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萧何的结局都比韩信好,这是为什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中,下场最惨的是韩信,而最自由的是张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张良不仅保住一命,而且功成身退,最后带着自己的徒弟游历天下,得以善终。张良不仅谋略出色,情商也非常的高,早就看出刘邦称帝以后,会疑心大增,于是选择主动隐退。张良和萧何都是“三杰”之一,但这两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完全不同,所以最后下场也不同,下面就来讲讲张良的高明之处,一起了解下吧。
一、张良其人
张良的家庭背景很显赫,他于公元前250年出生于颖川的贵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两人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只因秦始皇平定六国一统山河后,张良显赫的家景才中断。
张良由此走上反秦的道路,史载"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讲的就是张良在公元前218年,散尽家资寻求勇士在武县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只是刺杀失败,手拿一百二十斤重铁锤的大力士仅匝中秦始皇的副车。
后来此事不了了之后,张良便隐于沂水之中。幸运的是,张良在此地得遇"圯上老人"即有名的高士黄石公,得其真传《太公兵法》。
于是,张良潜心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数年后,张良深谙韬略,成为当世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一代名士"智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农民起义后,失志不渝的张良也扯起反秦的大旗,在下邳一带遇上刘邦的义军队伍后,张良毅然加入刘邦大军,还大赞:"沛公刘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吧"。
张良的这一"神话"吹捧,正是刘邦所需,便对张良产生了好感。
从此张良就坚定地追随刘邦,得其信任与器重,为之南征北战建立大汉王朝不遗余力地献计献策:劝谏刘邦撤出秦宫、笼络韩信灭楚、封赏雍齿安定人心、虚抚韩彭、暗渡陈仓等等。
可以说,张良为刘邦立下了不朽之谋,他无愧"谋圣"之称,其功不可没。最有名的就是"智斗鸿门",也就是"鸿门宴"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咸阳郊外的鸿门设宴招待刘邦,意欲杀之。宴前,张良先悄悄贿赂了项羽的季父项伯,与之疏通好关系后,才与卫士樊哙陪着刘邦共赴"鸿门宴",一番斗智斗勇,使得刘邦此行有惊无险。
当项伯成功阻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卫士樊哙马上保护着刘邦先行撤退,张良留下来处理善后工作,使得"妇人之仁"的项羽失去良机,埋下了后来"乌江自刎"的隐患。
二、张良懂得"功成身退",避免了被猜疑的风险
张良协助刘邦打下天下后,意识到可能"功高震主",便选择了"功成身退",避免了被刘邦猜疑的风险。
在刘邦称帝封赏有功之臣时,刘邦要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刘邦婉言谢绝,只选择了"留"这一小块地方,从此无欲无求地知足生活。
留侯张良的名号由此得来。刘邦一见张良此举,便放了心,不再怀疑张良有不臣之心。从此一以贯之,对张良尊重有加:将张良誉为"汉初三杰"之首,从不直呼其名,皆使用敬称"子房"。这是萧何、韩信从未享受到的待遇。
张良得以安度晚年,随师父黄石公云游四海,后来在黄袍山(今湖北咸宁通城县东南处,距张师山约50公里距离)修建良山道观隐居,修建伐桂书院教授孩子们读书,直到61岁时病逝(公元前189年)。
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游历于此,赋诗大赞张良:
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张良死后,得赠谥号"文成",其子张不疑也得以封袭为侯。相传,张良羽化后成仙,位为大玄童子,宋时奉为"凌虚真人",其八世孙就是张道陵,天师道的创建人。
三、张良懂得"疏不间亲",避免了被算计的隐患
张良献计,为刘邦赢得天下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一生并不"居功至伟",始终追求诚和隐忍。
在刘邦入都关中后,张良见刘邦的帝位已渐次稳固,便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从不贪恋权位。
这就是精通黄老之术的张良,他真正做到了"进退自如",践行了"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立身处世原则。后来,刘邦称帝后,掀起了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
张良便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通常情况都以老病缠身为由,闭门不出,不为双方出谋划策,也不参与其明争暗斗之中。
由此,张良避免了被人算计的隐患,没有如萧何那样落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笑柄,还迎得汉室上下及朝廷大臣们的敬仰,视之为最靠谱之人。
四、张良懂得"明哲保身",还赢得吕后的敬重
刘邦后来宠信戚夫人,还一度打算立其子赵王如意为皇太子,让吕后心慌不已。她深知,若自己的儿子已立为皇太子的刘盈太子之位不保,被废后,她母子俩的下场可想而知。
吕后便问计于张良。因"立嫡立长"事关国本,含糊不得。在这个问题上,张良没有迴避。更何况,这不仅是帮助吕后,还是自己能否"明哲保身"的需要。
于是,张良义不容辞地向吕后建议,可请"商山四皓"下山,待之为上宾,陪伴太子刘盈一段时间。
这"商山四皓",即有名的"商山四老":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均系当世德高望重、节义清高年过八十的隐士。刘邦见太子刘盈身边有"商山四老"陪伴后,大惊,认为太子刘盈现在已"羽翼丰满",这样的高士都出来支持他,擅动不得,便放弃了改立太子之念。
太子刘盈成功躲过此劫,后来顺利当上大汉的第二任皇帝,这就是汉惠帝。
张良由此得到吕后的敬重,也得到刘盈的感激。后来,刘邦死后(公元前189年),吕后掌权,对张良的爱惜认可更不亚于刘邦,还力劝张良不必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出山自由自在如"闲云野鹤"一样生活,大汉可保障他衣食无忧,一生平安。
张良的晚年,果真安然无恙,实现了寿终正寝的最好结局。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 昭哀后:从乱世遗孤到西汉尊荣的家族符号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一位名为"昭哀后"的女性以特殊身份被载入史册。她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至亲,更成为西汉宗室谥号制度的...
刘邦 2025-08-20 从市井混混到千古一帝:解码刘邦的帝王级生存法则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硝烟未散,项羽的霸王戟折断在乌江畔。这个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败给了一个出身市井、年逾五旬的“老混混”——刘邦。...
项羽 刘邦 2025-08-19 李左车的结局:历史迷雾中的传奇谢幕秦汉之际的谋士李左车,作为战国名将李牧之孙,凭借井陉之战中精准识破韩信计谋的军事眼光,成为楚汉争霸时期最耀眼的战略家之一。然而,这位曾让韩信“东向而坐,师事之”...
李牧 韩信 2025-08-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