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为何会被立为皇帝,背后有何真相?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汉孝文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未央宫。
卧榻之上,弥留之际的汉文帝刘恒,眼前仿佛在放幻灯片一样,一幕幕地回放着他这四十六年来的人生。
他本来不应该是皇帝,至少在他出生时没有人觉得他能当皇帝——其母薄姬只是刘邦众多夫人中的一个,还曾经侍奉过魏王魏豹。在他七岁的时候,他就被父亲送到代地去当代王去了。
代地这里,从来都不是什么风景秀美经济发达的地方,把他扔到这里基本上和流放也没啥区别。果然,在刘恒做代王的第二年,刘邦便病逝了,其嫡子刘盈继位为惠帝;而刘恒则啥也没变化,除了给老爹服了会孝以外,他还是做他的代王。
当然,苦寒之地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在吕后逐步排除异己甚至诛杀刘氏宗亲的时候,刘恒就没受啥影响;又比如,在吕后驾崩后,汉朝以陈平、周勃等人为首的老臣“拨乱反正”,发动政变处死了吕氏族人,随后便把刘恒立为了新皇帝。
立刘恒,明面上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刘邦在世的儿子里最年长的,实际上远没有这么简单:刘邦的孙子有一大堆,他们比刘恒小;此外还有个淮南王刘长,也是刘邦的儿子。按道理说,小的总比大的好控制,但是在这里却不是这么回事:刘邦的孙子们里有不少都参加了诛灭诸吕之战,功臣集团们自然不能让他们当皇帝以分权;而刘长则是吕后抚养长大的,让他当皇帝就是要自己的命。所以选来选去,只有那个在北部边陲喝西北风的刘恒最适合当皇帝。
于是,刘恒一个代国的王,就接到了长安的通知,说三公九卿(其实主要就是陈平和周勃)已经公推请您来当皇帝了。对于这个消息,彼时的代国朝廷是一片哗然,都觉得这个时候让代王去当皇帝肯定不是好事。然而,在一片反对声中,刘恒还是选择了前往长安,接任皇帝。
对于这位大汉帝国的新任皇帝而言,眼前的形势恐怕不能算好:
朝堂上,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宿将们有着再造刘氏江山的功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掣肘着中央乃至刘恒本人的决策;
地方上,那些刘氏诸侯王们也在蠢蠢欲动,意图再来一场政变让自己也过把皇帝瘾;
民生上,刘邦时期年年打仗,搞得民生凋敝;惠帝和吕后时虽说与民休息,但是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局面;
对外关系上,白登之围后北方的强敌匈奴一直虎视眈眈,几乎连年入寇,边民苦不堪言,军队也疲于奔命。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只能是“内忧外患”。
而这一切,都压在了一个仅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肩上。在此以前,他只有统治一个边陲诸侯国的经历(也很难称得上是“统治”)。
然而,刘恒用他生命中余下的二十三年,将这一切都重现改写了一遍。
功臣集团把持朝政吗?没问题,那我就各个击破。绛侯周勃自恃自己三朝老臣,又有拥戴之功,那就从他入手:先是令其之国(离开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又找个理由将其治罪要把他下狱处死,直到把周勃收拾的服服帖帖才罢休;自己的亲舅舅薄昭逐渐与功臣集团勾结,那就让他自裁,彻底断绝自己母家与汉初功臣集团的联系。经过这样一套组合拳,刘恒总算是让汉初那帮骄兵悍将俯首帖耳,像当年尊崇父亲和嫡母(吕后)那样听自己的话。
诸侯王们蠢蠢欲动吗?没问题,那我就大棒加胡萝卜。一方面,刘恒假借抚恤宗亲的名义,增加诸侯王的数量(实际上是在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和实力);另一方面,他又对和他的大政方针拧着来的诸侯王绝不心慈手软,哪怕是他那个唯一还在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民生凋敝百姓很苦吗?没问题,那我就大力发展经济。尽管刘恒继位是打着反吕的旗号,但是他很清楚吕后所秉持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是正确的,而且力度还不够。因此,他的为政风格就是黄老之术,即国家不干预民间的经济发展,反而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大量豁免民间应缴纳的钱粮;同时,他还放开了民间的铸币权,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西汉初年的经济。在他统治中后期,确定了“三十税一”的纳税比率,可见当时汉朝的富庶程度。
匈奴屡次犯边掳掠百姓?这个问题很大,但是我会尝试解决。终文帝一生,他都没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这是事实;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一直在努力地一边减少国家损失,一边积蓄力量。一方面,刘恒采取了晁错的意见,用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百姓屯边戍敌;另一方面,他又重新开放和亲政策,用宗室女子去换取匈奴人暂时的偃旗息鼓。重要的是,此时汉朝每一年的财富积累和GDP增长,都在为日后漠北犁庭、燕然勒铭积蓄着力量。
纵观刘恒这一生,私德方面他确实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尽管“二十四孝”里有他一席之地,但是在母亲尚在的时候就逼死亲舅舅确实谈不上有多孝顺,更遑论对唯一的弟弟也没有手下留情;在位后期,他还出现了刘邦家族普遍存在的现象——养男宠,甚至到了把铸币权授予其宠臣邓通,以令邓家的“邓氏钱”遍布天下的程度。
从政治上,对当时人来看,刘恒的统治恐怕也不能让他们满意:在刘恒的打击下,诸侯王们虽然暂时被压制,但是其积蓄的势能终将爆发,并且在刘恒驾崩后迅速开启了一场七国之乱;而匈奴人则更是几乎年年都来打秋风,最凶险的一次甚至逼近首都长安,逼得刘恒自己都得亲自披挂前往京畿附近巡阅军队。至于“屈贾谊于长沙”之类的故事,我们就听得更多了。
但是,仍然没有人能否认,刘恒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他力求节俭,休养生息,在京城发生惊天动乱之际接手皇位,然后尽己所能将动荡不安的大汉政局拉回了正轨。终汉文帝一朝,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实打实地让百姓收获了好处。他与其子汉景帝刘启的统治时期,被视为中华帝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刘恒去世后一年,刘彻出生。这位后来被尊称为“汉武大帝”的皇帝,正是站在了祖父和父亲的肩膀上,完成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丝绸之路的开拓、独尊儒术的兴起、以及踏平匈奴的丰功伟绩,其根源都是在于文帝、景帝时期所打下的物质基础。当卫青、霍去病驰骋在草原上时,历史不会忘记,正是有着文景之治的大背景,才能有如此大的丰功伟绩。
而这一切,刘恒已经看不到了。他的临终诏书除了确定继承人外,就是对官员百姓的谆谆告诫,要百姓三日便终止服丧,恢复生产秩序;切勿强迫百姓到宫廷官府来哭灵;陵墓就按照山川形胜来修建,切莫浪费民力,等等。
几十年后,生活在武帝时代的一位史官,在《史记-孝文本纪》的最后如此赞曰:
孝文在代,兆遇大横。
宋昌建册,绛侯奉迎。
南面而让,天下归诚。
务农先籍,布德偃兵。
除帑削谤,政简刑清。
綈衣率俗,露台罢营。
法宽张武,狱恤缇萦。
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在中国西汉王朝的皇室谱系中,刘武的名字始终与“文景之治”的辉煌和宫廷权谋的暗涌紧密相连。作为汉文帝刘恒与窦太后窦漪房的嫡次子、汉景帝刘启的同母胞弟,他既是盛世中...
刘启 刘恒 2025-09-11 文景之治:治世之光与盛世之辨西汉文帝刘恒与景帝刘启在位四十余年间,中国历史迎来了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文景之治。这一时期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著称,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
刘启 刘恒 2025-08-19 从边陲藩王到盛世明君:汉文帝刘恒的登基之路公元前180年秋,长安城未央宫前停驻着一支简朴的车队。23岁的代王刘恒站在宫门前,指尖摩挲着青铜剑鞘上的云雷纹,目光掠过巍峨宫阙——三天前,他还是偏居晋阳的落魄...
刘恒 2025-08-18 刘恒代国故地今何在:山西中部的历史密码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代王,其封地“代国”成为这位未来汉文帝的龙兴之地。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刘恒从边疆藩王到开明帝王的蜕变,更承载着西汉初...
刘恒 刘邦 2025-07-07 汉文帝与薄昭之死:皇权与亲情的残酷博弈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上,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著称,其在位期间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然而,这位以仁德闻名的君主,却曾亲手导演了一场“...
刘恒 2025-06-24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的首个治世范本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统治的四十余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西汉王朝的崛起之路。这段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的时期,不仅实现了经济的空前繁...
刘启 刘恒 2025-06-24 汉文帝与冯唐:君臣相知下的边疆谏言传奇在波澜壮阔的西汉历史画卷中,汉文帝刘恒与冯唐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冯唐的忠诚与智慧,以及汉文...
刘恒 2025-05-27 汉文帝刘恒宠妃慎夫人的结局之谜在汉文帝刘恒的后宫中,慎夫人曾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她以美貌与才情赢得了刘恒的宠爱,一度在宫中与窦皇后平起平坐。然而,关于她的最终结局,史书中却未留下明确的记载,只...
刘恒 2025-05-13 皇权博弈下的血腥清洗:刘恒杀刘盈之子的深层动因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后,西汉王朝陷入权力真空。在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主导下,代王刘恒被推上皇位。然而,这位以"仁孝"著称...
刘恒 刘盈 2025-05-13 吕雉为何放过非亲子的刘恒:背后的复杂考量在中国历史上,吕雉以其强悍而残忍的政治手腕著称,她是西汉王朝初期的实际掌权者,对刘邦的儿子们进行了残酷的清洗,以确保自己儿子刘盈的皇位稳固。然而,在众多的刘邦子...
刘恒 吕雉 2025-03-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