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封建皇权时代,推恩令是解决藩王权力过大的重要举措,被称为“无解阳谋”。奇怪的是,汉武帝之前,没有君王使用过“推恩令”。汉武帝之后,也没有君王使用“推恩令”。可以说,汉武帝的“推恩令”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汉武帝之前的人不够聪明,想不到这个办法吗?或者汉武帝之后的君王,不愿意“抄作业”?
显然不是这样的。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汉武帝之前的君王,没办法用“推恩令”;汉武帝之后的君王,已经用不着“推恩令”了。
封建皇权制度虽然是秦始皇建立的,但真正让封建皇权制度变得成熟,变成一个此后一直延续两千年的制度,是在汉武帝时实现的。
秦始皇虽然建立了皇权制,但是秦始皇的皇权制,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理论保障都不完善。秦始皇的朝廷中,只有秦始皇一个皇帝,没有藩王。秦始皇的儿子、兄弟以及亲戚们,权力都非常小。虽然那时候秦始皇把自己叫“始皇帝”,他想要此后的皇帝,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但因为他所建立的并不是“家天下”,而是一个人的天下,因此家族并不昌盛。到秦二世的时候,秦朝就灭亡了。这就是秦始皇的组织形式不完善的表现。
另外,秦始皇建国以后,依然采用法家思想,用高压政策对待国内的臣民。这一套理论,直接就和天下老百姓对立,所以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
既然秦朝连一个藩王都没有分封,所以“推恩令”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清朝之前的西周、东周时期,有不少的封王。不过那时候的封王,不能叫藩王,而是叫诸侯王。诸侯王和藩王的区别在于,皇帝把土地分给藩王以后,理论上是可以重新要回来的。尽管要回来的难度可能很大,但是皇帝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是皇帝的,皇帝想封给哪个就封给哪个,皇帝想要回来自然就可以要回来。
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王以后,周天子是没有资格要回来的。法理上周天子分给诸侯王的土地,就是诸侯王自己的。周天子想夺回这片土地,是违规的。
既然西周、东周时期,封出去的土地,不属于周天子的,因此周天子没有资格再指手画脚,对诸侯国内的土地进行二次分配。也就是说,“推恩令”在西周、东周是没办法实施的。
再来看看刘邦建国到汉武帝之前的那一段时期。
那一段时期,“推恩令”也是没办法实施的。

刘邦最开始还是想如秦始皇那样,建立一个唯皇帝独尊的王朝。但是刘邦由于自己打仗能力不行,加上本身没有太大的威望,因此在建国时期,他只得把土地不断地分给包括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打仗能力强大的异姓诸侯王。但是把土地分给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立刻看到,这种分封的危险非常大,很可能重复西周、东周时期,周天子没有权力的悲剧。所以,刘邦大肆诛杀异姓诸侯王。同时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刘邦又大肆把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封为王,从而形成一种“家天下”的组织形式。乃至于项羽亲人,他也给他们赐姓刘,目的就是把这个“家天下”变大。
所以,刘邦时期是不可能搞“推恩令”的。如果搞“推恩令”,那就是在削弱刘家的权力。因此,刘邦不但不可能搞“推恩令”,还要增加刘姓藩王的权力。
后来,汉文帝、汉景帝由于要搞休养生息,不能折腾,因此一直没有对刘邦搞出来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造。尽管到汉景帝的时候,汉景帝想过削藩,但是他只是稍微尝试了一下,并不彻底,而且还因此引发了“七国之乱”,尽管汉景帝把“七国之乱”平定了,但他也没有大动干戈,没有对这种组织形式动大手术。所以,汉文帝、汉景帝也不可能搞“推恩令”。
咱们再来看看汉武帝之后的情况。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后世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使用“推恩令”来处理藩王的问题。明明“推恩令”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为什么后世的皇帝不再使用“推恩令”了呢?
其实,后世的皇帝之所以不再用“推恩令”,是因为不需要用“推恩令”了。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一大功绩,还不是把藩王的土地变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而是汉武帝强化了皇权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的方式,告诉所有的藩王们,你们所获得的土地,是皇帝赏给你们的。虽然赏给你们了,但你们只有使用权,不具备所有权。皇帝任何时候都可以想重新分配就重新分配,想收回来就收回来。
这个概念十分重要,他是后世皇帝们解决藩王割据的最重要的依凭。
有了这个依凭以后,藩王们无论被分封在哪里,实际上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土地不是他们的,老百姓也不归他们管,而是归地方政府管。他们能够享受到的,无非就是一些税收。到了后世,他们甚至连收税的权力也没有了,他们只能享受国家给予的俸禄。虽然那个封国是他们的,但是管理权限却是地方政府的,他们只不过住在那个地方而已。
既然土地并不是他们的,因此后世的皇帝,就没有必要再使用“推恩令”了。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说,藩王的权力没有你说的那么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八王之乱”和靖难之役,都是因为藩王权力过大而作乱的表现。
事实上,就算是这两次藩王作乱,也与藩王所处的封国,没有太大的关系。“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晋惠帝是一个白痴,控制力弱。再加上外戚和后宫作乱,从而引起藩王们的不满,才聚集军队,闹起了大动乱。换一个历史时期,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靖难之役和“八王之乱”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因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一场动乱。作为藩王的朱棣,本身不但没有什么封地,甚至也没有多少军队。朱棣在一开始打仗的时候,其实是捉襟见肘的。后来才是越打军队人数越多,打了四年才打败朱允炆。
由此可见,不论是西晋初年,还是明朝初年,藩王都不存在分封的国土面积太大的问题,因而“推恩令”也就没有实行的市场。
一句话,汉武帝在采用“推恩令”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藩王的问题,因而后世没有必要再采用“推恩令”了。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后宫佳丽无数,但卫子夫与钩弋夫人的命运轨迹,却因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成为历史长河中最具悲剧色彩的注脚。一位是稳居后位三十八年的皇后,一位是诞...
卫子夫 刘彻 2025-11-13 汉武帝六子命运图鉴:权力漩涡中的皇家悲歌汉武帝刘彻以雄才大略铸就"汉武盛世",却在家族传承中埋下悲剧种子。其六子命运如六面棱镜,折射出封建皇权制度下人性异化与权力绞...
刘彻 2025-11-04 汉室悲歌:六子凋零背后的权力困局与人性悲剧汉武帝刘彻一生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却难逃“六子无善终”的家族诅咒。从戾太子刘据自尽于巫蛊之祸,到广陵王刘胥因诅咒被赐死,六个儿子的命运如同被诅咒的棋局,最终全部...
刘彻 2025-10-20 汉武帝的求仙执念:与方士李少君的千年迷局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刘彻以开疆拓土、尊儒兴文的雄才大略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天汉之君”晚年深陷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其与方士李少君的纠葛,不仅折射出帝王对...
刘彻 2025-09-30 汉武帝六子悲剧:权力漩涡中的宿命之殇在中国古代帝王家族中,汉武帝刘彻的六个儿子以集体性的悲剧结局,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他们或死于非命,或英年早逝,无一善终的命运背后,折射出皇权制度下...
刘彻 2025-09-29 从盛宠到决裂: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情感裂变解析汉武帝刘彻与皇后卫子夫的情感轨迹,堪称中国古代宫廷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典型样本。这对从一见钟情走向生死决裂的帝后,其关系演变折射出帝王情感、政治博弈与人性弱点的多重...
卫子夫 刘彻 2025-09-29 从杀死太子到逼死皇后:汉武帝晚年权力困局的终极抉择公元前91年,长安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中。66岁的汉武帝刘彻以"巫蛊之祸"为名,将屠刀挥向自己的至亲——太子刘据被迫起兵自卫,最...
刘彻 2025-09-28 刘彻与刘陵:权力漩涡中的皇室纠葛与历史真相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震动朝野。其女刘陵因“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被连坐处死,史载她“慧,有口辩”,曾以美色与金钱游走于长安权贵之...
刘彻 刘安 2025-09-24 汉武帝征朝鲜:铁血东征与东亚格局重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以雷霆之势向朝鲜半岛发起远征。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不仅终结了卫满朝鲜的独立政权,更将汉朝疆域拓展至鸭绿江流域,在东亚历史上刻下深刻印记。...
刘彻 2025-09-17 王娡的三个女儿:命运交织的西汉公主群像作为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以二婚之身入宫并诞下汉武帝刘彻的传奇经历广为人知。然而,她与汉景帝所生的三位公主——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其命运轨迹同样折射出...
王娡 刘彻 2025-09-1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