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后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火于秦”,“黄老于汉”,被认为是儒家思想遭遇的“两厄”。
焚书坑儒的确是对儒家的一个摧毁性的打击,但将“黄老于汉”视为儒家之“厄”则 言之过重。
在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的同时,并未完全黜儒,并且儒家也在与诸家思想的蹬撞中产生许多不同于前代的新质。
这就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并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了准备。
汉初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民无盖藏,白天子不能具醇骝,而将相或乘牛车”。
并且,汉朝君臣目睹秦“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因此,“君臣俱欲休息无为焉”。

在这种形势下,从先秦道家演变而来又吸取诸家思想的黄老思想应运而生,并一度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主导思想。
“(高祖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儒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宣帝也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不过在以黄老为主要治国思想的同时,从汉高祖至赛太后,都没有废止儒家思想,并且儒生的合理进言也常被采纳。
一: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变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盛赞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汉代的儒学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吸取诸家之长,为己所用,从而更符合时代要求。
陆贾是汉初儒家的代表。陆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他首先提出“马上”、“马下”攻守异术的看法。建议高祖以儒家仁义道德治国。
《新语》即是替高祖总结历来兴亡存败之由的书。此书本于《谷梁传》,中心思想仍是儒家的仁义德治思想,其中谈及 “仁义”、“德政”的句子俯拾即是。
如《道基》言:“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仁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
《辅政》说:“昔者。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处宴安之台,承克让之涂,德配天地,光被八极。功垂于无穷。名传以不朽,盖自处得其巢,任杖得其人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酸卵之患,以李斯、赵高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
然而从本书中,却也不难看出受黄老道家影响的言论。
《无为》有言:“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慎微》说:“绵绵漠漠。以道制之,察之无兆,遁之恢恢,不见其行,不睹其仁,湛然未悟,久之乃殊,论思天地,动应枢机。俯仰进退,与道为依。”
《至德》说:“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
这里的“虚无寂寞”、“无为”都是道家喜用的词汇。
另外清静无为本也是黄老思想,陆贾显然加以吸收利用。
贾谊是汉初另外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者,文帝初,召为博士。
他青年奋发,锐意改革。“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圃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革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由是受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思想也是儒家为主,兼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道术》一文体现出黄老思想的影响,其中有言:“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新书·制不定》言:“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以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制,而欲婴以芒刃,臣认为刃不折则缺耳。”
贾谊认为仁义和法制都是治国的工具,足见其思想中的道、法思想。
二:儒生的地位
1、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是一位流氓气十足的君主,其对儒生的无礼是出名的。“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则解其冠,溲溺。与人言,常大骂”。
但如果据此断定汉高祖黜儒则失之偏颇,作为一朝开国之君,如仅以一已好恶来取舍人才是不可能成就帝业的。
事实上,从刘邦身上并不能看出明显的思想倾向,只要是有利于兴汉的策略,都为其所用。
高祖在高阳传舍召见郦食其之时,“倨床使两女子洗足”,但当郦生言及“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时,“沛公辍洗,起摄农,延郦生上坐,谢之”。采纳了郦生先占陈留的策略。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并攻取荥阳。刘邦处境严峻,最后采纳郦生之言才战胜齐王,郦生一生为汉朝建国立下汉马之功,所以“高祖举列侯功臣,思郦食其”。
高祖身边另一位儒家重要人物是陆贾,他先后在高祖、文帝时出使南越。
汉朝建立后,“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高祖要求陆贾著述秦失天下和自己得天下的原因,“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虽然陆贾的《新语》中夹杂黄老思想,但其主旨仍是儒家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汉初儒家对社会的一定影响。
吕后擅权时,陆贾为右丞相陈平献策:“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此计被采纳并最终平定诸吕,陆生也籍此声名鹊起。
高祖平定天下后,群臣饮酒争功,高祖以此为患。叔孙通进谏:“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汉朝的礼仪虽与时俱进,但毕竟颇采古礼,有不少传统儒家礼的成分。
由此可见,高祖时期儒家思想并未被废止,并且还对建国安邦中起到积极作用。
2、文景时期
铲平诸吕势力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是为孝文帝。

之所以迎代王,因其年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这一评价,完全是儒家的标准。
“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但纵观文帝所为,似不能据此轻率 判断。
如孝文帝二年正月,有司请立太子,文帝辞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囔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
虽然最终立了太子,但文帝口头称说的还是从孔子时代就称道的禅让。
其后,立太子母为皇后,“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
这让人想到《礼记·礼运》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外,文帝还除秘祝,除收帑相坐律令、肉刑法及诽谤袄言之罪,出孝惠帝后宫美人令得嫁人等,都是儒家所称道的仁政德政。
他对淮南厉王刘长及刘濞的态度也很仁慈,暗合儒家的亲亲观念。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的文末以“仁”赞之:“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乡改政服封禅矣,谦谦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孝景帝在位十六年,先后用丞相四人:陶青、周亚夫、刘舍、韦绾。
陶、刘二人事迹不详,而韦绾也不是黄老思想的拥护者。他还曾上书武帝:“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而申、韩之学,皆归本于黄老。
景帝时期,其子河间献王刘德,“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河同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游”。“兰陵王臧既受诗, 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
儒者韩婴也为常山王太傅。太子少傅对太子的影响很大,而儒生能在景帝时担任这一职务,可见“不任儒者”并不确切。
景帝时期还发生了著名的儒道论争,崇尚刑名之学的黄生言:“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作为儒家代表的辕固生则坚决予以否定。最后还得到了景帝的支持。
汉文帝之妻、汉景帝之母窦太后

3、窦太后时期
汉初是外戚干政比较严重的时代,从吕氏家族、窦氏家族到后来的王氏家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汉代政治。
窦太后的影响从景帝一直到武帝建元六年,不过窦太后不像吕后那样刚毅狠毒,直接 把持朝政。
史书多载其好黄老之言:“窦太后好黄老言。帝及太子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
不过即使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在上层社会存在,并影响政治。
窦太后爱其少子梁孝王,意欲立为太子,大臣及袁盎等以“汉家法周道立子”相劝阻,太后也只得作罢,说明黄老思想并不能一统天下。
另一件著名之事是赵绾、王臧被黜,但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并非思想倾向之争,而是“建元二年,御使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要求直接剥夺窦太后的政治权力。
景帝时期,因欲立梁孝王一事,魏其侯直言不讳,激怒窦太后而失官。但吴楚叛乱时,景帝要重新启用窦婴,太后也觉惭愧。
另外,魏其侯、武安侯俱好儒术,虽然很让窭太后不满,但二人仍然活跃于景帝、武帝时期。
这固然于其外戚身份有很大关系,但也由此不难看出,窦太后的个人思想倾向对政治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作为高层统治者,往往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胶着阶段,韩信手握30万精锐之师,坐拥齐地七十余城,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变量。项羽派武涉游说,谋士蒯通献上“三分天下”之策,甚至刘...
项羽 韩信 2025-11-19 权力漩涡中的生死博弈:戚夫人之死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刘邦以泗水亭长之身崛起为开国帝王,其后宫虽无秦始皇"六宫粉黛"的规模,却也聚集了八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当吕...
秦始皇陵 刘邦 2025-11-19 刘肥:从险遭毒杀到善终的西汉庶长子在西汉初期的风云变幻中,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其命运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虽无缘帝位,却因身份和地位,在吕后掌权时期陷入了一场生死危机,险些命丧毒酒之下,最终却...
刘邦 2025-11-19 萧何自污:皇权阴影下的生存智慧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萧何作为开国丞相,以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然而,在刘邦晚年,这位功高盖世的贤相却做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自污名节。这一...
刘邦 萧何 2025-11-18 逃难抛亲背后:刘邦的复杂面孔与历史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的形象一直充满争议,其中“逃难抛妻弃子”这一事件,更是让他被贴上了“无赖”的标签。然而,深入探究历史细节,我们会发现刘邦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
刘邦 2025-11-18 英雄落幕时:刘邦大哭项羽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考量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乌江畔的霸王自刎声犹在耳。当汉军将领王翳割下项羽头颅时,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
项羽 刘邦 2025-11-17 韩信:智冠群雄却难逃悲剧,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在秦汉交替的动荡岁月里,韩信宛如一颗璀璨流星,划破历史长空,留下无数传奇。他以卓越军事才能,助刘邦定鼎天下,被后世尊为“兵仙”,然而,这位智谋超群的军事天才,最...
刘邦 韩信 2025-11-17 吕后未称帝而立刘盈:权谋、礼法与现实的三重枷锁刘邦驾崩后,吕后作为其结发妻子,凭借政治手腕迅速掌控朝局,成为西汉初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毒杀戚夫人、大封吕氏子弟,甚至一度临朝称制,却始终未突破“称帝”的底...
刘盈 刘邦 2025-11-17 项羽败亡后刘邦对项氏亲属的处置:宽仁表象下的政治权谋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终局。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慑天下的枭雄陨落后,其亲属的命运...
项羽 刘邦 2025-11-14 乌江渡口的历史迷思: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探析公元前202年寒冬,垓下战场硝烟未散,西楚霸王项羽率800余骑突围南逃。当这位31岁的军事天才在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小船时,他选择将乌骓马赠予船夫,转身步战至力竭自...
项羽 2025-11-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