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他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曾两度为相。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他的父亲周勃,刘邦生前有过很高的评价: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司马迁)
把他评价为定国良将。
刘邦看人还是很准的,果然,在他去世之后吕后专权,刘氏皇亲遭到残酷的迫害。吕后死后,周勃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后来曾两度成为丞相。
有个俗话叫功高震主,周勃虽然对汉文帝有定策之功,但由于自己军旅出身,没有治国的大才,所以有自知之明,虽然官至丞相,但最终归隐梓里,得以善终。
周勃死后,按世袭的惯例,他的爵位应该由嫡长子周胜子来继承,周胜子死后,再由其子承袭,和周亚夫没有什么关系。‘
可是事有凑巧,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此时汉文帝面对故人,想起周勃对大汉朝廷立下的不朽功勋,不愿因此就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这个幸运才落到周亚夫的头上,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条侯。而此时他的官职是河内太守。
周亚夫出身于武将之家,骨子里继承了先父威猛刚毅的传承,所以治军极严。在他的军营,他就是唯一的主宰。
有一次汉文帝外出巡营,来到周亚夫的军营,看到士兵军容严整,军纪严明。
这时候,周亚夫走出营帐拜见文帝。他并没有像文臣那样的跪地参拜,而是行了个军礼,同时解释道:“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好在汉文帝十分大度,并没有怪罪周亚夫,而且对他的治军做法十分赞赏。
但也正是汉文帝这种赞赏,让周亚夫养成了一种趾高气昂的做派,为以后侍奉汉景帝埋下祸根。
由于汉文帝的赏识,周亚夫后来升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汉文帝在弥留之际对太子刘启交待: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司马迁)
所以到了汉景帝掌权时,他升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
汉景帝刚坐了三年天下,他觉得各地诸侯的势力太大,已经有些尾大不掉了。于是琢磨着怎么限制诸王的权力。
恰在此时,他的老师,御史大夫晁错给他提建议,让他削藩,汉景帝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谁知这一下惹出大乱子,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一看天下要乱起来了,问袁盎怎么样能消弭战争,这个晁错的政敌出了一个馊主意——将此事的始作俑者晁错杀掉,那些刘氏藩王不久没有起兵的理由了?
手足无措的汉景帝马上点头同意了,于是晁错就被腰斩,然后被弃市。
可是刘濞他们的叛乱已经爆发了,就像射出去的箭,哪还能收得回来?
汉景帝一看杀掉晁错也止不住叛乱,不得不以刀兵相见。
此时他想起先皇的临终遗言,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随着战争是很凶险的,但周亚夫是武将世家出身,还真有些军事才能,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官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七王之乱的平定,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从此汉景帝可以高枕无忧的坐天下了。
周亚夫立下此大功,后来担任了汉景帝的丞相,开始主持政事。
俗话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周亚夫虽然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当处理政事的丞相,政治手腕太幼稚了。
曾经有几次意见和汉景帝相左,不识时务的在那里据理力争,从而引起景帝的不快,最后遭到冷落。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恰在此时有人告周亚夫谋反,汉景帝听说后把他交由朝廷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尉来审理。
周亚夫哪能忍受这种羞辱,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周亚夫的悲剧有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周亚夫的因素
周亚夫觉得自己功劳大,在说话做事时底气足,就是和汉景帝意见相左时,也不懂得婉转行事,往往直接“呛”汉景帝,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皇帝(“守节不逊”《史记》),可谓是一语中的。
试想,哪位皇帝喜欢桀骜不驯的臣子?
最后一次得罪汉景帝,实在有失君臣的礼仪。他因生气,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辞而别,让汉景帝觉得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由此开始担心,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他,一旦龙御归天,年幼的太子刘彻如何来把控这个桀骜不驯的周亚夫?(“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
汉景帝正想着怎么来处理周亚夫呢,此时正好有人诬告周亚夫谋反,这正合了汉景帝的心意。
谁知这次周亚夫倒是前所未有的极力配合,不用汉景帝再动脑筋了,他自己绝食而死,到让汉景帝省却了许多麻烦。
二、汉景帝的因素
汉景帝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他是个不敢担当,相对来说还比较寡恩的皇帝。
晁错提出削藩,汉景帝是同意的。但是除了乱子,为了保住自己,晁错立刻做了替死鬼。
另外还有外号“苍鹰”的酷吏郅都之死,也是汉景帝在关键时刻不能保护自己的亲随所致。
所以说汉景帝比较寡恩,一点都不为过。
结语:
总之,“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周亚夫的悲剧,是不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所以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刘邦成就大业之后,张良就明哲保身,过起了隐逸的生活。
就是自己的父亲周勃,对于汉文帝具有定策之功,但是后来也想通了,致仕后回到老家安度晚年,最后得以善终。
周亚夫非要在权力场上耀武扬威,全然忘记了危险性的存在,最后落个名誉扫地的结局。
这一切说白了,都是为名和利所累呀!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廉颇老矣:历史回响中的英雄迟暮与时代隐喻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楚怀王是昏君吗?——从历史迷雾中探寻真相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楚怀王熊槐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刻画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庸之君,但出土文献与后世研究却揭示出这位楚...
司马迁 楚怀王 2025-09-03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史记:跨越三千年的历史长卷——从上古传说到汉武雄图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恢弘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完成的巨著,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
司马迁 2025-09-01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