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学派”又被称为“关学别派”,是以明王恕为代表的学派。因恕以及门下多为陕西三原一带人,故名叫“三原学派”。理论无多建树,为程朱绪余。赞成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说,觉得“盖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其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既知其性,则知天理之流行,而付于物者,亦不外是矣”(《明儒学案·三原学案》)。
又觉得“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无人欲,有人欲即无天理”(同上)。为学“大抵推之事为之际,以得其心安者,故随地可以自见”(同上)。为人处事倡导“中和”,强调“天下之事,处之得中则成,不得中则不成,故中为天下处事之大本。天下之事,行之以和则行,不和则不行,故和为天下行事之达道”(《石渠意见》)。
学派重气节和风土,冠婚丧祭必率礼而行,影响三原土风民俗甚大,门内亦多以气节而出名。其后学观念各有不同,马理“墨守主敬穷理之传”;韩邦奇明于数学,“论道体乃独取横渠”;杨爵主“天人一理”,注重“中和”;王之士则潜心理学,又南下问学于许孚远,转宗湛若水之学。
三原学派创立者王恕,字忠贯,号介庵,晚年又号石渠,明朝中期陕西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不详其师承,但由学术能够窥见受关学和洛学影响较显著。该派专家学者有王承裕,马理,杨爵等。王承裕,为王恕的儿子,受家学,曾讲学于宏道书院,马理为其徒弟。该学派以实践儒说为主导,于哲理少有发明,然而也是有自身的看法。
该学派认为“我”是宇宙的本身。觉得:“天地之育,我育之也;万物之育,找育之也。”(杨爵《论学》)又觉得人性来源于天。说白了“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真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石渠意见》)“中和”是“性命本然之则”,致“中和”,便是“止至善”(《论学》)。
社会伦理观是“存天理,去人欲”。觉得“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天人俗,有人欲即无天理”(《石渠意见》),“人能不以饥渴贫溅动其心,则大本立而过人远矣”。这很明显是“存天理,去人欲”的持续。社会政治是反荒淫,反腐暴,认为存恤百性。鉴于“去人欲”,觉得“人心”一动,便是“人欲”,人心一动,就走在危险的道路上,丧德灭身,亡国败家都因为此(杨爵:《漫录》)所以说“人心惟危”,且又引《尚书。
五子之歌》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王恕巡抚云南,揭露宦官钱能等贪恶行为,使钱能遭罢撤。王恕在知杨州任上,岁饥请赈,不待批准意旨下发即先行开仓发粟,使灾民可免于沟壑。杨爵在御史任上,上书言五事,反腐暴,反不恤民。因而遭五年牢狱而不侮,并说:“见得义理,必直前为之,不为利害所休,不为流俗所惑”。
可是“志在经济”的王恕,既不主张推行井田制,也并不主张均田,面对“人稠地狭”和“户口年年有消长”的农村现状颇无献策。该学派徘徊于有神论和无神论中间。觉得“鬼神以物为体,而无物不有。如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木主为鬼神所栖是也”(《石渠意见》)。但又觉得:说它存在就好像存有,但“非实有也”。该学派主要作品有王恕《石渠意见》;韩邦奇《乐志》;杨爵《沦学》,《慢录》。
学术界曾有观点觉得,《三原学派》仅为明时关学一大重要流脉,其实不是,学问自有其承传之理,清朝或者说清朝末年,《三原学派》可以说又做到了一次高潮迭起,陕西近现代很多知名人士皆出自于此。这一载体便是三原宏道书院。它是陕西省关中明,清四大书院之一。为明朝三原县北城人王承裕(字天宇,嘉靖时户部尚书)创立。弘治癸丑年(1493)王承裕举进士后守候其父王恕(字宗贯,孝宗时曾任吏部尚书)回县,一些士大夫向他请教,便借僧舍为授课之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乙卯年(1495),王承裕上京当官,当了好多个月的兵部尚书,患病回里。这时候向他请教者更众,因此,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修建书院。
宏道书院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的儒教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把“博学,审讯,慎思,明辩,笃行”做为办学的服务宗旨,并鉴于宋朱熹所办白鹿洞书院《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对“明德,游艺以及会食,归宁(指回家探亲)”等都是有严格要求,考经堂内存有上千卷书本材料,王承裕每日向学员讲四书五经,告老归来的王恕有时候也到书院给同学以指教。书院学员分20岁前后和10岁上下二种,有堂上学员与堂外学员的区分,都按勤奋与懒惰,考试成绩好坏做为升,降级的标淮。
那时候书院学员中知名者颇多,如马理,吕,康海,秦伟,雒昂等。至清朝,从书院中肄业而就职朝中者如高陵白遇道,礼泉宋伯鲁等,均一时之名流。道光十年(1830),陕西省督学周之桢重新修书院,使宏道变成陕(西),甘(肃)两省学土深造的地方。道光二十三年(1843),督学沈兆霖,倡导社会各界捐款扩建书院。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曾是东汉、唐、明三朝挥之不去的梦魇,魏忠贤、刘瑾等权宦的恶行更成为后世警示的典型。然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创造了&quo...
刘瑾 魏忠贤 2025-09-18 寇白门辞世之谜:秦淮风月中的早逝传奇寇白门(1624年—约1669年),原名寇湄,字白门,作为“秦淮八艳”之一,她的一生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从世家娼门的少女到保国公朱国弼的夫人,再到重返秦淮歌...
寇白门 2025-09-18 黄子澄与黄香:跨越千年的宗族迷雾黄子澄(1350年—1402年)作为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谋臣,因削藩政策引发靖难之役而名垂青史;黄香(约公元64年—122年)则是东汉时期以孝行闻名天下的...
朱允炆下落 黄子澄 2025-09-18 李三才为何位列东林点将录榜首:一场政治符号的构建与历史记忆的博弈明末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为打压东林党,命亲信王绍徽仿照《水浒传》模式编纂《东林点将录》,将东林党骨干成员按“一百零八将”排序。在这份名单中,李三才被列为“托塔...
魏忠贤 启 2025-09-18 朱厚熜:朱棣一脉的皇权承继者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皇位继承问题,始终与宗法血缘的争议紧密交织。这位以“大礼议”震动朝野的君主,其血脉归属不仅是历史学界的焦点,更折射出明代宗法制度的深层矛盾。...
朱厚熜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8 权力、命运与礼制:万历帝两位皇后的历史密码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中,三口朱红色棺椁并列而立:居中为万历帝,左侧是孝端皇后王喜姐,右侧则是孝靖皇后王氏。这一布局折射出明代宫廷最复杂的权力博弈与人性...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孝靖皇后 2025-09-17 万贵妃与客氏:明代后宫权势女性的双面镜像明代宫廷史上,万贞儿(万贵妃)与客印月(客氏)作为两位以乳母身份崛起的女性,均以非传统路径突破后宫等级秩序,成为影响皇权运作的关键人物。然而,二人的权势根基、政...
客氏 万贵妃 2025-09-16 鱼玄机与绿翘:主仆恩怨背后的晚唐社会镜像晚唐咸通九年(868年)夏,长安西郊咸宜观后院惊现一具女尸。经查,死者是道观婢女绿翘,凶手竟是女冠鱼玄机——这位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名动诗坛的女诗人,因...
鱼玄机 2025-09-16 内厂:明代皇权博弈下的昙花一现在明代复杂的政治生态中,特务机构始终是皇权与官僚集团角力的关键工具。当锦衣卫、东厂、西厂构成的特务网络已无法满足统治需求时,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年)...
朱厚照为什么没有子嗣 2025-09-16 盛庸:靖难烽烟中的忠烈悲歌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金陵城破的烽烟中,盛庸单骑跪于朱棣马前。这位曾让燕军闻风丧胆的南军统帅,此刻褪去历城侯的蟒袍,以最卑微的姿态向新君献上佩剑。然而,这...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