王离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虞子期原型之谜:文学虚构与历史想象的交织在楚汉争霸的传奇叙事中,虞子期常以“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虞姬堂弟”的身份出现,其忠勇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翻开《史记》《汉书》等正史,这个人物却如幻影般消失—...
项羽 虞子期 2025-09-09 吕马童与项羽:一场被历史误读的“恩义”纠葛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垓下之战的尾声里,西楚霸王项羽以一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的悲壮之语,将最后的尊严交予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这段被《史记·项羽本...
项羽 2025-09-04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