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一般皆由皇帝的嫡长子执行,这里所说的嫡长子,即东宫皇后所生之子,在汉人的继承制度里面,如果皇上崩世,就要由东宫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来继承皇位,这是古代宗法制里面最为基本的一项内容。如果东宫皇后无所出的话,则由后宫最尊贵的妃嫔所出的孩子继位,若都没有,才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来稳定政局。但是在非汉人部族里却没有这种继承制度。
在女真部族,没有帝王,酋长乃部落首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酋长的担任一般以推举和众人选任为基本制度,因此,在女真部族,真正有实力、贤能之人或有势之人才能胜任这一职位,也正因如此,在皇太极驾崩之后,朝中出现了争夺皇位的恶局。皇太极于1643年9月21日突然驾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天消息,朝中众臣顿时手足无措,当时朝廷中存在着两股势力,这两股势力皆对皇位虎视眈眈,而在这两股势力中并不包含福临势力,且当时的福临仅有6岁,对政治事物并不清楚,手中也没有任何的势力,那么,到底福临是如何在这两股势力中脱颖而出成为清朝第三代帝王的?
1.多尔衮一方
多尔衮乃是皇太极倚信的年幼兄弟中的其中一个,从小到大都跟随皇太极出征,有着颇丰富的军事经验,培养了非常强的军事能力,且多尔衮自小就非常聪明,也很好学,对军务方面的管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天赋凛然,更因为皇太极器重他,有心栽培他。多尔衮17岁那年,皇太极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皇太极还曾夸赞多尔衮:“置官以来,吏、户、兵三部办事尽善。”表达了皇太极对多尔衮务事能力的肯定。
有了皇太极的肯定,多尔衮更得人心。多尔衮和他的同母兄弟多铎从小都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即便长大后的多尔衮手握重兵重权,有着极强的军务和政治治理能力,也未对皇太极的皇位制造大危机。也许,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对皇太极的忠心不二,更是因为当时动荡不安、烽烟四起的社会背景。在一个不和平的社会背景下,省时夺势、聪明的多尔衮知道,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己朝内还搞内乱的话,那必然会是一个朝代的悲哀,且内乱也会是成为促使朝代败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皇太极完全灭了明朝,改国号为“清”之后,天下还算比较太平了。但是皇太极最爱的妃子海兰珠突然去世使得皇太极伤心欲绝,不久,皇太极一病不起,也随海兰珠去了。这段迷离令人感到遗憾的爱情故事虽然很凄美,但皇太极崩世的消息一传出,朝中的许多大臣顿时手足无措,毕竟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立下任何关于后代帝王的遗诏,到底这下一任皇位的继承者应该是谁?在当时,有许多人都在推举多尔衮,多尔衮势力一方认为其有全方位的治理能力,且自小深受皇太极的信任与重用,为大清江山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完全有资格胜任这个位置。
2.豪格一方
豪格生于1609年,在从征察哈尔部落时立下大功,被封为贝勒。而后,豪格因征讨喀尔喀扎鲁特部、入境伐明等功绩而跻身成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皇位争夺上,豪格完全有底气。拥戴豪格的则多为皇太极手下的两黄旗,两黄旗表示应当立豪格为帝,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自幼跟随皇太极出征伐明,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劳苦功高,勤劳佐命,为大清的建立出了相当大的一份力,也完全有能力胜任帝王之位。
3.两虎相斗
多尔衮势力和豪格势力前前后后经过多番争执也没能得出个结论,史书有记: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态度非常强硬:多尔衮的两个弟弟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坚决反对豪格称王,甚至跪劝多尔衮,早日继承皇位。而支持豪格的两黄旗态度也非常坚决,甚至戎装上阵,包围了整个议会宫殿: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面对豪格势力剑拔弩张的情景,多尔衮为了稳定政局,随机应变,主动放弃帝王之争,力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但因福临太过年幼,还不能掌控政治局务,所以便提议由自己和经验老道的济尔哈朗一同辅助福临管理政务。对于豪格一方,他们知道与多尔衮争皇位未必能赢,既然多尔衮已经退让,为了挽回点面子,便也就支持了多尔衮的想法。
其实,对于有野心的多尔衮来说,“辅政”只不过是名为辅政,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福临年纪尚小,既没有势力,又没有与自己抗衡的能力,控制他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没有表面上的名位又如何?天下大权依然不离身。1644年,福临写了一份敕文,道:“朕年冲幼,未能亲履戎行。特命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多尔衮由此成为了清王朝第一个无名有实的最高领导者。在福临亲自治国理政之前,多尔衮一直手握最高统治权,多尔衮还带领清朝军队,兵锋所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征讨了大半个中国,为清朝社会后期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多尔衮死后因长期摄政,得罪不少人而被众人诬告、鞭尸,但后世皇帝乾隆为多尔衮翻案,并歌颂了多尔衮的功绩。
在顺治继位之前,这位不满六岁的皇子虽然初出茅庐,不谙世事,但是在满人崇武精神的影响下,却常彰显出自己的身手和聪慧,也表露出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天生自带的优越感。当多尔衮提出当立福临为帝之时,众臣不反驳的原因想必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势力和豪格势力不相上下,无法择出决断,还有可能是因为大臣们看到了福临与生俱来的帝王气质。
在多尔衮结束了辅政之后,顺治的治国理政方式也展现出了他极强的政务能力。在顺治14岁的时候,多尔衮去世,这时候的他第一次面对非常艰难的政治局势,即烽烟四起的抗清局势。没有过多政务经验的他面对抗清运动并没有退缩,而是反复与朝中众臣商讨解决对策,最后才决定对叛乱地区实施“怀柔政策”。所谓“怀柔政策”,《诗·周颂·时迈》就有对“怀柔”二字进行解释:即在政治上对敌人施以笼络手段,使敌方和平地归降。这样既不必大动干戈,又能使局势好转,可谓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顺治的强韧性格及其聪慧。治国理政能力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的,后天锤炼也不一定就有这般强的能力,所以顺治所拥有的这份天赋也是他被众臣认可的因素之一。
王朝生涯风起云涌,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促成顺治成帝的因素有很多,绝不仅于此。
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清朝为何不敢删除明朝历史:政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前朝史籍的销毁与篡改,但清朝却是个例外。从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最终成书,清朝历时近...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7-02 查慎行:清初诗坛的孤光与历史褶皱中的文人标本在清初诗坛的星空下,查慎行如一颗孤星闪烁。这位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诗人,以万首诗篇镌刻时代印记,却在文字狱的阴影中活成惊弓之鸟。他的生平恰似一部微缩的清代...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6-27 佟国维与索尼:跨越满汉鸿沟的权力共谋者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佟国维与索尼的名字如双子星般闪耀。一位是出身汉军旗的“佟半朝”,一位是四朝元老的“辅政首臣”,看似分属不同阵营的两人,却在顺治遗诏制...
顺治为什么出家 索尼 2025-06-27 索尼:康熙朝的忠臣之辩与权力密码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棋局中,赫舍里·索尼的名字始终与“权臣”“忠臣”的争议相伴。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元老,以首辅大臣之姿主导了少年康熙亲政的关键转折,却...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20 鳌拜:康熙帝师到权臣的蜕变与清初政局嬗变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坛上,鳌拜的名字始终与“权臣”标签紧密相连。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勋旧重臣,其政治轨迹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满洲贵族政治向皇权专制转型...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03 顺治帝:功过交织下的帝王评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他年少登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亲政,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统治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
顺治为什么出家 福临 2025-05-27 顺治静妃下落之谜:清宫秘史中的跨文化叙事顺治帝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又称孟古青)的去向,堪称清初宫廷史中最具争议性的谜团之一。这位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的皇后,在入宫仅两年后便被降为静妃,此后其行踪在官方史料中...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5-19 福临一生最爱的女人:董鄂妃的传奇人生与帝王深情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顺治帝福临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而在他的情感世界里,董鄂妃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她不仅是福临一生最爱的女人...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5-16 孝惠章皇后未与顺治帝合葬之谜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帝后合葬是传统葬制,但孝惠章皇后却未与顺治帝合葬,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传统葬制与特殊例外清朝帝后合葬的传统由来已久,皇帝与皇后同穴而...
顺治为什么出家 孝惠章皇后 2025-05-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