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弱的了,后世人们说起这段历史,眼光总是集中在除了周王室以外的其他各个强国之上,因为他们才是这一时期最有话语权和领导力的人群。而东周的灭亡也显得非常的悄无声息了,但东周灭亡之后,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见到有人想要重新复国呢?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东周灭亡的原因
1.1、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周王室实际上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国都附近一小片区域。其他区域都是通过诸侯国来间接统治。诸侯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拥有一切权力,只是有向周王室朝贡和出兵协助周王打仗的义务。在周王室强大时,可以节制诸侯。但随着诸侯国渐渐强大,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的指挥。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开始瓦解。
1.2、平王东迁就是一大败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平王也不是什么有雄心的君主。一朝被犬戎入侵就吓破了胆,不仅没有奋发图强,而是害怕逃避,迁都了洛阳,国都长安大片地区全封给了秦国。从此周王室式微,从一个中央政府退变成一个势力只有洛阳地区的小方国。而且还出现过郑国抢收洛阳麦子和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窘境。
1.3、随着地盘的缩小,节制诸侯权力的丧失。经济实力越来越差,直接控制的军事实力也日益丧失。所以周王室不仅经济上要依靠诸侯国,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
1.4、周王室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其号召力只是名义上的,都是空架子。各诸侯国都是利用周王室的旗号,来发展自己的势力。齐桓公尊王攘夷就是这样。到后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也只是需要周王室名义上的承认,让自己名正言顺罢了。再到后来,各诸侯国纷纷自行称王。这表示周王室的号召力一步步消亡,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1.5、从东周开始到被秦国吕不韦灭掉,东周从来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虽也有想恢复周王室辉煌的,但打了败仗之后再无力回天,不是真正有作为的。 强大的诸侯国都是有伟大的君主,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强大的。东周倒好,本身已经很弱小了,还有分封,一分为二。这样就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弱小。这好像就是一个阔少爷落魄后还不改原来的习气一样。这样的周天子也就不能中兴祖宗基业了。
通过东周灭亡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制度跟不上社会发展,地盘不断缩小,经济和政治上都受限制,号召力尽失的政权,就已经相当于傀儡了。拿着这样的一块招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复国的。
2、东周为什么没有复国
像五胡十六国时期,往往一个家族人口繁多,很多叔伯兄弟都各有兵权自立一方,所以被攻灭一国,家族的其他人在另外的地方再立门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慕容家的燕国,就先后有前、后、西、北、南五个燕国。而东周则不然,无论是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和来看,都没有条件复国。
从天时来看,东周衰落已久。东周的衰落始于周平王东迁,放弃了周朝的龙兴之地关中——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一带。如果说在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一个大诸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话,到战国时代,诸侯王纷纷自己称王,周天子无权无兵无粮,只能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默默的看待战国的风云变幻。所以东周灭亡之后,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周朝的臣民都迅速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从地利的角度来看,周天子的地盘从东周一开始就是在不断缩小的,因为只要诸侯做了好事,周天子就会『赏赐』封地,几百年累积下来,周朝灭亡的时候,只剩下洛阳一个城了。当时的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商业非常的发达,但是从军事上讲,四面八方不是韩国就是魏国,后来则是被秦国包围,没有任何的战略缓冲,普天之下,都是战国七雄的土地,周王还能去哪里建国?
话说周王本来准备跑去韩国或者魏国来着,但是有人劝他说,您现在去了韩魏,但是韩魏不久也要被秦国所灭亡,到时候还是要再次受辱,与其受辱两次,不如现在直接投降了秦国多好呢?这么一听,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心一横,直接投降了。
从人和来说,周朝土地虽少,妖蛾子的内斗可一点都不少。刚才我们说了,周朝最后只剩下洛阳一个城,可就是这一个城也分成两个部分,由两位周王室的宗亲掌管,一个叫做东周公 ,一个叫做西周公,两家还互相敌对,轮流供养周天子。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周朝还在自己不团结,自然结果是被连锅端了。
3、东周是怎么灭亡的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前260年,秦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三年之久。秦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同时秘密调来大将白起。长平之战以赵军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前258年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信陵君也于后来率军于函谷关外大胜秦军,但这些已不足令秦国衰落。
前256年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赧王病逝,周朝灭亡。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义)的东周公国。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原。
周公旦,作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其辅政事迹贯穿周武王、周成王两代君主,不仅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根基,更以“元圣”之名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典范。...
周公 2025-07-23 周武王的三位兄弟:西周政治棋局中的关键角色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开创西周王朝的基业,其背后离不开家族成员的鼎力支持。在他继位后,通过分封制巩固统治,其中三位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被委以重任,成为...
蔡叔 姬发 2025-07-16 伯邑考之名:商周命名传统与家族权力博弈的密码在商周历史的迷雾中,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伯邑考始终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字既非简单的“姬考”,也非纯粹的谥号,而是商周时期命名传统、家族地位与权力斗争交...
姬昌 2025-07-15 管仲相齐:春秋霸业背后的君臣传奇“管仲相齐”是春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改革事件之一。齐国在管仲辅佐下,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是齐...
管仲 2025-07-04 盐铁官营:历史阴影下的经济桎梏与社会代价盐铁官营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标志性政策,自春秋管仲提出“官山海”构想,至汉武帝时期全面推行,始终伴随着争议。这一政策通过垄断盐铁资源,短期内充实了国库、削弱了...
管仲 2025-06-23 周赧王无子之谜:末代天子的权力困境与王朝余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周赧王姬延(前315年—前256年在位)的统治堪称周王朝的终章。作为周朝最后一位天子,他的一生与“无子”的谜团交织,成为后世探究东周衰亡的关...
姬延 2025-06-09 权力重构与文明裂变:三监之乱成功后的历史可能性推演公元前1040年的镐京,周公旦握着洛邑规划图的手微微颤抖。管叔鲜在朝歌城头挂起的商王旗帜,不仅撕碎了周初"以殷治殷"的温柔假...
周公 2025-06-06 伯禽守礼与平阳映史:两个典故中的文化密码在历史的长河中,伯禽与平阳的典故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分别承载着西周初年的礼乐传承与千年地名的文化记忆。伯禽以鲁国开国之君的身份,用三年时间推行周礼,奠定了儒家文化...
伯禽 2025-06-05 姜太公辅佐之谜:周文王与周武王双时期的传奇在波澜壮阔的周朝历史画卷中,姜太公(姜尚、吕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辅佐君王、兴周灭商的事迹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他究竟辅佐的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这一问题常引发...
姜尚 2025-06-04 周威烈王姬午:三家分晋的幕后推手与东周王权的终结者在东周王室日渐式微的暮色中,周威烈王姬午的名字与“三家分晋”这一历史转折点紧密相连。这位在位二十四年的君主,以一纸册封文书彻底改写了春秋战国的历史走向,其决策背...
姬午 2025-06-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