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晋朝 >  写淝水之战,司马光砸了锅

写淝水之战,司马光砸了锅

时间:2020-06-13 03:30:03来源:历史资料作者:时间轴

最近重读《资治通鉴》。在有关淝水之战相关段落中,有一点让我疑窦丛生,原来伟大如司马光者竟然在这里砸了锅。

淝水之战,是典型的教科书级战役。《资治通鉴》当然不惜笔墨,写得可谓出神入化。尤其写到秦兵溃败之后,许多描述让人拍案叫绝,也为后人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蔽野塞川、草行露宿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前秦败得有多惨,《资治通鉴》上说,死者什七八,也就是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完蛋了,就连国王的弟弟苻融也被晋军的流箭射落马下,并当场毙命。

秦败则败矣,但司马光意犹未尽,在里面又特地加入了秦王苻坚自身的一段狼狈相: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

这段文字为何让我生疑,关键词是“单骑”和“赐”这几个字。文中意思说得明白,苻坚此时身上已经中了箭,当然晋兵很厚道,没有用毒箭,否则也逃不远了。

但是他是一个人骑着马逃至淮北,此时虽然可以喘了口气,竟然还有老百姓前来献食。这一故事本身可疑,后有追兵,单骑逃亡,苻坚会在陌生的老百姓面前暴露身份?

而后面竟然说赐“帛十匹,绵十斤”,请问他单骑亡命之时,身边何来十匹帛、十斤绵。注意这里的绵是丝绵的意思,十斤丝绵有多大的体积啊,他单骑亡命时竟然还带着,不可能吧!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文字,其实可以紧随其后的一段文字里看出来,他写道:

(其人)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当作借鉴的,后面这段文字表明,如果皇帝犯了错,即便有忠心的臣子送来饭食,但是人家还是要批评你的,所谓“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就是为了警醒当今帝王的。

可惜,这则故事细节露出了马脚,千年之后,我在深夜读书,依然发出一丝淡淡的哂笑。

由此可见,连司马光写的书,都有这样严重存疑的史料。对于其他书,我们能不睁大眼睛,开动脑筋,想出一个所以然吗?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里讲的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精神,也就是现代人经常说的“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读书,无论读什么书,无论作者的名头有多大,你都不能匍匐在地上跪着读书,而必须要站起来,与作者平等地对话、思考,这样才能读书自己的味道。

事实上,无论是司马光还是司马迁,类似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的东西其实很多,而其他史家、文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不靠谱的内容就更多,需要时时擦拭眼睛看书,否则有点像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怎一个傻字了得。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魏晋南北朝真像世人想的那样美好吗 在我看来更是一道疤 下一篇: 此人若不早死,淝水之战不会发生,即便发生,结果必然大不相同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