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的著作有《张文襄公全集》,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观点。

张之洞不仅被评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还是晚清时期里为首的汉官重臣,一生官运亨通。
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学识和为官之道,被清廷授予了很多高官要职。这里,谈及张之洞的死,他是因病去世的,在公元1909年,七十二岁高龄的他与世长辞。可以说,在生前张之洞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创办了我国首个幼儿园,以及其它一些教育机构。
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大力修建铁路、发展炼钢、纺织、冶金等工业,所以,张之洞对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晚清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越来越强大。到公元1905年,五大臣考察各国回来一年之后,宣布了“预备立宪”。但是,在张之洞看来,这却是极其不靠谱的行为。
因为,他希望清廷可以通过改革制度来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从而,削弱敌方势力。于是,自公元1908年溥仪继位之后,醇亲王就被封为了摄政王,开始了“满族集权”制度,导致各地纷纷排斥汉官,而袁世凯便是被排挤的目标之一,甚至,清廷准备秘密处死袁世凯。

但是,清廷此举却遭到了张之洞的反对。
公元1909年,清廷以袁世凯身体不佳为由,让他去河南养病。同年六月,张之洞生病,在他去世之前,依旧心系百姓。于是,请摄政王等人到塌前商议国事,他多次叮嘱摄政王等人:国家的根基就是百姓。当摄政王告诉他:我“大清无需害怕,有八旗兵保护”之时,张之洞彻底失望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及过关乎民生之事,而张之洞也在七十二岁时病逝了。其实,临死之前的张之洞,已经知道了大清国运将亡的现实,虽然病重,但是,他却依旧心系大清。可是,大清还是让他太失望了,以至于,他大为感叹“国要亡,运已尽”,所以,与其说是张之洞病故,不如说是他抑郁而终。
光绪三十五年,张之洞去世,谥号文襄。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也许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也许是张之洞是有名的清官,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
甚至,在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的一支部队经过了双庙村,其中,一个湖北籍的连长,他竟然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当地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临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是,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按说,中国人的一贯思想就是“入土为安”,人在去世后应该长存在地下得以安宁,可是,张之洞却被恶劣对待。大动乱时期,他的墓地被挖了。因为,他的后人成为了日伪政府的官员,是卖国者,所以,才有了掘墓之事。据当事人回忆:在被人发现时,张之洞的坟墓已经被挖得不成样子,尸体也被侮辱过。

可以说,从公元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是当时清廷政权的主旋律。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高举洋务运动的大旗,有不少反对洋务运动的官员则会散布谣言,用以打压支持者。他们认为:“说到底,这是清廷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出卖国人利益的行为,看似是换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实则是在血腥镇压当时的人民起义,借以保护清朝的统治。毫无疑问,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一个反动、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整体评价走低,支持运动的大臣也遭到了非议,连张之洞都没能幸免。这位晚清支持洋务运动的大臣,最终,被冠上了“卖国贼”、“走狗”等难听的字眼。从公元1950年1970年末,数十年间涉及批判张之洞的论文就高达数十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那十年灰暗时光,出自工厂工人的理论组,以及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的笔下。
因为,张之洞的形象越来越差,所以,他的墓地出现的不是凭吊之人,相反的,则是一些对他的墓地宝物有所图谋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之洞的墓地一点点的被破坏,直到后来,他的墓地彻底被掀开。
相传,张之洞的坟墓被挖开之后,还多次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盗墓贼惊诧的发现他宛若活人一样,甚至,还有几丝胡须飘洒在胸前,只见他头戴管帽,嘴里喊着一颗大珠子,身上盖了好几层被子。随葬品也有四十多件,基本上是文人的“玩意儿”,比如:鼻烟壶、字画、金银等。
有人说:是因为盗墓贼的疯狂举动,才把张之洞的尸体拉到了地面上,也没有人敢为其收尸,所以,张之洞的尸体遭受了狗啃的遭遇。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之洞夫妻二人的尸体,被卫兵抬出后,在坟东边曝晒数十天之后,尸骨荡然无存了。原来,是因为遇到了好心人,将他们的尸体偷偷的埋了起来。
南皮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王玉良回忆说:“扒坟时,自己并没有在现场,当时还是农民的他是得到消息后跑去看的,‘只见张之洞的尸骨半躺半立在墓穴北边的壁上,坟坑四周尚有一片片黄色破布。’”当时光进入新的世纪,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直到2007年时,其尸骨才被安排重新下葬。

虽然,他们的尸体现已发现,但是,那段屈辱的时光,还是切实存在的。
在不足百年里,张之洞的尸首被大时代所影响,共经历了四次被挖掘再安葬。直到举办第四次下葬仪式时,张之洞的孙女表示:“虽然,坟墓可以一次次被修建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不能忘记那些被称为屈辱的历史。”
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政局中,恭亲王奕訢以“帝才”之誉成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更是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奠基人。这位道光帝第...
咸丰皇帝怎么死的 光绪是谁的儿子 2025-11-25 钮祜禄·讷亲: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权臣与悲剧将领钮祜禄·讷亲,作为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重要大臣与将领,其一生跌宕起伏,既曾权倾朝野,又因一场战役的失利而身败名裂,最终以悲剧收场。显赫家世与早年发迹钮祜禄·讷亲...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爱新觉罗·胤禩: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的风云人生爱新觉罗·胤禩,作为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八子,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笔。他的一生,从备受宠爱到深陷夺嫡漩涡,再到最终被雍正帝打压至死,...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爱新觉罗·胤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的风云人生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2月10日—1755年2月16日),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康熙朝备...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李莲英:清末慈禧时期总管太监的复杂人生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原名李进喜,道光二十八年出生于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祖籍山东齐河,是清末慈禧时期最具影...
李莲英死亡之谜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11-25 胤禟:康熙帝第九子的风云人生与悲剧结局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0月17日—1726年9月22日),后改名允禟,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作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欧鹏:绰号摩云金翅的梁山好汉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浩瀚星空中,欧鹏以其独特的绰号“摩云金翅”和鲜明的个性,成为梁山好汉中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员。他的一生,从军户子弟到绿林豪杰,再到梁山好汉,充...
林豪 2025-11-25 康熙大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传奇一生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作为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文治武功皆达...
康熙的儿子们 玄烨 2025-11-24 和琳:清朝名将,大学士和珅之弟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和琳虽常因兄长和珅的权势而被提及,但他自身实为一位骁勇善战、功绩卓著的名将。作为大学士和珅的亲弟弟,和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自己的军事...
和珅 2025-11-24 和硕和惠公主:清朝宫廷中的璀璨明珠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1月16日—1731年11月2日),作为清朝康熙帝的孙女、怡贤亲王胤祥的第四女,同时也是雍正帝的养女,她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在...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