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也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蔡邕一生几经周折,早年曾拒绝朝廷征召,后来迫于无奈只能入仕,但又因获罪被流放。直到董卓入住朝廷蔡邕才被赦免,官至祭酒。蔡邕不仅书法造诣高,还精通音律,蔡邕听琴的典故广为人知,他不仅能听懂琴声内在的含义,还能洞悉琴的弦外之音,可见其功力之深厚。这次我们就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蔡邕,看看他有哪些著名事迹。

历史上的名人,有许多人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崇尚礼乐的文化。
音乐,启迪心灵,激发想像。
在古代,人们根据旋律的进行与音调本身的抑扬变化,唤起心灵的丰富想像,来演绎和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思想。
历史上懂音乐又痴迷音乐的人很多,高山流水谢知音的故事,比今日的“发小”与“闺蜜”,更能体现灵魂的相投。
古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古朴的思维让人更能拥有精神的真髓,无论抚琴长啸还是琴瑟之趣,一张琴,浪漫出无尽的美好,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觉与意境,是大美的享受呀。

东汉末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一直是令我敬慕的东汉名臣,早年拒绝朝廷征召,后出任司徒掾属,升任郎中等职,参与续写《东观汉记》。
蔡邕名气大,威望高,为人温良厚道,耿直正义,深得一部分人敬重,也令一些人厌恶,遭奸佞小人打击报复而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载。
董卓掌权后,慕其才强召为祭酒,随后三日内连续加官为侍中,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董卓被诛,蔡邕因同情董卓,感叹知遇之恩,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岁。
蔡邕的才华横溢,其书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首创“飞白”书体,“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生平藏书过万卷,著有文集二十卷。
蔡邕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书法上,更是精通音律,是一位弹琴高手。

据说某日,蔡邕应邀到一位朋友家中参加宴会,由于他有点事,去的稍晚了一点,当他来到主人的家门口,里面的酒席已经开始了,丝丝缕缕从室内传出了琴韵。
原来这主人特意邀请了一位善于弹琴的乐师,为客人们助兴演奏。
蔡邕对音乐的素养天份极高,还没有进屋,但被琴声吸引,如痴似醉,不由地停下来仔细聆听。
谁知不听还好,这一听着实吓了他一跳,一开始琴声悠扬,但随一波又一波的琴声,突然琴声变得高昂紧绷,沉重浑浊有压迫感,隐隐约约露出一股杀气。
主人们是请大家来作客的,怎么又暗藏杀机呢?
敏锐的蔡邕深感这事情有点蹊跷,心情无限紧张起来,他大惊失色,友人相邀,为什么这琴声杀机四伏,难道是鸿门宴?
想到那些嫉妒诽谤他的小人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机立断,便回转身,悄悄离开了。

蔡邕是声望极高的大人物,主人听到下人报告说这位贵宾已经来到了自己家的门口,却又悄悄折回了,连忙追了出来,问个究竟,是不是礼数不够让他挑礼了。
蔡邕就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原因。
主人便拉着蔡邕来到酒席上,让弹琴的乐师来见蔡邕,并说了蔡邕来了又想走的原因。
乐师听了主人的解释,望着蔡邕不由地失声笑了,对蔡邕说:“先生莫非是刚才我看到螳螂捕蝉的缘故?”
原来,乐师在屏风后面演奏的过程中,恰好瞥见有一只螳螂,正打算捕食一只鸣蝉。那蝉已经要飞走了,而那只螳螂却迟迟没有下手,乐师心中不禁替螳螂暗暗着急。
“先生一定听出来当时我的情绪,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琴声里,让先生产生了怀疑?”
蔡邕听了这番话,爽朗地笑了:“就是呀,隐隐有杀机!”
看来这琴韵真的与心境有关呀,只有精通音乐的人才会从细微处察觉到不同。

蔡邕在江南地区避难的时候,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做饭,主人往灶膛中填加一块又一块的桐木做燃料,偶尔取了一块木板,随手丢入火中燃烧起来后,猛地爆发出一种非常清脆又响亮的声音。
尽管声音十分短促,而蔡邕却从桐木板爆烈燃烧的声音中瞬间敏锐地感到,这不是一块普通的木板,是一块绝佳的制琴好材料。
他迅速跑到灶膛前,从灶膛中把那块木板扯了出来,买了下来,带回家后,他用这块木材精心制作成一架琴,安上琴弦后一试,这琴声果然非同一般,声音响亮而深沉,唯一的缺欠就是琴板的尾部还残留着被火烧过的焦痕,蔡邕给这架琴起名为“焦尾琴”,于是,“焦尾”成了后世形容好琴的一个术语,演成一个典故。
蔡邕有一年到会稽的柯亭。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都使用竹子作为建筑房屋的材料,连屋檐下的椽子都是一根根的竹子制成的。
蔡邕好奇,经过认真观察,蔡邕发现这些竹子的质地非常适应做乐器,是上佳材料。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随手抽出一支,凿了几个小眼,制作成笛子,随口一吹,声音悦耳动听,果然非同寻常,被人称之为“柯亭笛”,伏滔在《笛赋序》中说:“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
蔡邕是中国历史上音乐造诣颇高的人,他的女儿蔡文姬深得家传,颇有天赋,撰写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流传于后世。
一代枭雄曹操就是倾慕蔡邕的才华,不惜重金将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从北地赎回来,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北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吕蒙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宽厚正直的品格,成为一代名相。他不仅三次登上相位,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更以“不记人过”的豁达胸怀,...
吕蒙 2025-11-24 神医安道全:医术高明的当世华佗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江湖世界里,有一位医术超凡的人物,他便是绰号“神医”、位列梁山第五十六位好汉的地灵星安道全。他以精湛的医术,在梁山好汉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
华佗 2025-11-21 汉文帝二十三年:以无为之治铸就汉朝经济基石公元前180年,长安城未央宫的青铜灯盏彻夜未明。37岁的代王刘恒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一个财政赤字高达七成、人口锐减至千余万的残破帝国。这位以&q...
刘恒 2025-11-19 刘肥:从险遭毒杀到善终的西汉庶长子在西汉初期的风云变幻中,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其命运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虽无缘帝位,却因身份和地位,在吕后掌权时期陷入了一场生死危机,险些命丧毒酒之下,最终却...
刘邦 2025-11-19 薄姬:从私生女到太后的逆袭传奇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薄姬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段从私生女到太后的传奇人生。她的故事,充满了命运的起伏与转折,见证了逆境中崛起的力量。私生女...
薄姬 2025-11-19 萧何自污:皇权阴影下的生存智慧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萧何作为开国丞相,以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然而,在刘邦晚年,这位功高盖世的贤相却做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自污名节。这一...
刘邦 萧何 2025-11-18 逃难抛亲背后:刘邦的复杂面孔与历史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的形象一直充满争议,其中“逃难抛妻弃子”这一事件,更是让他被贴上了“无赖”的标签。然而,深入探究历史细节,我们会发现刘邦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
刘邦 2025-11-18 薄皇后被废之谜:无子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情感疏离在汉景帝刘启的后宫中,薄皇后作为第一任皇后,最终却落得被废的结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这一事件背后,既有复杂的政治因素,也与汉景帝对她的情感态度息...
刘启 启 2025-11-17 韩信:智冠群雄却难逃悲剧,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在秦汉交替的动荡岁月里,韩信宛如一颗璀璨流星,划破历史长空,留下无数传奇。他以卓越军事才能,助刘邦定鼎天下,被后世尊为“兵仙”,然而,这位智谋超群的军事天才,最...
刘邦 韩信 2025-11-17 吕后未称帝而立刘盈:权谋、礼法与现实的三重枷锁刘邦驾崩后,吕后作为其结发妻子,凭借政治手腕迅速掌控朝局,成为西汉初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毒杀戚夫人、大封吕氏子弟,甚至一度临朝称制,却始终未突破“称帝”的底...
刘盈 刘邦 2025-11-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