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始皇这个人物,似乎以前一直都是一个“暴君”的形象,秦朝统治下的百姓,好像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才终于爆发了大泽乡起义,有了后来的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是后来,秦始皇给人们的印象却似乎不再仅限于此,不再只是一个残暴的代名词,甚至脱离了暴君的评价,成为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是很多人崇拜的古代皇帝之一。那为什么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人们越来越喜欢秦始皇的原因又是什么,他又有那些优点值得人们学习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对于秦的评价,陷入了一种尴尬状态。于是刘邦采取了模糊化处理的方法:对于秦的法统,刘邦选择回避。
秦从始皇帝统一六国、自称皇帝开始计算,到秦王子婴投降为止,前后不过十五年时间,但是这十五年时间,却把华夏上古时代的规矩给坏了。
不论是之前的汤伐夏,还是后来的武王伐纣,虽然这些行为和秦取代周朝一样,都是改朝换代,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武王伐纣的名义是以有道伐无道。而东周天子虽然无能,但并没有失去德行之处,因此,周天子的尊号无端遭到罢黜,本身就是不符合先秦时代的规矩的。
周天子的尊号断绝以后,天下陷入了没有天子的状态:秦虽然强大,但是六国不承认秦王是天子,反倒认为秦王欺负天子,是乱臣贼子。直到秦王政扫平六国以后,才成为了事实上的天下共主。
不过,刘邦反秦之初,名义上是楚怀王的部下,而楚怀王是不承认秦的法统的,因此,刘邦对于秦朝的态度,开始尴尬了:刘邦觉得秦始皇不管怎么说,毕竟事实上统治天下十多年,但是六国的遗民十分仇视秦朝,比如汉朝初年的史书《赵正书》,在记载秦始皇传位一系列的事件的时候,始终称秦始皇为秦王,这就表明了,在当时确实很多人不承认秦的正统性。
不过这种意识形态混乱的局面,随着汉朝立国日久以后,开始统一起来。司马迁的《史记》表明:秦是正统王朝,同时秦因为不得人心而遭到了推翻。班固的《汉书》则为了迎合东汉皇帝,于是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因为天命所归,而秦的灭亡,也是被天命抛弃。总之,这说明,汉朝人逐渐承认了秦的正统性。
不过即便是这样,传统史书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十分之差。主要原因不外乎一点:那就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秦朝不断杀戮儒生,对于儒生来说,秦朝是儒家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而随着汉武帝时代以后,儒生们把持了话语权以后,秦始皇少不得被反攻倒算一番。因此,历代文人墨客,乃至传统史观学者,都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
比如《红楼梦》里面,就把秦始皇视为祸害一方的暴君。
前些年,穿越剧《步步惊心》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若曦穿越到康熙时代以后,讴歌康熙帝,将康熙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这番恭维让康熙帝十分受用。不过,假设真有清朝人把康熙帝比作秦始皇,估计得到康熙帝的奖赏,反而会把自己的全家赔进去:毕竟,把康熙帝比作秦始皇,等同把康熙帝比作周幽王、商纣王和蚩尤。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到了近代以后,发生了变化。
近代的中国遭到了列强的殖民。受列强刺激,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也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里开始传播开来。为此,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从中国史书里面寻找能代表一世雄主的君主,来作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用来凝结人心,对抗外洋势力的入侵。
而秦始皇由于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并且依仗强大的武力扫平了六国,于是,秦始皇被部分清末知识分子视为英雄和豪杰,自此,秦始皇的评价开始出现了反转。
不过即便这样,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同秦始皇的贡献,在晚清以及民国,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也不在少数。
比如清末民初小说《孽海花》的开篇,就将秦始皇(按:该书将其称之为吕政)和中外的暴君相提并论,并且直言不讳表示吕政是个残暴的君主。蔡东藩在《前汉史通俗演义》中,将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归纳为依仗武力、霸占天下的独夫民贼。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知道,在近代,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了剧烈的争议:一部分人依旧按照传统史观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秦始皇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
不过,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说法,最终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占据了上风,并且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主流意见。
秦由于在军事方面的赫赫武功,受到了当代人的好评:秦先是武力扫平六国,而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这种赫赫战功,让很多空闲时间较多的年轻人在茶余饭后的时候,感到了热血沸腾,而后为之向往不已。而这些都是秦始皇当政时代的事迹,因此,秦始皇受到了现代人的喜爱。并且随着这些年来,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秦始皇也就越来越受到了欢迎和追捧。
并且,中国人拥有着大一统的情结。而第一个建立大一统体制的古代华夏皇帝,正是秦始皇,也因此,秦始皇成为了国家统一的象征,这也是现代人越来越喜欢秦始皇的原因之一。
其实历史这门学科,从不同的维度来说,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如果仅仅从客观研究角度来说,秦始皇无疑是不值得称赞和膜拜的。因为共和时代的伟大在于,人们应当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意识到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古代君王都是窃国大盗、都是人民的敌人,当然也包括秦始皇。
但是如果从宣传角度来说,那就需要从历史人物里面筛选一些历史名人,而后根据其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将其打造成一个宣传符号,这样,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比如秦始皇就是武功赫赫、一统天下的代表人物。
客观来说,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学术研究是一个很遥远、很小众的事情,而适合大众的,是后者:即历史宣传。
而历史宣传的目的在于宣传,不在于严谨,因此,可以将秦始皇视为一个值得万民膜拜的伟大君王。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