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科举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光流程就很复杂
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社会时期最主要的人才获取渠道,自从隋文帝杨坚将科举制度提出以后,由唐到宋的更正修缮,科举考试俨然已经有了明确且深刻的等级划分和考试制度。
随着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读书人在普罗大众眼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尤其是那些参加过乡试和会试的读书人,只要能得到一个“举人”的头衔,那就是典型的“散馆留用”,迟早要做官的人。但其实,除了乡试的“举人”,会试的“贡士”,殿试中产生的“三甲进士”才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科举考试的考试制度
作为备受古代读书人关注的科举考试,在诞生之初,就与古人所追求的功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读书人要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从小学习,直到得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中,好像科举只用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而通过了这三种考试的读书人就能够得到当官的资格甚至直接当官。其实不是的,科举考试的制度其实和我们现在读书时的层层选拔一样,都是从小就开始了。
古代读书人在参加乡试之前,首先通过参加的“童试”,在通过童试得到“儒生”的称号之后,才能够继续参加接下来的考试。如果没有得到儒生的称号,就必须接着参加童试,直到得到儒生的称号之后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开始。
童试之后是“岁试”,岁试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是每一年考一次,其实不然,岁试和乡试、会试一样,都是三年一次,而通过了岁试的儒生,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得到了秀才的称号似乎就是得到了参加乡试的准考证,是成为举人的第一步。实际上,这样的理解虽然是对的,但是却并不全对。因为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还要经过一次“科试”,科试就相当于是乡试的预考,目的就是将一些浑水摸鱼的不合格者从中剔除掉,以减轻乡试的压力。
通过了科试的秀才,实际上就等同于得到了成为乡试“举人”的资格。经过了这些三年又三年的考试,在科试中通过了的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到我们所熟知的乡试环节。
我们常年听说的“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从童试到科试都一次性通过的卓越人才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的读书人,在走到乡试之前,可能需要花上十几二十年。
不同朝代的不同制度
从童试到科试,其实不是科举考试中的“正式考试”,而是相对简单的“初级考试”。但也正是因为能剔除掉大部分人的考试都是初级考试,所以古时候的大部分读书人在科举之路的旅程也就只能走到这一步。不过不同朝代中对秀才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是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秀才也是有着很高的含金量的。
在明代时期,秀才指的是已经考上了县学或者是府学的学生,这个时候的秀才又被称为“庠生”。到了清代之后,庠生才被称做秀才,并且由于清代度科举制度的改动,想要成为清代的秀才不仅要府学的考试,还需要加上一道“院试”。
这个时候,只有通过了院试后,才能叫秀才。当然了,随着院试的出现,院试的第一名自然也就要有一个不同的名字。但由于之后的乡试和会试,院试第一名的名字自然不可能听起来就比乡试的第一名更高,于是院试的第一名就被确定为了“案首”。
清代时期考到了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待遇也要比之前更好一些,不仅处具有了举人才能够享受的待遇,见到了县一级的官员还不用“行大礼”,不用出“徭役”,就算是犯了事,在审问的时候也不能“上刑”。
但同样的,有了优待自然也就有了限制,成为秀才的读书人每年都要参加考试,通过了才能保证自己继续享受秀才的待遇。否则的话,不仅会有取消秀才称号的危机,还有可能会被挂上“永不录用”的牌子。
当然了,像这样需要每年考试的情况下,朝廷自然会给出一定的“补助”,比如每年秀才考试中都能够得到第一名或者连续处在前几名的人,朝廷每个月都会给出一定数目的钱粮,待遇类似于我们现在国家单位里的合同员工。
改变命运的科举正式考试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考试之后,一直保持着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就能够参加朝廷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了。但不同于我们现在,在经过了乡试和会试后,能够撑到殿试阶段的读书人已经是凤毛麟角,每一个人放到现在,最少也是博士学位起步。当然了,每一个参加考试的秀才只要能够撑过乡试,得到举人的称号,就能够得到朝廷的承认,走到哪里都可以自称是一个“文魁”了。乡试举行之后,在经过会试,就能够加入到“殿试三甲”的角逐中去了。
殿试通过的读书人都叫“进士”,但又因为成绩不同,被处分成为了“三等”,这三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文中所说的三甲。一甲统称“进士及第”,会得到皇帝钦赐的一块写有“进士及第”的牌匾,相当于考试第一拿的奖状。
又因为一甲的三个等级,皇帝赐的牌匾又会有不同的规格。一甲一名的称号想必已经没有人不了解了,“状元”这个名号可是横穿了我国的各类古装电视剧。一甲二名叫榜眼,由于状元是皇帝钦点,所以第一名不会写在“皇榜”上,写在第一位的第二名自然就成为了“榜眼”了。一甲三名叫探花,在民间又叫探花郎。
二甲虽然也是进士,但不能叫进士及第,只能叫“进士出身”,但同样能够得到皇帝钦赐一块牌匾。二甲的三个名次并没有详细的区分,并且由于人数不等,所以只有第一名能够得到“传胪”的称号。
三甲更没地说,被称为“同进士出身”,这个名号就难免给人一种“虽然你们都是很不错的人才,但朕更赏识一甲二甲”的感觉,所以在历史上,关于三甲的详细记载就更是少得可怜。
结语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选拔制度,其中的优点自然是没得说的,但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来说,还是落后了不少的。比如放弃一次等于放弃终生的区别,现在的我们只要想读书,即使是已经七老八十,依旧可以重新去高中上学,然后参加高考。
更何况,时代的变化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不像古时候的人那样,除了通过读书来改变家族命运之外,就无路可走了。现在的我们,却可以看到无数条与读书并行的“通天大道”,虽然读书依旧是改变命运最迅捷的方式,但其它的道路依旧能让我们抵达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不过,看完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才了解有多复杂,有多难,拿到“前三甲”有多不容易。
在封建王朝“三宫六院”的常规叙事中,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一夫一妻”模式堪称异数。这对帝王夫妻不仅共同开创了“开皇之治”,更以一生坚守的情感契约,颠覆了传统皇...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独孤伽罗 2025-09-30 杨坚与杨林:历史迷雾中的兄弟关系辨析在隋朝历史的研究中,杨坚与杨林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杨林常被塑造为隋文帝杨坚的弟弟,但真实历史中,这一说法却因史料记载的模糊性而...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2025-09-23 杨坚的情感抉择:伽罗与曼陀,真爱与执念的千年辨析在中国古代帝王情感史中,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被传为佳话,而《独孤天下》等影视剧则将杨坚与独孤曼陀的青梅竹马之情渲染得跌宕起伏。这场跨越时空的...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独孤伽罗 2025-09-08 杨坚五兄弟的命运悲歌:权力漩涡中的家族沉浮在中国历史上,隋文帝杨坚以“开皇之治”奠定盛世根基,但其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却如暗流般吞噬了所有至亲。杨坚共有五位亲兄弟,他们的命运轨迹不仅折射出隋朝皇权的脆弱性...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2025-09-03 杨谅谋反:权力漩涡中的末路悲歌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朝野。其第五子、并州总管杨谅在接到入京诏书后,非但未遵旨返京,反而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这场持续仅月余的军事行...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2025-08-27 杨坚对独孤曼陀:一场被时代裹挟的“错位情缘”在电视剧《独孤天下》的叙事框架中,杨坚与独孤曼陀的情感纠葛始终是观众热议的焦点。一方是北周权臣杨忠之子,一方是独孤信庶女,二人自幼定下婚约,却在权力与野心的博弈...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独孤信 2025-08-20 隋文帝杨坚:重塑华夏的千古一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隋文帝杨坚以“结束乱世、再造统一”的伟业,与秦始皇并称“中国两大统一奠基者”。这位在位仅24年的帝王,不仅终结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秦始皇陵 2025-08-12 北周宇文氏还有后人吗?历史迷雾中的血脉追寻北周(557年—581年)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政权,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其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北周宇文氏皇族的...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2025-07-28 推古天皇:飞鸟时代的破晓者与东亚首位女君主在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东亚大陆,隋文帝杨坚正以“开皇之治”重塑中华秩序;而在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一位女性君主正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开启了这个国家历史上最辉煌的...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启 2025-07-14 尉迟迥之败:北周强藩陨落的战略与人性之殇公元580年,北周宣帝骤然离世,权臣杨坚以辅政之名掌控朝局。相州总管尉迟迥,这位宇文泰的外甥、北周开国元勋,以"清君侧"为旗...
杨坚怎么登上帝位的 2025-07-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