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字文饶,小字台郎,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他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李商隐曾有言: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
这里所说的万古良相便是唐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也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是也。作为唐朝宰相李吉甫的儿子,这李德裕自然比别人具有着更加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而仕途之路也仿佛是他的必然选择,自小就被父亲灌输政治方面的理念,也使他拥有着一腔抱负。
长大之后的李德裕按照父亲所想进入朝堂之中为官,为避免父亲的缘故而遭到旁人的猜忌,他曾一度自请到地方为官,曾经担任过太原,浙西以及西川等地的地方官员。
李德裕对于地方的治理迫有经验,并且拥有着不俗的政绩,从而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朝堂中立足,得到百姓爱戴。

这李德裕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宰相李林甫。在这样的家族之中长大,既是幸运也是不幸,这仿佛规定了他往后必须要从事的方向。从小时候开始,李德裕便胸怀天下之志,苦心专研儒家书籍,尤其精通《汉书》等经典著作。但他却不愿与其他学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成年之后凭借着家族荫蔽进入朝堂为官。
李德裕也知道只依靠父亲的力量,并不能真正的在朝堂中挺起腰来,因此为避免嫌疑,主动到藩镇地区任职。在好友张弘靖出任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时,李德裕就被征召为掌书记,直到好友卸任回朝之后,李德裕才回到朝中任职。
等到唐穆宗继承皇位之后,唐穆宗就将其征召进翰林院为官,担任翰林学士一职。早在他为储君期间,就常常听说李吉甫的大名,因此对于他的儿子颇有好感,对李德裕很是看重,常常让其起草朝廷的诏书。
自己就是国家重臣,这李德裕对于国家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且常常不顾他人,哪怕得罪权贵也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就曾经针对外戚干政的现象向皇帝上奏,并提出约束他们的权利,并且得到了唐穆宗的认可,不久之后他就得到了升迁。奈何之后由于牛李党争导致李德裕被罢免官职,甚至被外放到浙西担任观察使。
前往浙西任职也是对李德裕的一次巨大挑战,因为当时的浙江地区正值叛贼兴兵作战之时,前任观察使虽然殚精竭虑的对当地进行治理,不断提供军需物资,这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士兵们骄横跋扈,而官府财政极为拮据。等到李德裕到任之后,他便从自身做起,倡导节俭持家,尽力减少官府开支,将节省下来的财务全部用来供给军队虽然补给仍旧不足,但却使将士们看到了他的态度,因而没有任何不满之心。
李德裕还对当地的一些陈规陋习进行摒弃,大力宣传儒家伦理文化,对那些不遵从传统的人则将以处理,在短短几年内就让江南地区的作风焕然一新。此外,李德裕还重新整理当地祠堂,对先辈贤人进行供奉,使当地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长庆四年,唐穆宗突然驾崩,他的儿子唐敬宗继承皇位。这唐敬宗可不像父亲那样一心致力国家,他本就年少又是初登皇位,对于一切都感到好奇,格外崇尚奢侈的生活。唐敬宗虽然下令各地不允许上供,但却派遣许多使者前往各地征收贡品。
不久之后就轮到了浙西地区,据统计,总共需要白银2万多两,黄金100多两,这个问题就落在了李德裕身上。李德裕考虑到当地的财政确实困难,若是向下面分摊,则会不断加重百姓的负担,或许会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因此果断向皇帝拒绝并陈述其中情况。

唐敬宗也不是不明事理,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等到下次又命其上奏之时,李德裕忍无可忍,便上奏劝说唐敬宗应该向唐太宗等人学习,崇尚汉文帝简朴的风尚,停止这样的行为。奈何当时是李逢吉当政,李德裕的建议始终得不到重视。
好在不久之后,唐文宗就继承了皇位,而这作为三朝元老的李德裕也得到了加封,被重新调回京城为官,担任兵部侍郎。本来他还可以有更高的位置,那就是宰相之职,但由于吏部尚书得到朝中宦官帮助,抢先一步拜相,他又担心李德裕威胁他的统治,就干脆将其外放到地方为官。
说来也是可笑,李德裕在外任关18年之久,一度远离朝堂,回到京城不到10天,又再次被排挤出京,真是无奈。好在唐文宗早已认识到李德裕所具备的才华,想要将其召回京城任职的念头从来没有停止。
奈何情况还在不断的恶化之后,凡是与李德裕关系友好的官员大多都被排挤出了京城,使得李德裕的势力再次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川地区恰好遇到南诏政权的入侵,当地社会秩序极为混乱,而前任节度使却因为生病难以对当地事务进行管理。

李德裕就干脆自请到当地任职,等他到任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整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熟悉当地的山川、道路、关口等,并绘制了一张与南诏以及吐蕃方面有关的军事地图。
在他与南诏沟通的过程中,他还一度挫败南诏威风,将南诏方面俘虏的汉人全部接回唐朝。之后李德裕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西川地区进行治理,在其治理期间,西川境内一片和平,百姓民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发展。
李湛曾这样评价他: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诸部,肃清全吴。化洽行春,风澄坐啸,眷言善政,想叹在怀。
本来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之中,这李德裕本应该是平步青云的,奈何由于与父亲的理念不一,父亲没有成为他的助力,反而还成为了他的阻碍,说来也是无奈。但不管怎样,在多次地方为官期间,他也算是积累了许多为官经验,为之后拜相奠定了基础。
晚唐诗人杜牧以“小李杜”之名与李商隐并称,其人生轨迹如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既有科场传奇的锋芒初露,也有扬州风月的恣意沉醉,更有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诗酒风流。这位出身...
杜牧 李商隐 2025-10-27 杜牧轶事与后世评说:诗酒风流中的家国情怀晚唐诗人杜牧以“小李杜”之名与李商隐并称,其人生轨迹交织着传奇轶事与家国忧思。从考场奇遇到情感纠葛,从仕途沉浮到诗书传世,这位出身世族的才子用一生书写了独特的文...
杜牧 李商隐 2025-10-11 诗赋双绝:杜牧在晚唐文坛的革新与突破作为晚唐最具争议性与创造力的文人,杜牧(803—852)以“小杜”之名与李商隐并称,其诗文成就不仅重塑了唐代文学的审美范式,更以独特的批判精神与艺术创新,成为连...
杜牧 李商隐 2025-10-11 李商隐:寒门孤子的诗性人生与时代困局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绝唱穿透千年时光,其人生轨迹却如《锦瑟》般朦胧曲折。这位出身寒微的才子,在党争倾轧中辗转漂泊,最终以45岁...
李商隐 2025-10-10 唐代三李:诗坛星辉的浪漫交响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被后世并称为“唐代三李”。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诗歌造诣的高度概括,更折射出唐代由盛...
李白 李商隐 2025-09-24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李商隐:壮志难酬下的托古讽今——以贾生为例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诗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这种情感也深刻地反映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李商隐 2024-11-30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借景抒情,情真意切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以其深情细腻的笔触和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和复杂情感。一、诗歌背景与基本解读《夜雨...
李商隐 2024-10-31 李贺:唐代诗坛的“诗鬼”与“三李”之一李贺,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诗歌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共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 李商隐 2024-08-16 温庭筠:唐代音律诗的杰出代表在唐代这个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世人传颂。其中,温庭筠以其精湛的音律诗技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
温庭筠 李商隐 2024-05-0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