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对于明朝时期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谁能想到,这是一支农民组成的起义军队居然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大顺政权,李自成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历史上名传后世的一位起义军首领,而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也在都城攻破后被迫在煤山上吊自杀,以避免落入敌手从而产生更多的麻烦和事端,同时他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只能以死谢罪。
可在崇州皇帝上吊自杀后,李自成并没有真正的放过崇祯皇帝,而是在他的遗体上做文章,那李自成在崇祯死后是如何处置他的遗体的呢?要是说出这其中的真相可能有些人难以接受,因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发指,也怪不得最后大顺政权仅仅存在了42天便灭亡了,那这其中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01
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或许对于崇祯皇帝的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好,因为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很多人将明朝灭亡的过错都归结到他的身上,其实并非如此,崇祯皇帝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只不过个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确存在着封建皇帝可能出现的过错。
就比如说在处理朝中官僚集团势力方面没能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他将当时东林党最大的对手魏忠贤杀掉,这样的举动无疑打破了朝中势力的平衡,虽然魏忠贤并不是什么好人,也确实在当时霍乱朝纲影响政治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着东林党的崛起,很好的稳固了当时官僚体系内部各方争斗,从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荡。
其实话说回来他杀掉魏忠贤,处理掉魏忠贤手下的这些势力也并没有太大的过错,可错就错在他任由当时的东林党发展壮大,而且还偏听偏信任用一些奸佞之人的言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免商税,而这正有利于东林党的发展,借此机会也顺势崛起,在朝廷之中一家独大,左右着崇祯皇帝的思想。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对于政权也是患得患失,做事急躁不说,还不愿意承担责任,据记载他在位17年居然换了19位首辅大臣,还有一些忠良之臣受人栽赃陷害,而崇祯也被蛊惑,因此才杀了很多无辜的臣子。
但是在总体上来说,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治理一直都是兢兢业业,不敢松懈,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批阅奏折,处理事务几乎没有一天敢懈怠,所以说虽然崇祯皇帝个人存在着一些过错,但是要说在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际上他可是殚精竭虑。
02
明朝灭亡已成定局,李自成攻破都城
那既然崇祯皇帝如此尽心尽力,为什么明朝依旧难以起死回生呢?其实从明朝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可以找到它灭亡的原因,抛却崇祯皇帝个人的过时不说,先看它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腐败官僚体系就意味着这种政治体制将会导致灭亡的结局,其次就是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正好赶上全球的小冰河时期,气温骤降,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所种的作物颗粒无收,这也成为了李自成带兵起义的关键导火索。
再加上当时北方有着皇太极所带领的清军一直想要入驻中原,不断侵扰明朝的边境,所以两军常年处于交战的状态,这也让明朝的军队出现了大量的损耗,国库也是日渐空虚,而反观国内除了李自成的起义军队外还有其他的反动势力也想在这种时局下谋得一席之地,总而言之明朝内忧外患,面临的局势也是岌岌可危,这也就是为什么李自成能够在短时间内击败明朝的军队,甚至长驱直入攻破明朝都城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崇祯皇帝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昏庸无能,是明朝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已经是处于垂死挣扎的情况,就算崇祯是神仙也难以改变这种注定的结局,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明朝已经不可能再有拯救的余地,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一幕,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李自成这个农民出身的人打的如此狼狈,还葬送了明朝的江山基业,最终只能选择以死谢罪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03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的遗体的?
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后曾留下遗书,对于自己的尸体李自成想如何处置都行,但是一定要善待他的子民,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相信崇祯皇帝为什么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吧!即使自己悲惨的死去心中也依然挂念着百姓,虽说李自成的确没有残杀城中的百姓,但同样他也没放过崇祯皇帝的遗体。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李自成将崇祯以及皇后的遗体暴尸于众,借此宣告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想以此激励跟随自己的将士,可正是他的这一做法不但没能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反而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要知道在古代,因为忠君爱国的思想统治百姓对于统治者是有着极高的信仰的,面对自己国家的皇帝受如此待遇,你认为他们会真的去拥护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吗?
同样明朝的东林党以及旧臣对于李自成这样的做法也是难以接受,他们害怕将来也会遭到他的残杀,所以这些旧朝的臣子没有人愿意去帮助李自成建立新的政权,这也就意味着李自成将会失去这些尚宫藏统治者的支持,而且也会缺少极大的助力,那他的政权又谈何能够确立呢?
到最后崇祯皇帝的尸首还是当地的州府草草的安葬,而且所建造的费用还得是当地的县官自己出资,好在后来清军入关后决定给崇祯皇帝正名分,因为崇祯皇帝在死之前,没有来得及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决定下令出资为他修建埋葬的陵墓,这也就是后来的“思陵”这一做法也使清朝统治者俘获一些民心,自然再后来也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刘体纯:大顺余晖中的抗清孤忠在中国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刘体纯(?-1663年)以“陕南王”之名,在秦巴山区与清军展开长达二十年的殊死抗争。这位出身陕北的农民军将领,从李自成麾下的“光山伯...
刘体纯 李自成 2025-08-01 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1642年至1643年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名将孙传庭在中原大地展开两次关键战役,最终以起义军全胜告终。这场战略对决不仅摧毁了明朝最后的主力军团,更直...
李自成 孙传庭 2025-07-23 李自成是太平天国的吗?——历史真相的澄清与时代背景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农民起义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众多农民起义中,李自成与太平天国运动因其规模和影响,常被后人混淆。...
李自成 2025-07-21 朱由榔的皇室血脉:七子命运与南明悲歌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作为明朝宗室最后的象征,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作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朱由榔的七子命运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2025-07-18 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战略短视、治理失当与阶级局限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成为大顺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42天后,李自成仓皇撤离北京...
李自成 2025-07-18 李过“一只虎”绰号考据:历史、文学与民间记忆的交织在明末农民战争的烽火中,李过作为李自成侄子与大顺军核心将领,其“一只虎”的绰号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历史记忆的锁孔,也折射出民间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方式。这一绰号的...
李自成 2025-07-17 大顺为什么干不过大清:政权根基、战略格局与统战艺术的全面溃败1644年的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正酣,突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以“包抄侧翼、骑兵突击”的战术击溃大顺军,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明清鼎革的历史进程,更...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15 史学家视角下的崇祯皇帝:勤政之君与亡国之运的悖论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形象。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在位十七年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最终却未能挽救明朝覆灭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7-08 陈圆圆与李自成、刘宗敏:乱世红颜的命运纠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风云中,陈圆圆的名字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密相连。这位秦淮名妓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柳絮,被卷入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等历史漩涡的核心。要厘清...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