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后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火于秦”,“黄老于汉”,被认为是儒家思想遭遇的“两厄”。
焚书坑儒的确是对儒家的一个摧毁性的打击,但将“黄老于汉”视为儒家之“厄”则 言之过重。
在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的同时,并未完全黜儒,并且儒家也在与诸家思想的蹬撞中产生许多不同于前代的新质。
这就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并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了准备。
汉初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民无盖藏,白天子不能具醇骝,而将相或乘牛车”。
并且,汉朝君臣目睹秦“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因此,“君臣俱欲休息无为焉”。
在这种形势下,从先秦道家演变而来又吸取诸家思想的黄老思想应运而生,并一度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主导思想。
“(高祖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儒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宣帝也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不过在以黄老为主要治国思想的同时,从汉高祖至赛太后,都没有废止儒家思想,并且儒生的合理进言也常被采纳。
一: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变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盛赞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汉代的儒学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吸取诸家之长,为己所用,从而更符合时代要求。
陆贾是汉初儒家的代表。陆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他首先提出“马上”、“马下”攻守异术的看法。建议高祖以儒家仁义道德治国。
《新语》即是替高祖总结历来兴亡存败之由的书。此书本于《谷梁传》,中心思想仍是儒家的仁义德治思想,其中谈及 “仁义”、“德政”的句子俯拾即是。
如《道基》言:“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仁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
《辅政》说:“昔者。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处宴安之台,承克让之涂,德配天地,光被八极。功垂于无穷。名传以不朽,盖自处得其巢,任杖得其人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酸卵之患,以李斯、赵高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
然而从本书中,却也不难看出受黄老道家影响的言论。
《无为》有言:“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慎微》说:“绵绵漠漠。以道制之,察之无兆,遁之恢恢,不见其行,不睹其仁,湛然未悟,久之乃殊,论思天地,动应枢机。俯仰进退,与道为依。”
《至德》说:“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
这里的“虚无寂寞”、“无为”都是道家喜用的词汇。
另外清静无为本也是黄老思想,陆贾显然加以吸收利用。
贾谊是汉初另外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者,文帝初,召为博士。
他青年奋发,锐意改革。“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圃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革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由是受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思想也是儒家为主,兼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道术》一文体现出黄老思想的影响,其中有言:“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新书·制不定》言:“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以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制,而欲婴以芒刃,臣认为刃不折则缺耳。”
贾谊认为仁义和法制都是治国的工具,足见其思想中的道、法思想。
二:儒生的地位
1、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是一位流氓气十足的君主,其对儒生的无礼是出名的。“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则解其冠,溲溺。与人言,常大骂”。
但如果据此断定汉高祖黜儒则失之偏颇,作为一朝开国之君,如仅以一已好恶来取舍人才是不可能成就帝业的。
事实上,从刘邦身上并不能看出明显的思想倾向,只要是有利于兴汉的策略,都为其所用。
高祖在高阳传舍召见郦食其之时,“倨床使两女子洗足”,但当郦生言及“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时,“沛公辍洗,起摄农,延郦生上坐,谢之”。采纳了郦生先占陈留的策略。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并攻取荥阳。刘邦处境严峻,最后采纳郦生之言才战胜齐王,郦生一生为汉朝建国立下汉马之功,所以“高祖举列侯功臣,思郦食其”。
高祖身边另一位儒家重要人物是陆贾,他先后在高祖、文帝时出使南越。
汉朝建立后,“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高祖要求陆贾著述秦失天下和自己得天下的原因,“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虽然陆贾的《新语》中夹杂黄老思想,但其主旨仍是儒家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汉初儒家对社会的一定影响。
吕后擅权时,陆贾为右丞相陈平献策:“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此计被采纳并最终平定诸吕,陆生也籍此声名鹊起。
高祖平定天下后,群臣饮酒争功,高祖以此为患。叔孙通进谏:“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汉朝的礼仪虽与时俱进,但毕竟颇采古礼,有不少传统儒家礼的成分。
由此可见,高祖时期儒家思想并未被废止,并且还对建国安邦中起到积极作用。
2、文景时期
铲平诸吕势力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是为孝文帝。
之所以迎代王,因其年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这一评价,完全是儒家的标准。
“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但纵观文帝所为,似不能据此轻率 判断。
如孝文帝二年正月,有司请立太子,文帝辞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囔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
虽然最终立了太子,但文帝口头称说的还是从孔子时代就称道的禅让。
其后,立太子母为皇后,“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
这让人想到《礼记·礼运》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外,文帝还除秘祝,除收帑相坐律令、肉刑法及诽谤袄言之罪,出孝惠帝后宫美人令得嫁人等,都是儒家所称道的仁政德政。
他对淮南厉王刘长及刘濞的态度也很仁慈,暗合儒家的亲亲观念。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的文末以“仁”赞之:“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乡改政服封禅矣,谦谦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孝景帝在位十六年,先后用丞相四人:陶青、周亚夫、刘舍、韦绾。
陶、刘二人事迹不详,而韦绾也不是黄老思想的拥护者。他还曾上书武帝:“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而申、韩之学,皆归本于黄老。
景帝时期,其子河间献王刘德,“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河同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游”。“兰陵王臧既受诗, 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
儒者韩婴也为常山王太傅。太子少傅对太子的影响很大,而儒生能在景帝时担任这一职务,可见“不任儒者”并不确切。
景帝时期还发生了著名的儒道论争,崇尚刑名之学的黄生言:“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作为儒家代表的辕固生则坚决予以否定。最后还得到了景帝的支持。
汉文帝之妻、汉景帝之母窦太后
3、窦太后时期
汉初是外戚干政比较严重的时代,从吕氏家族、窦氏家族到后来的王氏家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汉代政治。
窦太后的影响从景帝一直到武帝建元六年,不过窦太后不像吕后那样刚毅狠毒,直接 把持朝政。
史书多载其好黄老之言:“窦太后好黄老言。帝及太子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
不过即使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在上层社会存在,并影响政治。
窦太后爱其少子梁孝王,意欲立为太子,大臣及袁盎等以“汉家法周道立子”相劝阻,太后也只得作罢,说明黄老思想并不能一统天下。
另一件著名之事是赵绾、王臧被黜,但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并非思想倾向之争,而是“建元二年,御使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要求直接剥夺窦太后的政治权力。
景帝时期,因欲立梁孝王一事,魏其侯直言不讳,激怒窦太后而失官。但吴楚叛乱时,景帝要重新启用窦婴,太后也觉惭愧。
另外,魏其侯、武安侯俱好儒术,虽然很让窭太后不满,但二人仍然活跃于景帝、武帝时期。
这固然于其外戚身份有很大关系,但也由此不难看出,窦太后的个人思想倾向对政治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作为高层统治者,往往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外,滔滔漳河水映照着楚军将士坚毅的面庞。项羽立于船头,挥剑斩断最后一根缆绳,沉闷的凿击声中,数十艘战船缓缓沉入河底。这一历史性瞬间,不仅斩...
项羽 2025-09-19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规模考辨:从“56万大军”到实战真相的解析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破釜沉舟:绝境中迸发的决绝智慧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漳河波涛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奔涌向前。楚军统帅项羽立于船头,望着对岸秦军二十万大军的旌旗,突然挥剑斩断船锚,铿锵之声穿透晨雾:“凿沉所有船...
项羽 2025-09-12 王离算名将吗?——从家族荣光到历史迷雾的军事人生在秦末乱世的风云中,王离的名字常与“巨鹿之败”“将门之后”等标签紧密相连。作为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基因,却最终在项羽的铁骑下折戟沉沙。...
项羽 王离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虞子期原型之谜:文学虚构与历史想象的交织在楚汉争霸的传奇叙事中,虞子期常以“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虞姬堂弟”的身份出现,其忠勇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翻开《史记》《汉书》等正史,这个人物却如幻影般消失—...
项羽 虞子期 2025-09-09 吕马童与项羽:一场被历史误读的“恩义”纠葛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垓下之战的尾声里,西楚霸王项羽以一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的悲壮之语,将最后的尊严交予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这段被《史记·项羽本...
项羽 2025-09-04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