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的著作有《张文襄公全集》,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观点。
张之洞不仅被评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还是晚清时期里为首的汉官重臣,一生官运亨通。
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学识和为官之道,被清廷授予了很多高官要职。这里,谈及张之洞的死,他是因病去世的,在公元1909年,七十二岁高龄的他与世长辞。可以说,在生前张之洞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创办了我国首个幼儿园,以及其它一些教育机构。
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大力修建铁路、发展炼钢、纺织、冶金等工业,所以,张之洞对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晚清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越来越强大。到公元1905年,五大臣考察各国回来一年之后,宣布了“预备立宪”。但是,在张之洞看来,这却是极其不靠谱的行为。
因为,他希望清廷可以通过改革制度来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从而,削弱敌方势力。于是,自公元1908年溥仪继位之后,醇亲王就被封为了摄政王,开始了“满族集权”制度,导致各地纷纷排斥汉官,而袁世凯便是被排挤的目标之一,甚至,清廷准备秘密处死袁世凯。
但是,清廷此举却遭到了张之洞的反对。
公元1909年,清廷以袁世凯身体不佳为由,让他去河南养病。同年六月,张之洞生病,在他去世之前,依旧心系百姓。于是,请摄政王等人到塌前商议国事,他多次叮嘱摄政王等人:国家的根基就是百姓。当摄政王告诉他:我“大清无需害怕,有八旗兵保护”之时,张之洞彻底失望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及过关乎民生之事,而张之洞也在七十二岁时病逝了。其实,临死之前的张之洞,已经知道了大清国运将亡的现实,虽然病重,但是,他却依旧心系大清。可是,大清还是让他太失望了,以至于,他大为感叹“国要亡,运已尽”,所以,与其说是张之洞病故,不如说是他抑郁而终。
光绪三十五年,张之洞去世,谥号文襄。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也许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也许是张之洞是有名的清官,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
甚至,在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的一支部队经过了双庙村,其中,一个湖北籍的连长,他竟然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当地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临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是,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按说,中国人的一贯思想就是“入土为安”,人在去世后应该长存在地下得以安宁,可是,张之洞却被恶劣对待。大动乱时期,他的墓地被挖了。因为,他的后人成为了日伪政府的官员,是卖国者,所以,才有了掘墓之事。据当事人回忆:在被人发现时,张之洞的坟墓已经被挖得不成样子,尸体也被侮辱过。
可以说,从公元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是当时清廷政权的主旋律。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高举洋务运动的大旗,有不少反对洋务运动的官员则会散布谣言,用以打压支持者。他们认为:“说到底,这是清廷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出卖国人利益的行为,看似是换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实则是在血腥镇压当时的人民起义,借以保护清朝的统治。毫无疑问,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一个反动、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整体评价走低,支持运动的大臣也遭到了非议,连张之洞都没能幸免。这位晚清支持洋务运动的大臣,最终,被冠上了“卖国贼”、“走狗”等难听的字眼。从公元1950年1970年末,数十年间涉及批判张之洞的论文就高达数十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那十年灰暗时光,出自工厂工人的理论组,以及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的笔下。
因为,张之洞的形象越来越差,所以,他的墓地出现的不是凭吊之人,相反的,则是一些对他的墓地宝物有所图谋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之洞的墓地一点点的被破坏,直到后来,他的墓地彻底被掀开。
相传,张之洞的坟墓被挖开之后,还多次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盗墓贼惊诧的发现他宛若活人一样,甚至,还有几丝胡须飘洒在胸前,只见他头戴管帽,嘴里喊着一颗大珠子,身上盖了好几层被子。随葬品也有四十多件,基本上是文人的“玩意儿”,比如:鼻烟壶、字画、金银等。
有人说:是因为盗墓贼的疯狂举动,才把张之洞的尸体拉到了地面上,也没有人敢为其收尸,所以,张之洞的尸体遭受了狗啃的遭遇。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之洞夫妻二人的尸体,被卫兵抬出后,在坟东边曝晒数十天之后,尸骨荡然无存了。原来,是因为遇到了好心人,将他们的尸体偷偷的埋了起来。
南皮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王玉良回忆说:“扒坟时,自己并没有在现场,当时还是农民的他是得到消息后跑去看的,‘只见张之洞的尸骨半躺半立在墓穴北边的壁上,坟坑四周尚有一片片黄色破布。’”当时光进入新的世纪,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直到2007年时,其尸骨才被安排重新下葬。
虽然,他们的尸体现已发现,但是,那段屈辱的时光,还是切实存在的。
在不足百年里,张之洞的尸首被大时代所影响,共经历了四次被挖掘再安葬。直到举办第四次下葬仪式时,张之洞的孙女表示:“虽然,坟墓可以一次次被修建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不能忘记那些被称为屈辱的历史。”
1856年9月2日深夜,天京东王府内火光冲天,北王韦昌辉的刀斧手在血泊中翻找着东王杨秀清的首级。这位曾以“天父下凡”掌控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领袖,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杨秀清 傅善祥 2025-09-12 岳钟琪为何不反清:家族、现实与政治的交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裔,本应是反清复明的天然旗帜,却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甚至在面对策反时主动告密,最终在乾隆朝仍获重用。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岳飞 2025-09-12 明末熊廷弼:军事天才与政治悲剧的双重镜像在明末风雨飘摇的辽东战场上,熊廷弼以“铁血书生”的姿态横空出世,用三年时间重建辽东防线,令皇太极感叹“熊经略在,安敢南顾”。然而,这位被后世称为“唯一能扼杀后金...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2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疆域整合与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大小和卓兄弟的败亡,一场持续三年的叛乱在葱岭以东的南疆大地落下帷幕。这场由白山派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不仅考验着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小和卓 2025-09-12 乾隆帝皇位传承:十五子永琰的继位之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张东官与刘善东:跨越时空的厨艺传奇与历史迷雾在中国烹饪史上,张东官与刘善东是两位常被提及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却因历史记载的模糊与文艺创作的演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位是乾隆御膳房的“江南第一名厨”,一...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火耗归公:雍正整顿吏治与充实国库的双重变革康熙末年,清朝看似延续“康乾盛世”的繁荣表象,实则暗藏危机。由于长期对外用兵、赈灾开支及官员贪腐,国库银两仅存800万两,财政濒临崩溃。地方官员为填补亏空,借“...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11 孝康章皇后与董鄂妃:清初后宫的两位传奇女性在清初历史中,孝康章皇后与董鄂妃作为顺治帝后宫中最为瞩目的两位女性,常因身份关联引发误解。事实上,二者虽同葬孝陵、同为顺治帝后妃,却在出身、经历与历史地位上存在...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9-10 贾探春人物形象分析:末世中的“玫瑰”与“凤凰”在《红楼梦》的群芳谱中,贾探春如一株带刺的玫瑰,既以“敏”字著称的治家才能令人惊叹,又因庶出身份与远嫁命运蒙上悲剧色彩。她既是封建礼教下的叛逆者,又是家族衰亡的...
贾探春 2025-09-10 布喜娅玛拉与皇太极:历史与虚构的交织之问在女真族的历史长河中,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与皇太极的名字常被并提,但二人是否真正有过情感联结或婚姻关系,需从历史与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辨析。一、历史真相:布喜娅玛拉...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