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朱元璋和赵匡胤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太祖朱元璋,为何没有效仿宋太祖赵匡胤,而是杀了大部分功臣?
功高震主军权旁落,始终都是皇帝日夜担忧的问题,尤其是武力夺权的君主,对这个问题更加敏感。而针对这个问题,历朝历代的皇帝想尽了各种方法。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皇帝需要良臣开疆拓土时,他们就是声名显贵的开国功臣;一旦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就是威胁皇权稳固的危险因素。
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瓦解开国功臣权力的著名案例。借此机会,赵匡胤遣散了助他“黄袍加身”的将领,一举消除了下属拥兵自重的可能,成功巩固了赵家皇室的统治。
而同样是开国之君的明太祖朱元璋,放着杯酒释兵权的先例不学,反倒是走起了大开杀戒的暴虐路线,这背后的原因也是无奈。
一、废除丞相大杀功臣
说到朱元璋,就很难不想起他在位期间震惊朝野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顺利登基后,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冯胜、宋濂等人先后被杀,三十四个开国功臣只剩下零星几个。
1368年,出身底层的朱元璋历经16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在应天府称帝,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稳定朝局后,朱元璋的疑心逐渐显露,开始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
经过以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为代表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基本扫除了威胁到他皇权地位的功臣,将权力全部收归于皇帝一身,为他的子孙肃清代堂上的危险。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斩杀宰相胡惟庸及其同党。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宣布废除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政事分归六部处理,从此宰相一职消失在官场之中。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地方官员递交空白盖印公务文书几乎是不成文的约定,但朱元璋以舞弊欺君的罪名将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全部处死,其中一些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也被无辜冤死。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御史告发户部侍郎郭恒私吞官粮,朱元璋下旨下令审刑司严刑审讯,牵扯出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及六部官员,涉案的一干人等全部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宣称凉国公蓝玉谋反,诛杀其部下将士1.5万多人,军中骁勇战将大多被杀戮殆尽,从而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这四起大案错综复杂,尽管有些官员的确是贪赃枉法,但在朱元璋狠辣的株连严查之下,还是有不少忠臣无辜被扣上罪名,枉死在他雷厉风行的肃清代堂行动中。
不过,既然有杯酒释兵权的先例在前,为何朱元璋没有选择温和的手段解除功臣之权,反而要选择如此暴戾的路子,招致不少骂名呢?究其根本,这不仅与朱元璋疑心过重的性格有关,更是他在江山初建、后继乏力的朝局环境中的无奈之举。
二、出身低微生性多疑
虽然都是开国帝王,但朱元璋与赵匡胤的出身可谓是云泥之别。赵匡胤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三辈都是出自朝堂,而朱元璋则是出身于卑微的底层市井,甚至为谋生当过和尚,四处流浪化缘。身份的差别自然造就两人不同的性格,面对下属功高震主,两人的做法也就天差地别。
赵匡胤从小锦衣玉食,舒舒服服过着富裕的日子,接受过系统良好的官宦教育,不必担心朝不保夕。他天生有着上位者的自信,不怕被下面的人轻易夺权,失去对权力的掌控,因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慢慢夺权。
相较而言,朱元璋则是十分敏感多疑,他过惯了被人欺压迫害的艰苦生活,争夺算计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常态,自卑与疑心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子里,所以他对权力的渴求无比强烈。
这样充满自卑感与多疑感的人,有朝一日成为天下的主人,便不可避免地担忧被他人算计篡权,失去现在拥有的生杀予夺之权。深陷这样极度的疑虑之中,朱元璋选择大肆杀戮也在预料之中。
三、国家初建财政拮据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项政策,尽管各朝基本都采取这个措施,但相对而言还是有所差别。再加上赵匡胤与朱元璋夺取政权的方式有所差异,导致宋明两朝建国之初的情形有所不同。
赵匡胤原本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受手下将领追捧“黄袍加身”,率军攻下周朝京城,结束了连年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朱元璋则是带着农民起义抗元,从小范围一步一步拓展疆域,最终拿下全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引领的战局范围大,战火蔓延的地方多,建国之后的经济也就略显萧条。
而在另一个角度,宋代的核心位置在江南地带,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宋代对商人的态度也比较开放,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并不是太多,商税是宋代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反观明代,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延续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的态度一直是敌视贬抑,导致商人的活力不高,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但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农业发展萎靡,财政收入也就落后一截。
这样的状况下,赵匡胤能够拿出足够多的钱财换取功臣的兵权,送他们回乡养老,衣食无忧。可朱元璋根本没有强大的财力,足以安抚要被夺权的大臣。
四、年事已高后继乏力
朱元璋或许想过慢慢解决权臣,惋惜他年事已高,早先看好的太子又英年早逝,他只好用雷霆手段快速为子孙解决麻烦。当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他仅仅三十多岁,年轻力壮,即便武将反抗,他也有能力与之对抗。
但朱元璋四十岁才当上皇帝,他疼爱的太子朱标又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离世。一个老人,既等不起慢慢卸权的时间,也无法直接直接全面引战,只能改变起初的政略。
太孙年幼,朱元璋没有太多时间去培养,更担心百年之后太孙控制不了这些权臣。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趁他在位之时将权臣全部剪除,给孙子留下一个干净可控的朝堂。
总结
由此可见,朱元璋与赵匡胤选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收权,不只是两人出身性格极大反差的结果,更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必要手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七日后,皇太孙朱允炆仓促即位,改元建文。这场权力交接的异常速度,在二十四年后因燕王朱棣发...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27 赵光义与金匮之盟:皇权更迭下的历史迷雾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旋即继位,史称宋太宗。这一权力交接的背后,牵扯出一桩缠绕北宋初年政局的悬案——“金匮之盟”...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5 张永德与后周:功臣末路的政治迷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子柴宗训年仅七岁继位。主少国疑之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剧变中,后周重臣、郭...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3 安庆公主:朱元璋爱女身后谜团——十六年婚姻是否留有子嗣?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十六位公主中,安庆公主的命运堪称最具戏剧性。作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次女,她因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驸马走私案被载入史册,而其与驸马欧阳...
朱元璋多少岁 马皇后 2025-06-20 卫所兵役制:明代军事基石的兴衰密码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上,明代卫所兵役制以其独特的“兵农合一”模式占据重要地位。这项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制度,既是对隋唐府兵制的继承,更是对元代军事体制的革新,其...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6-20 宋史记载什么时期:一部贯通两宋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巨著《宋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元朝史官编纂的纪传体断代史,完整记载了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的历史,时间跨度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至1279年南宋灭亡,共计三百二...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16 楚方玉之死:皇权碾压下的才女悲剧在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的虚构叙事中,江南才女楚方玉的命运如流星陨落,她与朱元璋的恩怨纠葛,成为皇权与文人精神碰撞的缩影。这个被艺术加工的故事,虽非真实历史,...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6-16 南北榜案:科举制度下的地域之争与司法困局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会试,因录取进士皆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子联名上疏,控告主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震怒,下令彻查,最终处死张信等考官,并亲自...
朱元璋多少岁 刘三吾 2025-06-13 袁凯:从监察御史到“白燕诗人”的生死浮沉在明初的政治风云中,有一位诗人以装疯为刃,在朱元璋的猜忌中杀出一条生路。他便是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人。这位以《白燕》诗名动江南的文人,一生如惊涛中的扁...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6-12 李淑妃是马皇后吗?——明初宫廷谜案考辨在明初宫廷的幽深历史中,李淑妃与马皇后的身份谜团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两位女性虽同为朱元璋后妃,但史籍中关于她们的记载却充满矛盾与模糊,甚至引发后世“李淑妃即...
朱元璋多少岁 马皇后 2025-06-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