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吕太公之所以会将吕雉嫁给刘邦,乃是因为其“善相面”,在见到刘邦(当时称刘季)后,认为其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将吕雉嫁给了他。不过“相面说”太过虚无缥缈,根本无法令人信服,而种种迹象表明,吕雉和刘邦两人的结合,恐怕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史记》原文记载,吕太公“善相面”
此事记载于《史记·高祖本纪》当中,整个事件过程大致如下。
单父(今山东单县)有个叫吕公的人,与沛县县令交好,为躲避仇家而投靠沛县县令,就此在沛县安了家。沛县中的官吏听说县令家里来了重要客人,于是都来拜访。萧何负责安排众人座次,下令说“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就安排坐在院子里”。
高祖刘邦是当地亭长,速来看不起这些官吏,于是在写拜帖时谎称“贺礼一万钱”,事实上没有带一分钱。拜帖递进去后,吕公见之大惊,连忙起身迎到了门口。吕公这个人,擅长给相面,见到高祖的样貌后,对其极为敬重,亲自领其入座。
萧何向吕公说道,“刘季这个人平时爱说大话,不务正业。”
刘邦为了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坐到了上座。酒过三巡置换后,吕公给刘邦使眼色,示意其吃完饭后留下来。等到宾客散去,吕公对刘邦说,“我擅长给人看相,看了那么多人,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给你做妻子”。刘邦自然大喜,连忙答应了下来。
等到刘邦离开,吕夫人对丈夫的决定大为恼火,“你之前总说想让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为儿媳你都不同意,如今怎么就将女儿许配给了刘季呢?”
吕公对妻子说道,“你们女人家不懂”。就这样,吕公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按照《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来看,吕太公之所以会将女儿嫁给刘邦,就是因为他看出了刘邦日后必然飞黄腾达,可是这种“相面”的说法真的足以令人信服吗?要知道当时刘邦可是“名声”在外,好色嗜酒不说,四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反而和寡妇曹氏生下了个私生子,哪有一点潜力股的样子?显然,这件事另有缘由。
如果“相面说”不可信,那么原因究竟为何呢?通过蛛丝马迹分析,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以下两种猜测之一。
猜测一:为保全家人性命
按照史料的记载来看,吕太公一家之所以会从山东逃至江苏,乃是为了避仇。至于是什么样的仇恨使得其举家逃亡不得而知,不过显然已经威胁到了吕太公一家的性命。对逃难之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显然就是保护家人性命,而联姻无疑是一个好选择。
按《史记》的记载来看,吕太公与沛县县令交好,而沛县县令也曾为儿子向吕太公提亲,那么吕太公为何拒绝了熟识的沛县县令,而选择了地痞无赖刘邦呢?这还要从秦国的官制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各地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都是由朝廷直接派遣的,而当地低级官员却多为就地提拔,很多都是当地豪门氏族。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沛县县令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声望、人脉、权势方面,显然还不如刘邦这个地痞。这其实也是秦朝时期的通病,在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各地均有氏族诛杀郡县长官起兵反叛现象。其实萧何和曹参作为县令的左右手,从他们对待刘邦的态度,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当地的权势。
从刘邦的日常表现来看,他在沛县绝对是大佬级人物,不仅兄弟多(樊哙、卢绾等),而且白道也罩得住(萧何、曹参等),甚至多次欺辱当地官吏,而那些人却拿他没有一点办法。两相对比之下,吕太公要保住一家老小,刘邦这个权势滔天的地痞,显然要比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只是空壳的沛县县令更为合适。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载“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也就是说,刘邦的拜帖刚刚递进去,吕太公得知来人是刘季,便大为吃惊的迎到了门口,要知道此时的吕太公还没有见到刘邦,更谈不上“相面”了。他所吃惊的显然是因为刘邦的“声名”,而非“面相”。
猜测二:吕太公与刘邦早已相识
这个猜测源自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其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也就是说,刘邦在没有当上亭长之前,曾多次拜访张耳,且在张耳处经常一住就是数月,两人关系显然不一般。
张耳可不是一般人,他曾为信陵君门客,本就是著名的反秦人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对其大肆搜捕。刘邦和张耳走的如此之近,那么刘邦是否早年间也是反秦人士呢?这种可能恐怕是存在的。只是由于秦国追捕的紧,他们这才不得不分散隐匿。
而吕太公一边,虽说《史记》并未交代其因何会从山东逃难至江苏,但却可以从此后事情的发展进行反推。在秦末天下动乱之际,吕太公的儿子、吕雉的哥哥吕泽便立即在山东单父发动起义,这说明一个问题,恐怕吕太公一家正是因为在山东单父县从事反秦活动,被发现之后才只得逃命。要知道吕太公乃是齐国吕尚(姜尚、姜子牙)后人,本就是齐国贵族,反秦的可能性太大了。
吕家态度太过奇怪
如此判断,吕太公之所以会从山东逃到江苏,恐怕并不是因为和沛县县令相熟,而是投奔刘邦来了。与沛县县令交好,恐怕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这想必也是吕太公拒绝县令而将女儿嫁给刘邦的原因,他们既然反秦,自然不可能与秦国官吏结亲。
这种猜测其实可以解释诸多疑点:一是吕太公为何得知刘季到来后反应如此之大,且急不可耐的示意其饭后留下,就算看出对方日后潜力无限,也不至于这么急切吧。二是刘邦起兵之后,吕家不仅对其不离不弃,而且无条件的予以资助。三是刘邦起义之后,吕公的儿子吕泽也发动了起义,而起义的地点恰恰就是在老家单县,这说明吕家极有可能在当地已经打下了不俗的根基。
如果这个猜测为真,那么吕雉和刘邦的结合就完全是一场政治联姻,而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秦国统治。这恐怕与此后发生的“易储风波”、“刘吕争权”同样密不可分。
以上两种猜测,大家认为哪种更为可信呢。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 昭哀后:从乱世遗孤到西汉尊荣的家族符号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一位名为"昭哀后"的女性以特殊身份被载入史册。她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至亲,更成为西汉宗室谥号制度的...
刘邦 2025-08-20 从市井混混到千古一帝:解码刘邦的帝王级生存法则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硝烟未散,项羽的霸王戟折断在乌江畔。这个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败给了一个出身市井、年逾五旬的“老混混”——刘邦。...
项羽 刘邦 2025-08-19 吴芮墓为何未留长沙:历史风云中的迁葬之谜在湖南长沙的史册中,吴芮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秦末汉初的诸侯王,以番阳县令起兵响应反秦大业,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后归汉受封长沙王,成为刘邦所封八位异姓王中唯一得以善...
项羽 刘邦 2025-08-0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