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对于明朝时期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谁能想到,这是一支农民组成的起义军队居然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大顺政权,李自成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历史上名传后世的一位起义军首领,而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也在都城攻破后被迫在煤山上吊自杀,以避免落入敌手从而产生更多的麻烦和事端,同时他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只能以死谢罪。

可在崇州皇帝上吊自杀后,李自成并没有真正的放过崇祯皇帝,而是在他的遗体上做文章,那李自成在崇祯死后是如何处置他的遗体的呢?要是说出这其中的真相可能有些人难以接受,因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发指,也怪不得最后大顺政权仅仅存在了42天便灭亡了,那这其中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01
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或许对于崇祯皇帝的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好,因为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很多人将明朝灭亡的过错都归结到他的身上,其实并非如此,崇祯皇帝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只不过个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确存在着封建皇帝可能出现的过错。
就比如说在处理朝中官僚集团势力方面没能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他将当时东林党最大的对手魏忠贤杀掉,这样的举动无疑打破了朝中势力的平衡,虽然魏忠贤并不是什么好人,也确实在当时霍乱朝纲影响政治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着东林党的崛起,很好的稳固了当时官僚体系内部各方争斗,从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荡。
其实话说回来他杀掉魏忠贤,处理掉魏忠贤手下的这些势力也并没有太大的过错,可错就错在他任由当时的东林党发展壮大,而且还偏听偏信任用一些奸佞之人的言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免商税,而这正有利于东林党的发展,借此机会也顺势崛起,在朝廷之中一家独大,左右着崇祯皇帝的思想。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对于政权也是患得患失,做事急躁不说,还不愿意承担责任,据记载他在位17年居然换了19位首辅大臣,还有一些忠良之臣受人栽赃陷害,而崇祯也被蛊惑,因此才杀了很多无辜的臣子。

但是在总体上来说,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治理一直都是兢兢业业,不敢松懈,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批阅奏折,处理事务几乎没有一天敢懈怠,所以说虽然崇祯皇帝个人存在着一些过错,但是要说在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际上他可是殚精竭虑。
02
明朝灭亡已成定局,李自成攻破都城
那既然崇祯皇帝如此尽心尽力,为什么明朝依旧难以起死回生呢?其实从明朝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可以找到它灭亡的原因,抛却崇祯皇帝个人的过时不说,先看它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腐败官僚体系就意味着这种政治体制将会导致灭亡的结局,其次就是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正好赶上全球的小冰河时期,气温骤降,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所种的作物颗粒无收,这也成为了李自成带兵起义的关键导火索。
再加上当时北方有着皇太极所带领的清军一直想要入驻中原,不断侵扰明朝的边境,所以两军常年处于交战的状态,这也让明朝的军队出现了大量的损耗,国库也是日渐空虚,而反观国内除了李自成的起义军队外还有其他的反动势力也想在这种时局下谋得一席之地,总而言之明朝内忧外患,面临的局势也是岌岌可危,这也就是为什么李自成能够在短时间内击败明朝的军队,甚至长驱直入攻破明朝都城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崇祯皇帝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昏庸无能,是明朝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已经是处于垂死挣扎的情况,就算崇祯是神仙也难以改变这种注定的结局,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明朝已经不可能再有拯救的余地,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一幕,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李自成这个农民出身的人打的如此狼狈,还葬送了明朝的江山基业,最终只能选择以死谢罪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03
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的遗体的?
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后曾留下遗书,对于自己的尸体李自成想如何处置都行,但是一定要善待他的子民,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相信崇祯皇帝为什么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吧!即使自己悲惨的死去心中也依然挂念着百姓,虽说李自成的确没有残杀城中的百姓,但同样他也没放过崇祯皇帝的遗体。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李自成将崇祯以及皇后的遗体暴尸于众,借此宣告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想以此激励跟随自己的将士,可正是他的这一做法不但没能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反而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要知道在古代,因为忠君爱国的思想统治百姓对于统治者是有着极高的信仰的,面对自己国家的皇帝受如此待遇,你认为他们会真的去拥护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吗?
同样明朝的东林党以及旧臣对于李自成这样的做法也是难以接受,他们害怕将来也会遭到他的残杀,所以这些旧朝的臣子没有人愿意去帮助李自成建立新的政权,这也就意味着李自成将会失去这些尚宫藏统治者的支持,而且也会缺少极大的助力,那他的政权又谈何能够确立呢?
到最后崇祯皇帝的尸首还是当地的州府草草的安葬,而且所建造的费用还得是当地的县官自己出资,好在后来清军入关后决定给崇祯皇帝正名分,因为崇祯皇帝在死之前,没有来得及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决定下令出资为他修建埋葬的陵墓,这也就是后来的“思陵”这一做法也使清朝统治者俘获一些民心,自然再后来也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的大顺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的寒风中面临一个改变历史的抉择——南迁南京。这场未竟的迁都计划,不仅关乎明王朝的存续,更折射...
李自成 2025-10-15 南迁幻梦:崇祯南迁能否复刻南宋百年国祚?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面临生死抉择。若效仿东晋、南宋南渡,明朝能否在江南延续百年国祚?这一假设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无数涟漪,但结合南明十八年的...
李自成 2025-10-15 皇嫂张嫣:崇祯帝权力博弈中的道德标杆与末世悲歌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崇祯帝)在皇嫂张嫣的鼎力支持下登上皇位。面对这位年仅21岁、出身平民却以美貌与智慧著称的寡嫂,崇祯帝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10-15 崇祯南迁:一场被清流误国的合法性续命1644年春,李自成农民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曾三次萌生南迁之念。天津巡抚冯元飏备足200艘船只与5000护军,左中允李明睿献策假借祭孔南遁,左都御史李邦华更提...
李自成 2025-10-15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末路抉择:崇祯为何不效李自成抄家筹饷?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曾以“天子之尊”向百官哀求捐款,最终仅筹得二十万两白银。而李自成攻破京城后,从官员府邸搜出七千万两白...
李自成 2025-09-26 闯王溯源与子午谷争议:明末乱世中的战略困局在明末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闯王”的称号与“子午谷奇谋”的争议,共同构成了农民起义与军事博弈的双重缩影。李自成并非第一代闯王,其军事策略的成败亦折射出乱世中战略选...
李自成 2025-09-26 42天帝王梦:李自成进京后的政治困局与历史教训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这场改朝换代的巨变中,这位曾以"均田免赋"口号动员...
李自成 2025-09-26 从几千残兵到百万雄师:李自成如何以智破局颠覆明朝1627年,陕西澄城县的饥民挥动锄头砸碎官府税牌,这场星火点燃的农民起义,最终在18年后将大明王朝推向覆灭。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从最初几千残兵,发展为横扫中原的百...
李自成 2025-09-26 李自成之死:一代枭雄的悲情落幕与历史警示1645年5月17日,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曾经叱咤风云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在逃亡途中被当地村民程九伯用铁锹击杀。这一戏剧性的结局,不仅终结了李自成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
李自成 2025-09-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