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封建皇权时代,推恩令是解决藩王权力过大的重要举措,被称为“无解阳谋”。奇怪的是,汉武帝之前,没有君王使用过“推恩令”。汉武帝之后,也没有君王使用“推恩令”。可以说,汉武帝的“推恩令”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汉武帝之前的人不够聪明,想不到这个办法吗?或者汉武帝之后的君王,不愿意“抄作业”?
显然不是这样的。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汉武帝之前的君王,没办法用“推恩令”;汉武帝之后的君王,已经用不着“推恩令”了。
封建皇权制度虽然是秦始皇建立的,但真正让封建皇权制度变得成熟,变成一个此后一直延续两千年的制度,是在汉武帝时实现的。
秦始皇虽然建立了皇权制,但是秦始皇的皇权制,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理论保障都不完善。秦始皇的朝廷中,只有秦始皇一个皇帝,没有藩王。秦始皇的儿子、兄弟以及亲戚们,权力都非常小。虽然那时候秦始皇把自己叫“始皇帝”,他想要此后的皇帝,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但因为他所建立的并不是“家天下”,而是一个人的天下,因此家族并不昌盛。到秦二世的时候,秦朝就灭亡了。这就是秦始皇的组织形式不完善的表现。
另外,秦始皇建国以后,依然采用法家思想,用高压政策对待国内的臣民。这一套理论,直接就和天下老百姓对立,所以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
既然秦朝连一个藩王都没有分封,所以“推恩令”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清朝之前的西周、东周时期,有不少的封王。不过那时候的封王,不能叫藩王,而是叫诸侯王。诸侯王和藩王的区别在于,皇帝把土地分给藩王以后,理论上是可以重新要回来的。尽管要回来的难度可能很大,但是皇帝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是皇帝的,皇帝想封给哪个就封给哪个,皇帝想要回来自然就可以要回来。
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王以后,周天子是没有资格要回来的。法理上周天子分给诸侯王的土地,就是诸侯王自己的。周天子想夺回这片土地,是违规的。
既然西周、东周时期,封出去的土地,不属于周天子的,因此周天子没有资格再指手画脚,对诸侯国内的土地进行二次分配。也就是说,“推恩令”在西周、东周是没办法实施的。
再来看看刘邦建国到汉武帝之前的那一段时期。
那一段时期,“推恩令”也是没办法实施的。
刘邦最开始还是想如秦始皇那样,建立一个唯皇帝独尊的王朝。但是刘邦由于自己打仗能力不行,加上本身没有太大的威望,因此在建国时期,他只得把土地不断地分给包括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打仗能力强大的异姓诸侯王。但是把土地分给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立刻看到,这种分封的危险非常大,很可能重复西周、东周时期,周天子没有权力的悲剧。所以,刘邦大肆诛杀异姓诸侯王。同时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刘邦又大肆把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封为王,从而形成一种“家天下”的组织形式。乃至于项羽亲人,他也给他们赐姓刘,目的就是把这个“家天下”变大。
所以,刘邦时期是不可能搞“推恩令”的。如果搞“推恩令”,那就是在削弱刘家的权力。因此,刘邦不但不可能搞“推恩令”,还要增加刘姓藩王的权力。
后来,汉文帝、汉景帝由于要搞休养生息,不能折腾,因此一直没有对刘邦搞出来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造。尽管到汉景帝的时候,汉景帝想过削藩,但是他只是稍微尝试了一下,并不彻底,而且还因此引发了“七国之乱”,尽管汉景帝把“七国之乱”平定了,但他也没有大动干戈,没有对这种组织形式动大手术。所以,汉文帝、汉景帝也不可能搞“推恩令”。
咱们再来看看汉武帝之后的情况。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后世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使用“推恩令”来处理藩王的问题。明明“推恩令”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为什么后世的皇帝不再使用“推恩令”了呢?
其实,后世的皇帝之所以不再用“推恩令”,是因为不需要用“推恩令”了。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一大功绩,还不是把藩王的土地变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而是汉武帝强化了皇权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的方式,告诉所有的藩王们,你们所获得的土地,是皇帝赏给你们的。虽然赏给你们了,但你们只有使用权,不具备所有权。皇帝任何时候都可以想重新分配就重新分配,想收回来就收回来。
这个概念十分重要,他是后世皇帝们解决藩王割据的最重要的依凭。
有了这个依凭以后,藩王们无论被分封在哪里,实际上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土地不是他们的,老百姓也不归他们管,而是归地方政府管。他们能够享受到的,无非就是一些税收。到了后世,他们甚至连收税的权力也没有了,他们只能享受国家给予的俸禄。虽然那个封国是他们的,但是管理权限却是地方政府的,他们只不过住在那个地方而已。
既然土地并不是他们的,因此后世的皇帝,就没有必要再使用“推恩令”了。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说,藩王的权力没有你说的那么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八王之乱”和靖难之役,都是因为藩王权力过大而作乱的表现。
事实上,就算是这两次藩王作乱,也与藩王所处的封国,没有太大的关系。“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晋惠帝是一个白痴,控制力弱。再加上外戚和后宫作乱,从而引起藩王们的不满,才聚集军队,闹起了大动乱。换一个历史时期,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靖难之役和“八王之乱”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因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一场动乱。作为藩王的朱棣,本身不但没有什么封地,甚至也没有多少军队。朱棣在一开始打仗的时候,其实是捉襟见肘的。后来才是越打军队人数越多,打了四年才打败朱允炆。
由此可见,不论是西晋初年,还是明朝初年,藩王都不存在分封的国土面积太大的问题,因而“推恩令”也就没有实行的市场。
一句话,汉武帝在采用“推恩令”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藩王的问题,因而后世没有必要再采用“推恩令”了。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以雷霆之势向朝鲜半岛发起远征。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不仅终结了卫满朝鲜的独立政权,更将汉朝疆域拓展至鸭绿江流域,在东亚历史上刻下深刻印记。...
刘彻 2025-09-17 王娡的三个女儿:命运交织的西汉公主群像作为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以二婚之身入宫并诞下汉武帝刘彻的传奇经历广为人知。然而,她与汉景帝所生的三位公主——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其命运轨迹同样折射出...
王娡 刘彻 2025-09-10 汉武帝刘彻6子命运沉浮录汉武帝刘彻,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雄主,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开拓了汉朝的广阔疆域,奠定了汉武盛世的辉煌基础。然而,他的6个儿子却各自有着截...
刘彻 2025-08-26 雄图霸业铸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明巅峰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基称帝,这个被后世称为“汉武帝”的少年君主,以雷霆之势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大一统”为标志的盛世。在位54年间,他通过政治集权...
刘彻 启 2025-07-18 汉武帝与王娡:母子情深背后的权力共生与情感羁绊汉武帝刘彻与生母王娡的关系,既包含传统宫廷中母凭子贵的权力纽带,又超越了简单的利益联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段复杂的情感传奇。从民间农妇到帝国皇后,王娡以非凡的政...
王娡 刘彻 2025-07-16 汉高祖与汉武帝:创业与守成的双重变奏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刘邦与刘彻这对祖孙的功业对比始终充满张力。一位以布衣之身终结秦末乱世,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一位以雄主之姿北击匈奴、南平百越,铸就“汉武盛世...
刘彻 刘邦 2025-07-15 汉武帝与李广利:宠信、功过与权力博弈在中国西汉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刘彻与外戚将领李广利的关系,堪称一部交织着宠信、功过与权力博弈的复杂史诗。李广利,这位因妹妹李夫人得宠而崛起的外戚将领,在汉武帝的...
刘彻 李广 2025-06-23 汉武帝与李夫人:一场跨越生死的帝王情谜在汉武帝刘彻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后宫佳丽如过江之鲫,唯有李夫人去世多年后仍让这位铁血帝王魂牵梦萦,甚至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的悼亡诗。这位出...
刘彻 李夫人 2025-06-20 石邑公主:汉武帝宫廷中的隐形人与历史尘埃中的幸存者在汉武帝刘彻的六位女儿中,石邑公主的名字如同被时光抹去的尘埃,在史籍中仅留下零星碎片。这位生卒年不详、生母存疑的公主,既无卫长公主“当利公主”的盐邑之富,也未像...
刘彻 2025-06-19 钩弋夫人与李夫人:汉武后宫双姝的绝代风华与命运沉浮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上,汉武帝刘彻的后宫堪称美女如云,但钩弋夫人与李夫人却以截然不同的传奇色彩脱颖而出。一个以“拳开玉钩”的奇事得宠,一个以“倾国倾城”的绝色闻名,...
刘彻 钩弋夫人 2025-06-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