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猛将童贯那么厉害,内平方腊外收幽燕,为什么还说他是奸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自赵高以来,古代太监掌权的事情层出不穷,他们祸乱朝纲、排挤忠良,如同蛀虫一般,从内部啃噬王朝。但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恃宠而骄,或以蒙蔽昏庸皇帝为生存土壤,如童贯这般手握兵权,出任将军的太监实属罕见。
北宋有“六贼”,童贯是其中之一,他与蔡京狼狈为奸,又善于阿谀逢迎。为了取悦宋徽宗,四处搜集字画,因此得到皇帝的信任。
童贯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与普通的阉人不同,不仅没有变成“娘娘腔”,反而身材魁梧,作战勇猛,保持了正常男子才有的刚猛。童贯善于弄权,但更偏爱执掌军队,成了一名引人注目的太监将军。
童贯任供奉官期间,与蔡京接触甚密,他对蔡京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对蔡京加官进爵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蔡京感激童贯,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后,开始不断在皇帝耳边举荐童贯,终于将他推上了监军的位置,获得了一次随大军出征的机会。
蔡京此举虽然是出于对童贯的感恩,但更多的想法是培植自己在朝廷的势力,在他的眼中,童贯具备给他当部下的资格。但老辣的蔡京这次却看走了眼,童贯不是普通太监,他的能力很强、志向很大,根本没打算屈居于蔡京之下。
童贯第一次随大军出征,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当时的统帅是王厚,率十万大军出征,兵至湟州时出现了一个意外,皇宫中失火了。古人非常封建迷信,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宋徽宗担心远征大军不利,便下诏命大军撤回。
童贯身为监军,先接到宋徽宗的旨意,但他却并没有将宋徽宗的意思告知王厚,而是谎称宋徽宗希望尽快出兵。王厚没想到童贯胆子这么大,竟然敢假传圣旨,便信以为真,率大军按照原计划出征。
对于童贯而言,这次随军出征可能是他这辈子唯一建功立业的机会,若是就此班师回朝,恐怕此生再无建树,这也是他为何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要出征的原因。幸运的是,这次出征非常顺利,不仅大获全胜,还收复了四州,令宋徽宗大喜,非但没有追究他假传圣意的罪名,还将他累迁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复四州。——《宋史》
要知道,内侍迁为两使,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情,童贯凭借军功,开创了这个先河,走上了一条内侍职业规划中前所未有的新路。从此以后,童贯受到皇帝器重,与皇帝的关系愈发亲密起来。
原本这件事令蔡京非常满意,毕竟童贯出任监军是由他举荐,如今童贯立下大功,他这个举荐人自然也有功劳。况且,蔡京一直将童贯视为自己培养的人,他的地位提升,就意味着自己的地位同样稳固。但很快,童贯的行为令蔡京大为恼怒,他这才意识到,童贯不是屈居人下之辈。
童贯的官职不断提升,此后又凭借数次征讨有功,官至检校司空。此时的童贯已经不将蔡京放在眼中,不仅具备了选拔将领官吏的权力,有此类事情时还抛开蔡京,直接与宋徽宗请示,令蔡京非常不满。
至此,蔡京打算培养童贯为自己所用的梦想彻底破灭,随着童贯对他的轻视,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童贯被宋徽宗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时,蔡京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公然不奉行诏命。
除开府仪同三司,京曰:“使相岂应授宦官?”不奉诏。
蔡京为何如此愤怒呢?因为开府仪同三司意味着童贯从此以后可以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将彻底摆脱对他的依赖,自立门户以后,童贯未来的发展之路将更加坦荡,甚至会威胁到蔡京的地位。
奸臣
童贯一生颇具战功,内平方腊外收幽燕,让许多人甚至都忘了他的太监身份。那么,如此一个特别的太监,甚至连蔡京都无法掌控的人,又立下不少战功,为何会被称为大奸臣,还与蔡京等人并列呢?
童贯的本事确实不小,但他获得的战功都不是那么光明正大,就以前文提到的收复四州的功劳来说,他虽然立功,却胆大妄为,违背圣意,假传圣旨。若非皇帝是宋徽宗,童贯的晋升之路恐怕就要戛然而止。
童贯这个人功劳虽然有,但他为了立功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立功的初衷,夹杂了太多的私心。
据《大金国吊伐录》记载,宋金联盟之际,曾就如何分配土地产生过纠纷,当时为了得到燕云十六州,北宋拿出不少金银,这才拿到一部分。但童贯却一心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全部的土地,在北宋兵力不足以战胜金国的情况下,他决定采取一些其他手段夺回失地。
其一,童贯利用高官厚禄等手段作为吸引, 策反了一些金国将领,随着这些人的归降,他们所辖的土地自然也就归了北宋;
其二,童贯的胃口很大,在金国对此没有反应的情况下,甚至开始对燕云十六州以外的地盘进行控制,例如平洲、营州、滦州等地;
其三,此前结盟时答应给金国的粮食、人口,童贯全都以耍赖的形式拒绝兑现。
随着童贯愈发肆无忌惮,金国人终于愤怒了,准备向北宋发起战争,并要求北宋处死童贯、蔡京等人,罪名是破坏两国之间的关系。金人背盟的情况下,童贯面对金人的兵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奸诈和威风,转而变成了一个怯战的懦夫,打算逃回京城。
童贯的表现令时任太原守将的张孝纯大为不齿,对他进行了一番怒斥,质问他为何要弃战而逃?童贯到这个时候还要嘴硬,称自己不是来守疆土的,若是让他守城,还要将帅何用?这样的说法令张孝纯感慨万千。
“贯怒叱之曰:“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贯,置帅何为?”
最终,童贯逃回京城,又坚决不肯留京守城,随宋徽宗一起出逃了。童贯多年以来,深受宋徽宗器重,但在危难之际,他却坚决不肯留守京城,替宋徽宗守卫疆土,这种忘恩负义的举动,终于引来群臣的不满,在接连被降职之后,背负数十条罪名,最后被处死。
有人认为,童贯虽然手段不光彩,又没有考虑到后果,但他做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好。这种说法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上,难逃替奸臣开脱之嫌。前文笔者已经提到,童贯攻城略地,多是出自谋取私利的私心,而不是为了国家考虑。
这一点从童贯前线畏战,又坚决不肯替宋徽宗守卫京城就能看出来,他引起战争以后,不仅没有为国而战,反而逃之夭夭,这种人无论如何也和爱国联系不上。
况且,童贯掌权期间,弄得朝廷乌烟瘴气,专权、营私、迫害同僚,这些恶事都让他做尽了,最严重的时候,他的话甚至超过了宋徽宗的制敕。如果有人敢弹劾他,他就会各种陷害忠良,将弹劾他的人诬告致死,方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童贯作为北宋权宦,被称为北宋的六贼之一,并不冤枉。他虽然颇有战功,但他做那些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并非将国家放在第一位。这种手握兵权、谋取私利、排挤忠良、贪生怕死,不愿意替君主尽忠的人,不是奸臣又是什么呢?
参考资料:《宋史》《大金国吊伐录》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赵高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复杂的性格成为了备受争议的人物。作为秦朝时期的宦官和权臣,赵高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野心,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秦朝的政治格局,...
赵高 2025-03-12 赵高之死:阴谋与反噬的终局在中国历史上,赵高以其狡诈多谋、权倾一时的形象而臭名昭著。作为秦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赵高不仅篡改遗诏、扶持傀儡皇帝,还极尽权谋之术,对秦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
赵高 2025-03-12 赵高与魏忠贤:权力影响的历史差异在中国历史上,赵高和魏忠贤都是极具影响力的宦官,但他们对各自朝代的影响却截然不同。赵高在秦朝末年手握大权,对秦朝的灭亡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魏忠贤虽然在明朝末期权势...
魏忠贤 赵高 2025-03-11 重新审视赵高:其才能与复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高往往被描绘为秦朝末年的奸臣,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奸诈”和“阴谋”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抛开历史偏见,深入探究赵高的生平与事迹时,会发现他其实是...
赵高 2025-03-11 赵高:秦朝末年的权谋之士与历史争议人物在秦朝末年的风云变幻中,赵高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历史影响力的人物。他以其深沉的心机、狡猾的手段和对权力的极致追求,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赵高的...
赵高 2025-03-11 赵高历任官职探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赵高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复杂的生平经历而备受关注。作为秦朝末年的重要人物,赵高历任多个官职,这些官职不仅反映了他政治生涯的起伏,也揭示了...
赵高 2025-03-11 秦朝丞相李斯的悲剧终章:败于赵高之谜在秦朝的风云变幻中,李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邃的法制理念,一度权倾朝野,担任丞相之职。然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腰斩于市、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那...
李斯的儿子 赵高 2025-03-07 李斯:政治斗争老手为何败于赵高之手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李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法学造诣,成为了秦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历经多朝,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然而最终却死在了赵高之手。这一历史现象...
李斯的儿子 赵高 2025-02-02 秦始皇之死与赵高的潜在关联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的逝世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秦朝的辉煌与衰败的交替。关于秦始皇的死因,历史上存在诸多猜测与争议,其中赵高这一角色常被提及。...
秦始皇陵 赵高 2025-01-19 李斯与赵高合谋:权力与生存的抉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李斯作为秦朝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他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一个令人费解的选择却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与奸臣赵...
李斯的儿子 赵高 2025-01-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