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早在三千年前,川军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参与了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战,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川军参与武王伐纣,由此带来一个疑问是:这些川军是神秘的三星堆文明派出的吗?陕西汉中出土的一批青铜戈或许就解开了谜团。
周国,原本是商朝西边的一个小属国,但从古公亶父开始,周人开始了“剪商”大计,后来历经季历、周文王励精图治,尤其是周文王在位50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任用了姜子牙等贤才,国力逐渐强大,征服了西部狄夷稳定了后方,最终达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开始了最终的灭商战争。
大约前1048年,为了试探伐商的可能性,周武王在河南孟津与诸侯会盟,“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所谓八百诸侯,只是一个虚指数字,说明当时叛商归周的诸侯很多,进一步反衬殷商统治不得人心。
二年之后,这八百诸侯参与了牧野之战,在周人率领下一战灭商。那么,这八百诸侯究竟有哪些呢?根据《尚书·牧誓》记载,其中有八支非常重要的狄夷,“庸、蜀、羌、微、髳、卢、彭、僰八国,皆蛮夷戎狄”,排在第二的就是“蜀”,即今天的四川,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川军”就已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近代闻名遐迩的川军,在三千年前的牧野之战中是如何战斗的呢?对于牧野之战的具体过程,史书几乎是一笔带过,只有诸如《逸周书·克殷》中“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这一句话,对周军战斗具体过程都不置一词,自然不会特意描述周人附属国的战斗方式。
不过,现代学者根据“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反常记载,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我们都知道,武王伐纣是一件非常严肃、气氛凝重的残酷战争,又怎么会有欢快的前歌后舞?而且,商周也没有在战争中载歌载舞的传统。既然如此,“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从何而来?史书上留下两条重要线索。
1,楚汉争霸中,刘邦集团招募了一批巴人士兵“为汉前锋”,而这些巴人士兵“锐气喜舞”,还得到了刘邦的赞赏。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
2,《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有侵犯、进犯之意)殷人,前徒倒戈。”
因此,“川军”是以歌舞的方式冲锋陷阵,本质上是制造一种令人恐怖的氛围威慑敌人,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历史学家汪宁生在《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考证指出,如今云南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和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还有战前“歌舞以凌”的习俗。
当然,武王伐纣中的“前歌后舞”说的是不是川军,如今还没有100%结论,但却是目前最可信的一种解释。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四川省的广汉市,考古专家发现了三星堆遗址,揭开了神秘古蜀国的面纱一角,震惊了海内外。
与此同时,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考古重大发现——殷墟甲骨文中,学者整理出11条有“蜀”字的卜辞,“(氏)蜀射三百”、“蜀御”、“至蜀”、“正(征)蜀”等卜辞表明,古蜀国经常将射手、御人等服役者提供给商王朝,古蜀国既向商朝派过使者,商朝又在武丁时期征讨过古蜀国。可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三星堆文明代表的古蜀国与中原文明已有一定往来。
于此,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个遐想:既然武王伐纣中存在川军,那么这一支川军是不是三星堆文明派出的呢?
根据三星堆遗址出土情况,学者大致框定了三星堆文明的活动时间,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而武王伐纣的时间,“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之确定在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说,三星堆文明基本消亡之后五十余年,才发生了武王伐纣,二者在时间上很难产生关联,牧野之战中的“川军”应该不是三星堆文明所派。
但如果这支川军与三星堆文明无关,那么《尚书·牧誓》中的“蜀国”又是什么身份?考古发现的一种商朝晚期青铜兵器——三角援戈,或许揭开了这一支神秘川军的身份。
三角援青铜戈(见上图),与中原青铜戈(见下图)大不相同,最早出土于安阳殷墟,迄今一共出土11件,其中等腰三角形青铜戈数量更为稀少。青铜戈是商朝军队制式装备,为何殷墟里仅有11件奇怪的三角援青铜戈?
考古专家发现,三角援青铜戈多分布于蜀地,在中原极为罕见。但除了四川之外,陕西汉中也存在大量三角援青铜戈。陕西汉中城固苏村商代遗址中,就发现了95件青铜戈,其中等腰三角形宽短援青铜戈达81件之多;汉中城洋地区发现111件青铜戈,其中三角形援青铜戈约占77%。
可见,三角援青铜戈的源头在于四川,因而又被称为“蜀戈”,是川军的主要作战兵器。通过蜀人这一独特兵器文化,学者判断早期蜀文化不仅存在于四川,还扩散到了陕西汉中。也就是说,可能一支“蜀人部落”扩张到了陕西汉中,或汉中当地部落被蜀人同化,于是商周将这一部落称为“蜀”,而殷墟中的“蜀戈”源于蜀人向商朝进贡。
汉中与关中,虽有秦岭阻隔,但终究距离很近,尚有道路相通,两地往来相对便利。商朝末年,周人征讨西方、西南狄夷,将汉中的一支川人部落纳入统治,并要求这批“陕籍川军”共同伐商,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历史学家董作宾与顾颉刚等都认为周文献中的“蜀”就位于陕南汉中一带。
四川盆地的川人,有没有可能参与武王伐纣呢?关于周武王是否征讨过四川,如今既无史料证据又无考古证实,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阻隔也让周武王难以征讨四川。事实上,后来直到公元前316年,秦国司马错才灭亡蜀国,接着灭亡巴国,将四川纳入统治,之所以这么晚才占领四川,与四川独特地形关系密切,因此武王伐纣中的“川军”不太可能来自四川盆地。
综上而论,早在三千年前,的确有一支生活在陕西汉中的“陕籍川军”参加了武王伐纣,但不能肯定的是,这支“陕籍川军”到底原本就是陕西人,还是从四川遗民而来。
在陕西宝鸡竹园国墓地,考古出土了诸多与蜀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器物,显示出这应该是一支蜀人发展出来的诸侯国。或许,陕西宝鸡的这一支蜀人,就是《尚书·牧誓》中记载的蜀人的一个分支。
褒姒,这位西周末年的传奇女子,以“不笑”之名载入史册,又因“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成为“红颜祸水”的象征。然而,史书对她的记载仅止于“不好笑”,却未明确解释其不笑的...
褒姒 2025-09-24 周公:西周王朝的奠基者与儒家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周公旦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思想贡献,成为西周王朝不可或缺的奠基者,更被后世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这位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
周公 姬昌 2025-09-23 相地而衰征与初税亩:春秋税制变革的双轨演进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井田制下的劳役地租体系逐渐瓦解。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则实施“初税亩”。这两项改革虽同为对传...
管仲 2025-09-22 太姒:周文王正妃,夏禹后裔的贤德之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太姒的名字或许不如一些帝王将相那般如雷贯耳,但她作为周文王姬昌的正妃、周武王姬发的生母,其贤淑端庄、仁爱明理的形象,却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
姬发 姬昌 2025-09-22 周公与召公:同根同源的辅政双子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周公与召公犹如双子星座般闪耀,他们不仅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政治家,更是共同奠定"成康之治"基业的辅政核心。...
周公 2025-09-18 窦融:东汉风云中的战略家与家族复兴者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是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重要军阀、名臣,位列“云台三十二将”之一。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
周公 2025-09-17 姬昌与姬匄:跨越六百年的周室血脉与历史分野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与东周敬王姬匄虽相隔六百余年,却因同属姬姓周王室而血脉相连。一位是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圣君,一位是见证春秋战国分野的末代天子,...
姬昌 2025-09-16 秦国36位国君:从附庸小邦到大一统帝国的崛起之路秦国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起,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灭亡,共历经36位国君、563年。这段历史见证了秦国从西北边陲的附庸小邦,逐步崛起为统一六...
秦襄公 2025-09-15 姬昌:以德立国的文明奠基者作为商周之际的转折性人物,姬昌(前1152—前1056年)以“周文王”的尊号被后世铭记。这位统治岐周五十年的诸侯,不仅以仁德政风重塑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更通过...
姬昌 2025-09-12 管子: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与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星空中,《管子》以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思想深度,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不可忽视的璀璨明珠。这部托名管仲的巨著,既非一人一时之作,亦非单一学派之言,而...
管仲 2025-09-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