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是很多朋友内心的一个疑问。可能这件事对于项羽来说太难做到,如果他能暂时放下身段,忍辱负重,或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项羽在乌江自刎,结局也就此注定。可能对于项羽来说,在战场上战死是最有尊严的死法,但不少后人觉得项羽死的太可惜,包括大诗人杜牧。项羽此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其实根本不重要,项羽虽然战败而死,但他在后人心中的地位却一直不低。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或者无论身前如何,一旦死去,也应该得到些许的尊重与安宁。可项羽从来没有安宁过!从他在乌江亭边横刀自刎的那一刻,这位生前威名赫赫的西楚霸王,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口仗”之中,一致千年之后的今日,依然争论不休。
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如果他度过乌江,能不能卷土重来?
有人认为项羽不应该自刎,而应该卧薪尝胆,知耻后勇,卷土重来。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杜牧。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咏史诗尤为出色,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名句传世。他游览乌江时,有感于项羽之事,作《题乌江亭》一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青少年时就研究孙子兵法,更是曾上书朝廷,出谋划策。所以在诗中他以军事家的眼光说道,兵败乃兵家常事,不容太过于挂在心间,而真正的男子汉更是要有足够容忍与知耻后勇之心。他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双腿残废也不曾放弃,与项羽同时期的大将军韩信更是曾经忍受胯下之辱。
基于此,杜牧继续道,江东还有很多青年才俊,你(项羽)本就是依靠江东八百子弟起兵的,现在重新回到江东,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来日卷土重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人认为即使项羽度过乌江,想卷土重来也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与杜牧等人的法是截然相反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就是被革命导师列宁评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那位拗相公。王安石不仅政治上成就斐然,在文学上也是很有建树,与韩愈、苏轼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在游览乌江时,看见了杜牧的题诗,他甚是嗤之以鼻,也随即写了一首诗,予以还击。这首诗就叫做《叠题乌江亭》,意思就是压在杜牧的诗上。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毕竟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一下子就找准了站位:士兵的精神状态和当时的军事政治形态。连年征战,将士们早已经疲惫了,他们心里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战争的主动权也已经不在项羽这边了,失去了中原等战略要地,战争的局势很难再挽回。
基于此,王安石的结论来了,就算江东子弟还在,他们是否还愿意与你(项羽)再次出征呢?“天下苦秦久矣”,恐怕没有谁还愿意继续打仗,尤其在刘邦已经统一天下、逐渐安定的局势之下。
除了上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也是独树一帜,他们认为项羽不过江东,正是英雄气概的体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也要死的慷慨激昂。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李清照是两宋之际的大词人,是婉约派的宗师,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佳句流传。
她在题为《夏日绝句》一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弱女子竟然也能写出如此慷慨的诗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李清照看来,人活着自然要有一番作为,就算死也不能太窝囊,也要堂堂正正。所以他项羽就是宁肯站着死,也不灰溜溜的回到江东去苟且偷生。如果把这首诗放在金兵南侵之时,那就更具现实意义。
现在看来,项羽,乌江亭中,死还是不死,都挺难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项羽是死了的,一了百了吧。尽管他的尸体被他人分割后拿去换功名利禄,但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后人帮他承受的。他已经死了,无所谓全尸不全尸了。
至于虞姬,他就更顾不上了。
甚至于这个女子有或者没有都是问题。我个人更相信这是太史公或者后人对项羽的怜悯而想象出来的人物。这也符合英雄配美女的文化传统。
我们都希望大英雄身边有这么一位温柔可人的美人,她是英雄的港湾,也是英雄的点缀,最后的死亡更是英雄氛围的渲染。试想如果没有虞姬,那西楚霸王的死岂不是太无趣了些?被敌人一直追,一直追,追到乌江边,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后不得不抹脖子。哎,这也太可怜了!
这是西楚霸王啊!一代战神,曾经横扫天下称雄一方,怎么可以落得个如此窝囊的下场?如果真是如此,刘邦都不会太过于兴奋的。项羽越英雄,他刘邦就越有底气。
怎么办?那就给历史填点儿料吧。
乌江畔,风萧萧,杀声震天。
只是这杀声是刘邦的,是来追杀他项羽的。
项羽环顾四周,众将士已经疲惫不堪,别说战斗了,就是风一吹,都可能随时倒下。
他的发髻已经凌乱不堪,在风中飘散。
还有虞姬的红色裙摆。
“啊——”项羽仰天长啸。
虞姬梨花带雨,但眼神中也闪过一丝刚毅。
“项王,让妾身再为你歌一曲吧!”虞姬说罢,别在乌江边翩翩起舞。一时间,红杉飘飘,宛若天女下凡。
项羽见状,也大声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若奈何?”
曲终人散,虞姬倒在了乌江中。鲜血比衣服还要红,还要耀眼。但这滔滔的江水,并没有一丝的怜悯。只有逼近的战鼓声来为这个可怜的女子送行。
项羽看了一眼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江东子弟——最后一眼了。
夕阳如血,漫天的夕阳,漫天的血。
他也忽然感到一丝疲惫——他已经大闹一场,现在他需要悄然而去。
于是他他亲吻乌骓马,走进乌江亭——
虞姬死看,项羽死了,而且是以如此悲壮的方式。刘邦高兴了,文学家史学家也高兴了,天下人也都高兴了。
项羽他用一个人的死亡,成全了天下人的狂欢。
霸王别姬多好的故事,多美丽的传说,就算乌江水干涸了,故事还在,传说还在。
历史没有假设,但我还是假设项羽度过乌江。
项羽度过了乌江,又能怎么样呢?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呵呵,这可能不过是杜牧等人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已经无可能。
主观上,项羽身上有两个弱点,注定让他功败垂成。
项羽太迷信武力,且肆杀。如果他由于出身于军事世家,迷信武力还情有可原,但是肆杀呢?那就是骨子里的问题了。打仗没有不死人的,但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尤其是志在天下的人更应该珍惜每一个生命。而项羽呢?根本就是视人命为草芥。公元206年,他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我们都知道杀降乃兵家大忌,但是他仅仅因为担心秦军降卒会捣乱,就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二十万的兵力啊,就这么坑杀了。同样是公元206年,他攻占咸阳,对于这座都城,他选择了屠城。与此相比,刘邦的“约法三章”不知道要高明多少辈!
项羽刚愎自用,且不守信。像他那么个依仗武力称霸天下的人,刚愎自用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想要统治天下,又怎么可以一意孤行?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就是他刚愎自用的典型表现,并且还以仁义道德为借口,不过是妇人之仁罢了。后来更是弃用范增,导致军中谋士等纷纷离去,陈平更是直接投奔了刘邦,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不失败才怪?!至于他的不守信,更是多了。他背弃“先入咸阳为王”的约定,又暗中设计杀害义帝,为天下所忌。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项羽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独夫之路。
客观上,一是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已经不具备再次起兵的条件;二是江东也不具备支撑再次起兵的物资基础。
更重要的是天下局势已经有了根本变化,就算他度过乌江,也没有了起兵的条件。他之所以起兵成功,并且迅速称霸天下,不过是借了“天下苦秦久矣”的东风,沾了他楚国贵族的光,当然也有他个人的魅力与努力。需要指出的是经过这么多年战争,天下人(包括士兵)对战争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和平,是安稳的过日子,而不是继续征战。再看看此时的汉军占领等地,刘邦废除秦国的苛政,约法三章,已经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得民心则得天下,“唯恐刘邦将来不为秦王”这句记载足以说明此时的民心已经偏向刘邦。
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争所需的物资供应不上。他占领土地似乎就是为了占领,根本没有治理和恢复生产的意识。以战养战临时性的还可以,长期下来就资源就会枯竭,失败不可避免。或许项羽就是个纯粹的军人,他脑子里只有刀剑,没有人民。就算到此次回到江东,江东又有多大地方?如果能知错,如果能改正,也最多就是割据一方,这还得看刘邦的眼色。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估计就算是割据一方也是项羽一厢情愿。最终不过是让江东子弟再经历一场战争而已。
卷土重来,呵呵,纸上谈兵尚可,事实上已经不可能。
乌江畔,死,有尊严的死是项羽最好的出路。
我们不可想象项羽被押上刑场,我们不可想象项羽战死在其他战将之手,我们更不可想象项羽死在无名小卒的乱刀之下——他不可以那么死。
他是英雄,他是大英雄,他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霸王,所以他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尊严的,并不是每个英雄都能做到,项羽做到了,或许这是他唯一还能为自己做到的。把那个圆圈画完整,然后把所有的事情留给后世。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太史公的这段话,每每读来,项羽的绝世的英雄气概均能扑面而来。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两千年,但他的风采依然令人向往。
项羽不死,是为记。
【作者简介】张东晓,男,生于1983年,河南省平舆县人,现定居于北京,累计发表作品三十余万字。
西汉初年,诸侯王权力与中央集权的博弈贯穿始终,淮南厉王刘长作为汉高祖刘邦第七子,其家族命运始终与皇权更迭紧密相连。刘长因谋反被流放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后,汉文帝出于...
刘邦 2025-09-24 刘彻与刘陵:权力漩涡中的皇室纠葛与历史真相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震动朝野。其女刘陵因“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被连坐处死,史载她“慧,有口辩”,曾以美色与金钱游走于长安权贵之...
刘彻 刘安 2025-09-24 司马迁所受宫刑: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残酷历史司马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的史学巨匠,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最终遭受了宫刑这一古代最残酷的肉刑。关于宫刑的具体操作方式,尽管史书未详载细节,但...
司马迁 2025-09-24 刘邦为什么恨钟离昧:权力、猜忌与历史宿怨的交织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高祖刘邦与钟离昧之间的恩怨纠葛,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悲歌,既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也暗含着人性中猜忌与报复的复杂心理。刘邦对钟离昧的怨恨...
刘邦 2025-09-24 刘恒真的爱了窦漪房一生吗?在中国古代帝王情感史中,汉文帝刘恒与皇后窦漪房的关系始终是争议焦点。从代国初遇的偶然,到长安宫廷的权谋博弈,再到晚年失明后的权力平衡,这段跨越四十余年的婚姻,既...
刘恒 2025-09-24 项庄身世之谜:楚国第一剑客的家族脉络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鸿门宴的虚伪和平。这位被司马迁以寥寥数笔记载的楚国...
司马迁 项庄 2025-09-23 刮目相看:吕蒙的蜕变与历史回响“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流传千年的成语,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蜕变故事。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武将从“吴下阿蒙”到学识渊博的逆袭,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对“终身...
吕蒙 2025-09-23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解码东汉开国皇帝的“逆袭密码”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28岁的刘秀以不足2万兵力击溃王莽43万大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后汉书》记载为“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会大雷风,屋...
刘秀 王莽 2025-09-22 鲁元公主的丈夫:赵王张敖——权力联姻下的命运交织在中国西汉初年的历史长卷中,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独女,其命运始终与王朝政治紧密相连。而她的婚姻,更是权力博弈的典型缩影——丈夫张敖的身份,不仅承载...
吕雉 刘邦 2025-09-22 吕后:历史褶皱中的复杂人性与权力镜像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吕后(吕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关于她是否算“好人”的讨论,本质上是...
吕雉 刘邦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