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中国唐朝皇帝(626—649年在位),世民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唐太宗
隋朝末年,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及连年对外战争导致国内民变、兵变纷至沓来,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隋末农民大起义从611年开始,到了617年隋朝灭亡已成定局,剩下的悬念是谁能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成为新秩序的建立者了。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合适地点揭旗而起,开始了创业的过程,他的儿子李世民是起兵的主要策划者之一,这年,他才18岁。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的世家大族。其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渊袭爵唐国公,隋炀帝时被封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像其它关陇贵族一样,从小就娴熟弓马,通晓军事。在李世民刚刚步入成年之时,似乎特意为他准备的隋末乱世就给了他淋漓尽致发挥的舞台。
在进军长安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形势,李渊等人曾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但在李世民坚决向前的鼓动下,终于于617年11月顺利占领长安。第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在此后的群雄逐鹿中,唐朝面临的最主要对手,包括薛仁皋、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由李世民亲自率军消灭的。李世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他最行之有效的战法是,首先避免与敌方主力对撼,等到敌方出现疲惫和戒备心下降时,以己方优势兵力迅速出击,出其不意地击溃敌方主力。在一系列战役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与王世充、窦建德的郑夏联盟的决战,在战斗中李世民几度陷入敌方优势兵力的包围中,但他出色的战斗能力加上些许运气,使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唐王室在621年就消灭了全国各主要割据势力,到624年分散的反抗力量也铲除殆尽。在此过程中,李世民虽不是全局的统筹者,但他对统一的贡献显然要超过任何一个人。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逼父退位,这血腥的一幕成为他辉煌的“贞观之治”的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吸收了隋末的教训,在多年战乱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实行了轻徭薄赋、疏缓刑法的政策。完善并发展了隋朝和唐高祖时建立的制度,包括府兵制、均田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并颁行了《大唐律》。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他的帝王美德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纳谏,以魏征为首的大臣常常犯颜直谏,他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贞观美政,留下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经典的政坛佳话。
唐太宗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周围群星璀璨。凌烟阁24功臣文武兼备,是唐太宗对天下人才之感召力、凝聚力的写照。贞观之治成为史学界毫无争议的太平治世,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全国每年被判死刑的人数达到最低记录,一个繁荣开明的辽阔帝国由此蒸蒸日上,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强盛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堪与唐帝国相比的,只有中东的阿拉伯帝国。
唐太宗在位期间,先后出兵打败了北方的突厥和西面的吐谷浑、高昌国,既解除了外来威胁,又拓展了疆域。但他晚年发动的征高句丽之战,则被证明是劳民伤财的无效之举。但唐太宗同“夷狄”的交往绝不仅仅只是依赖武力。他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众多少数民族,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曾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并放心地任用少数民族人才,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领袖共同尊为“天可汗”。唐朝前期,对外交往四通八达,出现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丝绸之路再次承载了文明交流的重任,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大概在此时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造纸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西传。而受唐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朝鲜和日本,
日本的“大化改新”正是在“遣唐使”的影响下发生的。
唐太宗是一个身兼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书法家的全才,临终前还写下总结一生经验的《帝范》十二篇。
评价李世民对历史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隋末乱世中崛起的各路英豪多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势力的背景,而且其时中国统一未久,有可能再次陷入类似于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混战局面,但主要是由于李世民超群的军事才能,使唐室仅仅用四年的时间就奠定了统一的局面,减轻了内乱给中国文明带来的破坏。
其次,他在隋朝的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等制度。他以出色的能力和广阔的胸怀,打造了大唐盛世的根基,而唐代的文明又通过日本、朝鲜的留学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
还有一点也不可忽略。唐太宗被认为是中国帝王中的楷模,他的言行通过《贞观政要》等书籍详细地流传下来,成为后世执政者的教科课,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正是由于后两点,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响要超过通常的开国之君,这也是他在本书中排名高于隋文帝、明太祖、汉高祖等人的原因。
在隋唐英雄的传奇叙事中,尤俊达(原型为唐朝名将牛进达)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唐演义》中绿林总首领“铁面判官”,又是历史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开国将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李世民未亲养新城公主:礼制、现实与情感的交织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二人育有七名子女,其中新城公主作为幼女,自出生便承载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幼年却未由父亲亲自抚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9-17 温大雅能否跻身凌烟阁:一场权力、伦理与历史叙事的博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功臣博物馆”,其入选标准不仅关乎军功政绩,更暗含政治派系平衡与皇权合法性建构的深层逻辑。温大雅作为唐初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尉迟恭后代被灭族:历史迷雾中的家族兴衰与真相探寻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开国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勇猛善战著称,在玄武门之变中力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更是被后...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6 贞观之治:盛唐序章中的治世密码公元627年至64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反复称颂的治世——贞观之治。这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命名的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集权社会治理的典范,更以其政治清明...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6 唐太宗四妃考据:制度、身份与宫廷权力结构的镜像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其后宫制度与嫔妃群体不仅是皇权运作的微观缩影,更折射出隋唐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集中的转型过程。根据《唐六典》《旧唐...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5 贞观长歌:解码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密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千古一帝”的尊号独树一帜。他以二十三年统治重塑华夏文明格局,其治国方略至今仍被视为理想政治范本。从虎牢关的硝烟到凌烟...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5 唐太宗与西突厥:战略牵制下的未竟全功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作为唐朝第二代君主,以“天可汗”身份统御北方游牧民族,其军事成就常被与灭东突厥、平定吐谷浑等战役相提并论。然而,关于他是否直...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5 大唐晋阳公主:帝王之爱与命运悲歌在中国古代皇室中,公主作为皇权的附属品,往往被史书简化为“和亲工具”或“政治筹码”。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晋阳公主却以独特的生命轨迹,在史册中留下了一抹温情而悲...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4 李渊为何控制不住李世民:权力、军功与政治博弈的必然结局唐朝建立初期,李渊作为开国皇帝,本应掌握绝对权威,却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去对次子李世民的控制。这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李世民的军事功绩、政治势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