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而他们在死后也有自己不同的庙号,而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皇帝,你知道有多少个吗?这其中宋仁宗应该是最为出名的一个了,也是很多人公认的能够当的起仁宗称号的皇帝,但是其他的仁宗皇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宋仁宗之外,历史上还有多少位仁宗皇帝,他们分别是谁,各自又为什么会成为“仁宗”?在历史上这众多的仁宗皇帝里面,哪一个仁宗皇帝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仁宗呢?
大多数中国人对太祖、太宗这些古代帝王的称号并不会感到陌生,但知道这些称号含义的人却并不多。其实这些帝王称号有一个专属名称——庙号。所谓“庙号”是指帝王在驾崩后被后人供奉于太庙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并不是随便乱取,而是要按照封建礼制的规定。庙号由两个字组成,代表着对帝王生前功过得失的评价。今天夜读史书就借着庙号这个话题,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的仁宗皇帝。
“仁宗”意为宽厚仁慈。中国历史上共有6位庙号是仁宗的皇帝,如果将作为地区性政权帝王的西夏仁宗李仁孝和西辽耶律夷列排除在外的话则是4位,他们是:宋仁宗赵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下面我们就来着重看看这4位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仁宗皇帝是如何以仁治天下的。
宋仁宗是历史上的第一位仁宗皇帝。他在位期间北宋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后世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仁宗一朝人才济济,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包拯、王安石、曾巩、狄青、毕昇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都活跃在宋仁宗执政时期。
不过,宋仁宗在位期间亦有不少过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正和他犹豫不决的性格相关。许多迫在眉睫的军国大事都因为宋仁宗的举棋不定而无法得到贯彻。明末清初思想家在他的著作《宋论》中称宋仁宗“无定志”,这三个字可谓是直中要害。
宋仁宗的个人能力并不强,因此北宋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没有解决诸多隐患。不过身为一位帝王,宋仁宗在“仁”字上确实做到了极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宽容仁厚的皇帝,没有之一。宫女太监们犯了点小错,他不仅不计较,还帮宫女太监们隐瞒过失,以免他们受到责罚。大臣们直言进谏,有时候会说出一些很过分的话,他也不会因此处置这些大臣。甚至有一次包拯在直言进谏的时候不小心将口中的唾沫飞溅到宋仁宗脸上,结果宋仁宗只是用衣袖擦了擦脸,继续听包拯吐槽。历史上因此而多出了一个名词叫“唾谏”。
宋仁宗一生正处在北宋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他却极尽节俭。有一次宫廷宴会上有一道菜是28只螃蟹,可当宋仁宗得知每只螃蟹要一千钱后当场发怒,自此以后宋仁宗再也没碰过一只螃蟹。宋仁宗临终前召宰执大臣们进入大内福宁殿交代后事。可是当宰执们生平第一次进入皇帝寝宫后却被眼前的朴素陈设看呆了,宋仁宗却很平淡地对众人说:“朕居宫中,自奉止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可轻费哉?”
宋仁宗有善于纳谏,勤俭律己,施行仁政等美德,但也有魄力不足,决策大事犹豫不决等缺点。《宋史》中对宋仁宗有一句非常贴切的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元仁宗是元朝的第四位皇帝,他自幼熟读儒家典籍,有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元仁宗奉行以儒治国,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减裁冗员,整顿朝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科举制度。清朝史学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一书中评价元仁宗“仁心仁闻,恭俭慈厚,有汉文帝之风”。
不过,元仁宗在皇位继承这件事情上干得很不厚道。原先他的皇位是其皇兄元武宗传给他的,并约定“兄弟相袭,叔侄相继”。按照这个约定,元仁宗在去世后应该将皇位传给元武宗之子,可是他却违背约定传给了自己儿子。此举不仅违反道德,有愧于仁宗的称号,而且造成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
明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一年。按照常理来说,执政时间这么短的帝王应该没多少存在感,可明仁宗却是例外。他在位时间虽短,但却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取消一批重大计划和在建工程;终止朝廷无限制征用金银、木材等商品;颁布诏令让在永乐年间为逃避过于沉重田赋、劳役而流亡各地的百姓重返故里,免除他们所欠的所有税款,并给予今后两年免征田赋、劳役的政策……在明仁宗的努力下,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大明王朝就从民生凋敝的状态下迅速走出,全国各地都出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为后来他儿子明宣宗在位期间的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仁宗在位期间提拔了一批非常能干的官员,这些大臣在仁宗、宣宗两朝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仁宣之治”的最大推手。同时,他还淘汰了一大批可有可无的官员,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也更有利于打造清明的政治环境。
明仁宗性格宽厚,善于纳谏。他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遭到报复。虽然有时候一些过分的指责会使他恼羞成怒,但事后他总是能反省自身并要求得到大臣的原谅,这项品质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非常罕见。此外,明仁宗还下令宽恕当年那些忠于建文帝而遭到处罚的“罪官”及其家属,并发还他们被没收的财产。
《明史》盛赞明仁宗“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清仁宗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后人更习惯于称其为嘉庆皇帝。清仁宗在位二十五年,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算是比较长久了,可是他留给世人的主要印象却仅只有惩治和珅这件事情。
清仁宗是一位典型的平庸天子,他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也没什么作为。他勤于政务,但因能力有限,所以没给国家带来任何令人惊喜的变化。结果原本就暮气沉沉的大清王朝在他统治期间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结语
在上述四位仁宗皇帝中,宋仁宗和明仁宗更符合一代仁君的形象。不过,宋仁宗虽有诸多美德,但身为一位帝王,他却没有乾刚独断的魄力,在大政方针上经常犹豫不决,在军事方面的表现更是一塌糊涂。宋仁宗是一个好人,但却算不上是一个好皇帝。
明仁宗是一位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坚持简朴、仁爱、诚挚的理想,及时纠正了其父永乐皇帝执政期间诸多严酷和不得人心的政策。虽然他没有像他的爷爷朱元璋、父亲朱棣那样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对明朝百姓而言,明仁宗这样的皇帝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大明天子。明仁宗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执政时间只有短短八个多月,但却为大明王朝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夜读史书认为,在所有仁宗皇帝中,明仁宗当属其中之最。
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