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大家非常熟悉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出自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被称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他的词总能让人感到别出心裁,风格与众不同。秦观在文学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但他的仕途之路却充满坎坷,似乎这是很多文人绕不过的一个坎。那秦观生平到底经历了哪些不公,他的心境又发生过怎样的转变呢?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秦观比较著名的一首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在这首词中,秦观以深沉的凄哀之音抒发了胸中无限的苦楚与寂寥,与他“同升而并黜”具一份知己灵感犀心的苏东坡更是绝爱其末尾两句,及闻其死,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
然而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不甚喜欢秦观的,没有什么原因,虽也知他是宋代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也知东坡赞他有“屈宋之才”,王相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然而不感冒仍旧是不感冒。
直到一二年我参加工作,彼时恰颇多不顺之处,一个雨夜,随手翻书来看,恰好遇着这首踏莎行,当时竟一改往日,入境一般细细思量起这词,这人来。当然还有他身后那个远庞大的多的文人群体……
中华文明是极具特点的,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人们更是很有些特点。“学而优则仕”便是其中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中国文人的心理特点。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要把富贵的金杯砸碎,回归蒹葭苍苍的远古,但是明眼人自然不会就轻信了他们去,都知道他们所谓的退隐里面莫不含有戢鳞潜翼、思属风云的机锋。
哥本哈根的克尔恺郭尔曾在黑暗的北欧长夜里细细地把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美阶段,即我们常说的感性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追求的多是感官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道德阶段,即我们所说的理性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自我克制,是非分明,然而却必然会因为压抑自己的天性而陷入矛盾的痛苦中;
第三阶段,宗教阶段,这是一个看似完满的精神阶段。人们不再受物质的诱惑,不再惧怕舆论的压力,挣脱了尘世的网络,漠然道德的评判,只是单独站在旷野上与上帝对话,在偿还人生债务的剧痛中感受着那种纯粹的快乐。
然而达到第三阶段的人简直少之又少,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只能在第一阶段徘徊。
我觉得就中国文人来说,陶渊明可算是为数不多的第三阶段的人,居陋室,品香茗,事农桑,安清贫,千古隐士傍桃源而避乱世。在秦观的词中也提到了陶公的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其实离郴州是不远的。桃源是陶公心中的避乱圣地,亦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可谓千古关情,异代同心,但其实二人的真实心境和人生境界却大不相同。
秦观和大多数中国文人一样,是属于第二阶段的人,一朝天涯沦落,春寒料峭,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尤其身处宋朝这个典型的乱世中,更是人生漂泊,无处安心立命!所以他写下踏莎行,像白居易写下白云泉,像张继写下枫桥夜泊……
他们都渴望出仕,成为王上的利剑,为其赢得生前身后的名声。然而一旦这个渴求得不到实现或者不如预期,他们便一堕落入隐忍凄楚的心理沼泽,心存万般愁恨,却又同时忧谗畏讥,不能说透,遂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
其实秦观一生颇多坎坷,亦算可怜。未仕时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心中满是对官场的憧憬期待。然而真正应试了却连年失利,屡遭挫折。秦观的心境也变得愈发悲郁,以至最终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的社会现实。
因此他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
“功夫不负有心人”,神宗元丰八年,秦观在第三次参加科举时终于考中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
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诡谲不定的政治旋涡之中,无法自拔。初仕的秦观壮志成成,上《策论》,提出尽废新法是矫枉过直的观点,并反对用朋党的罪过打击持不同政见者。
然而浩荡的历史进程容不得太多的单向感情,复杂的政治博弈容不得太多是非判断。这本是很具智慧的政见却得罪了“当局”,更因其亲附苏轼而被视为“旧党”,接连多次遭到政治迫害,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好不容易等到徽宗继位,被任命为复宣德郎放还北归,结果不幸卒于途中滕州。
这坎坷的命运,不由得秦观不发出愁如海的叹息,和他一样和他不一样的那些才子们,其心绪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都说文章憎命达,于是这样的一群男子,人生失意,诗场得意,一路辛苦,成了一个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
然而后人说来总是容易的,漫漫人生路,长夜苦雨,就这么一路坎坷,一路泥泞,没有希望,没有尽头的煎熬着,细细想来真是为这些才子们揪心。
可是时隔千年,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既然一夜的风涛都作了悲歌,那么不妨就让我们继续去谛听这些才华横溢的高贵叹息吧……
作者:赵娜
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