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是在他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 江市)期间写成的,而他这次被贬和当时发生的一宗惊天血案有着直接的联系。
那么,导致白居易被贬的惊天血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被害者是谁?行凶者又是谁呢?白居易和他们有什么特殊关系呢?
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登基。他是唐朝中后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从登上皇位那天起,就立志要结束安史之乱后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恢复大唐帝国当年的辉煌与荣耀。
当时,面对一些藩镇的节度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服从朝廷诏令的政治态势,京城长安金銮殿上的文武群臣分成了意见相左的主战派和主和派。后者主张实行怀柔政策,暂且维持现状,以免激化中央和藩镇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前者则要求皇帝对肆意妄为的节度使采取强硬措施,谁不听中央号令,就集中兵力把谁灭掉,杀鸡骇猴,以儆效尤。

在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等主战派大臣的拥护支持下,唐宪宗先后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等地节度使挑起的叛乱,大大地长了朝廷的志气,灭了藩镇的威风。
唐宪宗取得的一个个胜利对那些想跟京城的皇帝分庭抗礼的节度使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他们既惧怕朝廷大军前来围剿,又不甘心将既得利益还给皇帝,只好一面假装对中央政府俯首听命;一面暗中养精蓄锐,企图顽抗到底。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想在老子死后继续控制淮西,不但秘不发丧,还以死人吴少阳的口气上表,说自己病了,请皇帝允许儿子吴元济继任淮西节度使。志在一统天下、中兴大唐的唐宪宗当 然不会同意,吴元济一看皇帝不给面子,就来横的,先烧了离他地盘近的舞阳、叶县,接着又攻掠鲁山、襄城、阳翟(今河南禹州)等地,害得当 地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唐宪宗得到吴元济叛乱的消息,勃然大怒,任命宰相武元衡全权负责平叛事宜,筹集粮草,调动军队,准备发兵讨伐淮西叛匪。

吴元济跟朝廷翻了脸,白脸是唱定了,他暗中的盟友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则上台唱起了红脸,戴上忠君爱国的假面请求皇帝赦免吴元济,让他接他老爹的班,以便化干戈为玉帛,结束战乱局面。唐宪宗战意已决,不为所动,王承宗见皇帝不好惹,就下台休息了,李师道虽然也下台了,但他却没有闲着。
李师道是个极为狠毒的家伙,他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于是派人装扮成盗贼从山东淄博千里迢迢窜到河南荥阳(当时叫河阴), 在朝廷最大的粮仓里放了一把火,给还没出发的中央军造成了巨大的后顾 之忧。
唐宪宗坚定如山,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李师道不由得慌了手脚,这时,他旁边的狗头军师们出了一个更狠毒的主意:“皇帝像王八吃秤泥一 样铁了心地要攻打蔡州讨伐吴元济,无非是因为有武元衡和裴度为首的强硬派给他出谋划策。
如果咱们派武林高手到长安把这两个人秘密干掉,那 些嚷嚷着要打仗的大臣们就会吓得屁滚尿流,不敢吱声了。没有了他们的支持,皇帝就老实了,这仗就打不起来了,咱们也就不用担心了。"
六月的一天,武元衡骑着马在几个仆人的陪伴下踏着黎明前的夜色去上早朝,刚出他居住的靖安坊东门,突然一支暗箭从背后射中了他。仆人 们哪见过这阵势,吓得四散奔逃,恶毒的刺客赶上受伤的武元衡,杀害了这位忠君爱国的宰相,并且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去向主子邀功请赏,武元衡殷红的鲜血淌满了长安城的黎明。
几乎在同一时间,从通化坊去上朝的裴度也遭遇了李师道派来的刺客,“伤其首,坠沟中”。忠仆王义从后面抱住贼人大呼抓刺客,不幸被砍断断左臂。刺客见有人听到叫声向行刺现场奔来,不敢继续行凶,落荒 而逃,命大的裴度在王义的拼命保护下因所戴“毡帽厚,得不死” 。

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的惊天血案轰动了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唐宪宗对失去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国之重臣感到极为痛心,但他并没有被藩镇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要扫平叛乱、削除割据的决心。
裴度也没有屈服于淋漓的鲜血,伤愈后他以更大的勇气投入到平定淮西叛乱、结束藩镇割据的伟大事业上。这才有了名震青史的“李恕雪夜入蔡州”;这才有了河北三镇献土请降,归顺中央;这才有了彪炳史册的唐宪宗时代的“元和中兴”。
淮西叛乱被朝廷平定,吴元济在长安被枭首示众后,杀害武元衡的幕后黑手李师道出于惧怕上表表示听命朝廷,并愿献沂、密、海三州,但不久又反悔了。唐宪宗大怒,下令诸镇大军围攻李师道,在大军压境的形势 下,李师道被手下将领刘悟杀死。

李师道被杀之前,唐宪宗和裴度等大臣们一直不知道他才是杀害宰相武元衡的真凶,他们的怀疑对象是当时和李师道一起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唐宪宗认为如果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追査杀害武元衡的凶手,势必会打草惊蛇,导致王承宗和吴元济联手对抗朝廷,于是就将计就计,假装糊涂地把这笔账算在了吴元济的头上,但是并没有公开宣布。
武元衡被害时,白居易正在中央政府担任谏官。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的大诗人见忠君爱国的武元衡死得那般惨烈,而朝廷对于真凶是谁却缄口不言,就直接上书唐宪宗要求彻查幕后凶手,以慰忠臣在天之灵。
唐宪宗本来就对白居易在国家面临分裂危机时写新乐府诗批判朝廷的 “小”弊端(如宫市、重赋等)颇有意见,认为白居易有些不识时务甚至是不知好歹(当初正是唐宪宗提拔了白居易)。
看到他那份可能引起乱子的奏章就更生气了,大笔一挥,以“越职言事”之罪把白居易贬到潯阳江边的江州去了,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
公元745年,60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将26岁的杨玉环正式册封为贵妃,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专宠时代。这段被白居易誉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传奇爱情,却始...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白居易 2025-09-26 盛世霓裳下的裂痕:杨玉环与李隆基的情感博弈与权力困局白居易笔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绝美誓言,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塑造成千古典范。然而,剥离文学滤镜后,这段相差34岁的“老少配”婚姻,实则充...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白居易 2025-09-26 李白为何未入“唐宋八大家”:文体分野与文学运动的双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李白与“唐宋八大家”的“缺席”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命题。当我们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巨匠的名单与李白并列审视时,会发现这一现...
李白 欧阳修 2025-09-24 唐代三李:诗坛星辉的浪漫交响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被后世并称为“唐代三李”。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诗歌造诣的高度概括,更折射出唐代由盛...
李白 李商隐 2025-09-24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诗坛三绝:诗佛、诗魔、诗鬼的传奇与诗魂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王维、白居易、李贺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境界,被后世分别冠以“诗佛”“诗魔”“诗鬼”的雅号。这三位诗人不仅以诗才名动天下,更...
白居易 王维 2025-09-10 高适与李白:盛唐天空下的双星轨迹盛唐气象如一幅壮阔的画卷,既需要李白的豪放笔触泼墨云山,也需要高适的稳健线条勾勒边塞。两位年龄仅相差三岁的诗人,以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的星空中划出交相辉映...
李白 2025-09-1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