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在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名气和影响。
明成祖朱棣作为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曾干过许多“大手笔”: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削藩移藩、完善科举及文官制度、创立内阁制、修筑长城、编《永乐大典》、五征漠北、疏浚大运河、设立奴儿干都司(今俄罗斯远东地区)、征服越南、将南沙群岛及纳土纳群岛纳入管辖等。
今天笔者讲重点讲一下在永乐十九年三月(1421年)举行的一次震惊中外,规模高达十万之众的“大阅兵”。
他本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无论是他在诸子中的年龄排名还是受宠爱的程度,都不足以支撑他赢得父皇的青睐从而获取合法的帝位继承权。但是历史不是机械的,有才能的人总能获得与他能力相对应的社会地位。
平心而论,明惠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值得肯定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是由于他自身能力的局限,纵然他拥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却依旧沦为了失败者,从这一角度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如果他是在朱棣以后继承帝位,那么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他的柔软和善会是一个很可贵的品质,但是他是不幸的,在藩王尾大不掉、蒙古尚有残力的时代,他的素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合适的,所以在面对挑战时,他最终沦为了失败者。
尽管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藩王的身份反抗中央,最终用叛乱谋反的手段登上了帝位,但这并不能代表“藩王”这一群体的胜利,相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反抗削藩的朱棣在坐稳皇位后却最终成功地实施了削藩,使得明帝国的亲王们变成了空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空架子。
朱棣动员巨大的人力物力大张旗鼓地举行大阅兵也是有迫切需要的,明帝国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并未能彻底地解决蒙古人的威胁,蒙古人失去中原后退到了北方大草原,同时也有大量的元朝旧臣跑到了中亚。
而中亚的帖木儿在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建立了强盛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征服察合台汗国、灭掉伊利汗国(伊朗)、蹂躏金帐汗国(俄罗斯)、攻陷德里苏丹(印度)、打败马穆鲁克(埃及)、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后野心倍增,再加上元朝旧臣的煽动,他在撒马尔罕召开“蒙古人大会”,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
随后发兵二十万攻伐明帝国,但意外的死在了半路上,尽管帖木儿的后继者重新表示臣服,但是他们对明帝国的实力还是有相当的疑问的。(图5帖木儿帝国)
而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也是未能清楚的认识明帝国的实力,以至于郑和下西洋时竟阻扰船队进入红海。所以明成祖朱棣有充分的必要亮亮肌肉,从而巩固明帝国天下宗主的地位。(图6马穆鲁克王朝及红海)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的使团随陈诚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1420年),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约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并顺道引领使团参观明朝九边军镇。
在每个军镇,明朝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回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从而实施“心理战”。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未介意。
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竟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
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录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而阅兵结束后,马穆鲁克也开放了红海,最终郑和的船队顺利地深入红海,甚至于最为回民,郑和亲自拜访了麦加城。
这次阅兵充分展示了明帝国的实力,使得中亚和西亚各国清晰认识到了明朝的国力,巩固了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而明成祖朱棣能荣获“永乐大帝”这一赞誉,名副其实!
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方孝孺十族之殇:873条生命背后的忠节与暴政在中国古代株连刑罚的残酷历史中,“诛十族”是仅见于明代的极端案例。1402年,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诛十族”之刑,其宗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1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姚广孝的三大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权谋与天命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姚广孝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兼具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通阴阳术数的谋士,不仅主导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布局,更以三则预言为后世留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8-18 朱棣为何“杀”张玉?一场权谋与忠诚的双重变奏公元1401年冬,山东东昌城外尸横遍野。燕王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之际,58岁的老将张玉率亲兵撕开血路,救出主帅后却陷入敌阵,力竭而亡。这场惨烈的东昌之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14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刘大夏“毁海图”事件:历史迷雾中的时间与真相在中国航海史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与《郑和航海图》的失传,始终是令人扼腕的遗憾。而关于“刘大夏毁海图”的传说,更将一位明代名臣推上风口浪尖。然而,这一指控的真相...
郑和 2025-08-06 朱棣:从藩王到帝王的身份嬗变与权力重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谱系中,藩王与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重要封爵,既承载着维护统治的使命,也暗含着威胁皇权的隐患。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人生,恰是这一矛盾的典型写照——他...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