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宋朝,明朝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尊严的,他们骨子里的傲气,被朱元璋父子的屠刀三下五除二地给砍没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腰斩了著名诗人高启;28年后,朱棣又诛了方孝儒十族。正是这一连串的惨剧,才促使了明朝士风的转变。结果,明朝灭亡时,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屈膝”。

高启,字季迪,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与文学家,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诗人毛润之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就是这样一位名播今古的文学大家,在朱元璋立国不久,就被残忍地腰斩弃市。高启到底身犯何条,才让这位朱皇帝大动肝火,亲自上刑场监斩,亲眼目睹他悲惨死去呢?在朱元璋看来,高启做错了三件事。
第一、有违皇命
高启是明初十才子之一,他的才情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元朝末年,张士诚据吴称王。驻守吴中的饶介,素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只是,高启受不官场恶习,23岁那年就借故离开吴中,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曾延揽天下才俊为己用,洪武元年,时年32岁的高启也被征召入朝,被授翰林院编修。朱元璋给他安排了两项工作,一是纂修《元史》,一是教授诸王。这两项工作都是神圣而大有前途的,可见朱元璋当初对高启是非常器重的。只是,高启为人孤高耿介,不羡功名利禄,对朱元璋的好意并未表示出感激涕零的惊喜。洪武三年,纂修《元史》的工作告一段落,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了份新工作——户部右侍郎,户部是掌管财政与户籍的重要机关,可是,高启却以年轻、威望不足以胜任为由,紧辞不受。朱元璋当时表现得还算大度,给他补发了工资,任其离京。
高启这样做,明显是不给领导面子,给你安排了这么重要的工作,你说不干就不干,你心里把老朱当成什么人了?
第二、诗讽圣上
记恨一个人,就会处处留心去抓那个人的小辫子的,高启是文人,他的小辫子,只能在文字里。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元璋在高启的诗歌中找到了他“讥讽圣上”的证据——
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一个被皇帝忌恨和惦记了好久的诗人,迟早是会走上绝路的。只是,单凭这几句小诗就向高启举起屠刀,朱元璋还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打杀。还是忍忍吧,秋后算帐的事,老朱是有心理准备的。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明史》)。
第三、犯上作乱
高启离京后,就跑回老家教书育人了。如果,高老师一直安心教自己的书,说不定还能躲过一劫,但是,像他这样一位大才子回到家乡,许多人是要主动来结交拜访的,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就是他的热心粉丝之一。
魏观,字杞山,武昌蒲圻人,明洪武元年为太子讲书,兼为诸王讲经。洪武三年升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祭酒。魏观的工作经历与高启是有交集的,同为诸王讲经,又是翰林院的同事,所以,魏观在洪武五年调任高启家乡的父母官——苏州知府后,说法常与高启往来唱和。魏观到苏州上任后,干了一件蠢事——重修知府衙门,结果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这又是怎么因事呢?
苏州曾经是张士诚的老巢,原先的苏州府衙门被张士诚改建成皇宫,将苏州府的办公地迁到了都水行司。魏观上任后,发现都水行司其地低洼、窄隘,易遭水患,所以,就将苏州府衙迁回旧址重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疏通河道,算是民生工程。没想到,这事让人告发到朱元璋那里了,说魏观在张士诚王宫基地上大兴土木,显然“有异志”。结果,魏观被朱元璋下令处斩了。但是事情还没完,朱元璋在魏观案中意外发现了高启的影子,这让他兴奋异常,终于可以放手一杀了。让高启走上断头台的,是一篇名为《郡治上梁文》的应世文。古人盖房子上梁时,都要有一定仪式,苏州府衙的办公大楼上梁,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魏观找到高启完成这篇应世之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没想到,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因为,高启在《郡治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是何居心?这种大逆不道之徒,当诛!
时年39岁的高启被执送南京时,在途中仍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表白心迹。据说,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朱元璋嗜杀,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除了高启被腰斩外,与高启齐名的“明初四杰”都无一幸免:杨基被莫名其妙地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地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
正是因为朱明王朝对知识分子的恶意贬损与戕害,才让读书人的气节慢慢丧失,明朝灭亡后,知识分子纷纷变节,也在情理之中。
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们从乱世中的携手共进,到君临天下后的君臣相得,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佳话。初遇:志同道合的...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10-31 血色刀锋下的民心所向:朱元璋嗜杀背后的统治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谱系中,朱元璋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符号。这位从淮西布衣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既以"洪武之治"开创明朝盛世,又因...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0-30 权力棋局中的生死博弈:李世民与朱棣造反逻辑的深层解构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从草莽到帝王:朱元璋的称帝之路与开国名将的赫赫战功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的崛起堪称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诗。他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历经无数生死考验,最终登上皇位,建立大明王朝。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坚韧与智...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0-30 乱世称帝的博弈:李渊速成与朱元璋韬晦的深层逻辑隋末唐初与元末明初的权力更迭中,两位开国君主在称帝时机上的选择截然不同。李渊从太原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一年,而朱元璋自红巾军起义至南京登基却耗时十五年。这种差异并...
朱元璋多少岁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0-30 朱元璋赐匾廖永忠:“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背后的军事传奇与政治考量在明朝开国的历史长卷中,朱元璋赐予廖永忠“功超群将,智迈雄师”的牌匾,不仅是对这位将领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更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逻辑。这一牌匾的授予,既是对廖...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0-30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9 建文帝的困局:优势背后的致命裂痕——朱允炆靖难之败的深层解析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21岁的朱允炆以皇太孙身份继承大明江山,坐拥朱元璋留下的庞大帝国。作为明太祖钦定的继承人,他既无外戚掣肘,又得东林文臣集团支持,更掌控着...
朱元璋多少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9 靖难风云中的藩王抉择:站队、观望与政治博弈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这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不仅改写了明朝历史,更将二十余位藩王推向了权力博弈的漩涡。在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对决...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9 朱元璋称帝后:亲情与权力的交织,追封与厚待的帝王情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贫苦农家子弟到九五之尊,他的人生轨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家族的走向。在称帝后,朱元璋的哥哥姐姐均已离...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0-2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