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诗《蜀相》中,大诗人杜甫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对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诸葛亮曾是一介布衣,在穷乡僻壤避世隐居。后来在刘备坚持不懈地盛邀之下,他才终于出山,拜在刘备麾下。从此以后,他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全身心地扑在蜀国大业上。
说起诸葛亮,我国正史和野史中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蜀魏之战大骂王司徒,七擒孟获收为己用等等典故,都体现了他超群的智慧和非凡的胆识,尤其是空城计的故事,堪称两大军事谋略家的终极博弈。

正如后人所加,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摆了司马懿一道,成功带领全城将士百姓转危为安。可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司马懿真的看不出其中的种种端倪吗?或许,他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但他为何依旧选择撤军?
对此,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他若不撤兵,必死无疑!”那么,面对诸葛亮精心布下的空城计,司马懿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司马懿:魏国权臣,深得重用
诸葛亮的盛名,世人皆知。当年,周瑜因为嫉妒他的才华,郁结于心,曾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毋庸置疑,诸葛亮才华出众,足智多谋,以至于世人将他评为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
到实际上,当时出名的谋士还有很多,郭嘉、荀彧、庞统、徐庶,司马懿等。尤其是司马懿,他的才华与诸葛亮几乎不相上下。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重臣。早年间,他因支持曹操称帝而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后来,司马懿被册封为太子中庶子,负责教导曹丕。公元220年,曹魏建国,司马懿他以开国大臣的身份成为新帝最器重,最信赖的人。
诸葛亮:临危不惧,化险为夷
那时,魏蜀吴三国称霸,国与国之间有时互不干扰,有时又纷争不断。司马懿和诸葛亮分别效忠于曹魏和蜀汉。所以,二人不可避免地会打交道,其中,最有名的一次非空城计莫属了。

诸葛亮率军北伐时,曾任命手下爱将马谡镇守街亭。但马谡此人好大喜功,做事武断,为了多立军功,竟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命令,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之上。
他的这一举动正中魏国将领张郃的下怀。待到马谡上了南山,眼疾手快地张郃迅速切断马谡部队的取水之路,并发动进攻。直到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马谡才知道自己违抗诸葛丞相的军令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街亭的失守也让诸葛亮的北伐被迫夭折,只得返回一千多里之外的汉中整顿。为了给蜀国百姓一个交代,诸葛亮忍痛将马谡等违反军纪的将领处死。于是,就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马谡虽然死了,但他留下的烂摊子还得有人收拾。诸葛亮不得不从失去爱将的悲痛中振作起来,处理后续问题。正当诸葛亮焦头烂额之际,司马懿听闻马谡兵败,他乘胜追击,带着15万人马来到了诸葛亮驻扎的西城,意欲将其擒获。
若是在平时,诸葛亮一定毫不畏惧,直接应战。可是现在城中只有5000兵力,其中有一半还去到城外运粮草去了。此时城中,只有十几个文臣和两千多兵力,还有几百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听到司马懿带重兵前来围剿,西城中的众人都乱了马脚,大家都想逃出城外,博得一线生机。可是,此刻城,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死。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良计——空城计。
在他的安排下,城里的军旗全部被收起来了,士兵们原地镇守,伺机而动,遇见不配合的百姓和叛军一律斩首!西城的四个城门也全部打开,几十名士兵乔装成平民百姓自如地出入城门。
诸葛亮则沐浴更衣,换上了一身新衣服,披上珍贵的大氅,坐在端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起了琴,当司马懿军队赶到西城时,他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司马懿生性多疑。看着眼前的一切,他觉得非常奇怪。
不是说马谡兵败时已经损失了蜀汉的大部分兵力吗?怎么诸葛亮竟然如此“心大”,竟然还有心情抚琴?难道,他还留了后手?怀着这样的疑问司马懿决定按兵不动,静静观察。

可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却等不及了:“父亲,此时诸葛亮的手中一定没有多少兵力。这都是他一手营造的假象,为的就是迷惑我们,进而版保全自己!”
听到儿子这样说,司马懿微微点头,其实他也看出了破绽。紧接着司马昭又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父亲,就让我率领一支部队杀进城去,斩下诸葛亮的项上人头!”
司马昭说罢,司马懿不再沉思,连忙厉声制止:“万万不可!我与诸葛亮打交道已经好多年,我都不敢妄言能参透他的意图,你个年轻人怎敢贸然进攻?”
撤兵不战:实则大有考量
司马懿抬头看了看城楼上的诸葛亮,又说道:“诸葛亮为人谨慎,诡计多端,你万一你进城后恰好中了他的圈套该如何是好?”在父亲的劝诫之下,司马昭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放弃进攻。
其实,聪明如司马懿怎么会看不出诸葛亮的计谋呢?只不过,他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若此时贸然进城,将其俘获,那么蜀汉内部一定会焦急万分,甚至会出兵征讨曹魏。
到时候,蜀魏两国交战,那么坐享渔翁之利的就会是吴国。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能点燃蜀魏之间的导火索。

另一方面,司马家族在魏朝中的地位十分尴尬。虽说司马懿是开国大臣,历任皇帝都对他礼遇三分。可是,身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引起皇上的猜忌。
所以此时,是否攻入西城的这个决定,他不能自己做主。否则,被朝中众臣口诛笔伐,就连皇上也不会再信任自己,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因为这两个原因,司马懿最终决定班师回朝。而西城内所有人都转危为安,这多亏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后来,当诸葛亮回忆此事时,曾这样说道:“我猜测当时司马懿不敢攻入城中,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一定会被魏帝猜忌,必死无疑!”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啊!
葭萌关作为蜀地咽喉要塞,在《三国演义》中见证了多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当马超率西凉铁骑兵临城下时,蜀汉阵营的排兵布阵暗藏玄机:诸葛亮命魏延率五百哨马为先锋,张飞为二...
马超 诸葛亮 2025-11-10 羽扇轻摇藏乾坤:诸葛亮手中羽扇的千年谜题在三国文化的集体记忆中,诸葛亮手持羽扇的形象早已超越历史真实,成为智慧与从容的永恒符号。这把看似寻常的器物,实则承载着民间传说、历史记载与文化隐喻的多重密码,其...
诸葛亮 2025-11-10 凤雏卧龙双璧合:庞统与诸葛亮联手能否突破司马懿的防线?三国鼎立之际,蜀汉阵营坐拥诸葛亮与庞统两位顶级谋士,若两人联手对阵曹魏军师司马懿,这场"双核战术"能否改写历史进程?从军事谋...
诸葛亮 司马懿 2025-11-08 三国时期独诸葛亮入武庙:军事统帅、功绩与思想的三重标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朝设立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并遴选历代十位军事家配享,史称“武庙十哲”。在这份跨越1800年的名单中,三国时期仅有诸...
姜子牙 诸葛亮 2025-11-07 刘备临终前“赵云不可重用”之说的真相辨析在三国历史的流传中,民间盛传一种说法: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留下“赵云不可重用”的遗言。这一说法在后世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甚至被部分影视作品和小说演绎为刘备对赵云...
赵云 诸葛亮 2025-11-07 诸葛亮北伐全景:战略博弈与战术巅峰的深度剖析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旗,五次挥师北伐曹魏。这场持续七年的战略攻势,既是弱国对强权的主动出击,也是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诸葛亮 2025-11-07 诸葛亮苦心得姜维:一场跨越阵营的军事传承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在天水城下遭遇了一位令他惊叹的年轻将领——姜维。这位年仅26岁的魏国参军,在诸葛亮精心设计的围困中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不...
诸葛亮 2025-11-06 诸葛亮坐轮椅之谜:智者的战场谋略与心理博弈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诸葛亮手持羽扇、端坐轮椅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位以“智绝”闻名的蜀汉丞相,为何在战场上选择看似行动迟缓的轮椅作为坐骑?其双腿是否真有隐疾?一...
诸葛亮 2025-11-04 魏延子午谷奇谋: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与诸葛亮的理性抉择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其大胆的战术设计和潜在的巨大战果引发后世热议。该计划主张魏延率精兵五千从子午谷突袭长安,诸葛亮则...
诸葛亮 2025-11-04 庸君之位为何稳固:诸葛亮死后刘禅皇权无人觊觎之谜公元234年,五丈原的秋风卷走最后一缕余晖,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蜀汉朝堂。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丞相离世后,蜀汉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11-0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