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啥能名垂青史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大智若愚朱高炽,心怀天下太子爷
众所周知,朱高炽贵为皇帝朱棣的嫡长子,然而他却不曾继承朱棣身上的骁勇善战,在外形上朱高炽显得有些笨重,气虚体胖,个子不高,长相平凡,还由于“腿脚不便”的原因,一次战场也没上过。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除了朱高炽以外,朱棣还有一个儿子,他便是朱高煦。
儿时的朱高煦因为调皮犯了错误,被母亲惩罚,哥哥朱高炽见状立刻为弟弟求情,可顽皮的朱高煦面对母亲的鞭打非但没有丝毫悔过,更是向为自己“说情”的哥哥恶语相向,他认为朱高炽只是在长辈面前惺惺作态,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自己;不仅如此朱高煦还十分的好斗,一次在与朱高炽比武时,朱高煦不顾哥哥身体状况狠狠的将其踹倒,十分不留兄弟情面。
由此不难看出相比于哥哥朱高炽的仁义当先,忠厚老实,朱高煦的好斗与善权似乎更符合当太子的这一标准,因此起初的朱棣更倾向于朱高煦。
然而朱高炽忠厚仁义,心怀天下的性格博得了眼光更加独到的朱元璋的青睐。据史书中的记载,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孙朱高炽十分器重,甚至和朱标夸赞朱高炽博览群书有君子气度,并且天性忠厚善良为人方正,善于守承诺,治理百姓。并希望朱标一定要器重朱高炽,他认为有朱高炽在大明江山必会稳守,而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也验证了朱元璋对朱高炽的正确预判。
尽管有着朱元璋这样强硬的“后台”,并且居于储位多年,执政经验丰富,深得大臣以及百姓之心,朱高炽却依然不受父亲朱棣的宠爱,特别是在即位一事上,朱棣似乎犹犹豫豫希望有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个时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成功助其一臂之力。
尽管对儿子有看法,但朱棣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却是十分喜爱,朱瞻基有勇有谋,因为朱瞻基的原因,朱棣最终将权力交付于朱高炽之手,自此朱高炽一心为民,开启了自己名垂青史的“皇位”之路。
02朱高炽--承上启下,无人可比的功劳
“为帝十月,监国二十余载”。世人只知道朱高炽从朱棣手中接过重任后,在皇位仅仅十个月,然而却漏掉了很重要的一点,朱高炽早已监国二十余年之久,朱棣在位时对于国事向来是亲历亲为,曾多次御驾亲征,在朱棣不在都城的时日里,朱高炽自然要担当起“一国之君”的职责。
在朱棣御驾亲征期间,朱高炽深知守好北平的重要性,当时北平地区的兵力将老弱妇孺全部加齐也不过万人,朱高炽仍然可以稳定北平内民心,众人积极守城池,在作战上,光靠“仁义”是远远不够的,朱高炽有自己的大智慧,眼看着“军事高手”李景隆带军攻打北平,人手不够的朱高炽选择向城墙泼水,这样的操作加上寒冷的天气,使城墙迅速结冰,这一招成功的拖住了敌军前进的步伐......
朱高炽不仅监国有方,并成功为大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贤才志士,朱高炽向来广纳谏言,都说朝中人员需要八面玲珑,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亦是需要处理好与“掌权者”的关系。
当时很多朝中的大臣,即便是有了与皇上不同的看法,或者是意识到了皇上的错误,也向来是敢怒不敢言,朱高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立刻做出了改正的办法,他专门为大臣颁发银令为的是,朝中的大臣有谏言的胆识,树立朝中清风。
另外他十分看重为官者自身的能力,对于有才能,受百姓爱戴的官员,朱高炽向来会给予其更高的职位,同时朱高炽还有着十分开阔的眼界,在自己正式即位后,朱高炽开始为官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他宣布了年事过高的大臣需“退隐”,为更多年轻且有抱负的有志之士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当然从朝中“隐退”后的大臣,也受到了朱高炽的优待,这样为民为臣的君主,可以说是千古无二。
不仅如此朱高炽在监国期间还能够为前方作战的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补给,朱棣能够放心的在漠北征战也是因为有朱高炽坐镇后方的功劳。
03朱高炽:一心为众,“仁”爱当先
如果说官场在朱高炽的治理下,愈发的成为国家强有力的后盾;那么在民众身上,朱高炽依旧赢得民心,底层的百姓想要有所作为向来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朱高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平民百姓也能施展自己的拳脚,朱高炽制定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中,南方的学子由于各种因素,常常能够大放异彩,为了公平起见,朱高炽重新规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划分法则,让更多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考生都能大放异彩。
面对凤阳的水灾,朱高炽选择免除赋税,大开粮仓赈灾,垦荒效果不佳时他会亲自亲历亲为安置2000多名百姓迁徙别地,在朱高炽正式即位后,为了确保税收的合理性,朱高炽更是常年派人考察百姓的生计,以此来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靖难守北平,永乐盛世有他一半功劳, 洪熙休养生息 ,宣德子承父志才有了仁宣之治 一人影响三个朝代,后世冠以“仁”为庙号,自然不足为奇!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恩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君臣冲突之一。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巩固政权,而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覆灭,则成为其打击豪强、重塑社会秩序...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08-05 徐达正史死因考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的群体画像中,徐达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位出身淮西的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却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突然离世,享年五十...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7-30 达兰皇后:从陈友谅宠妃到朱元璋宫廷的悲剧终结者达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女子,其人生轨迹与陈友谅、朱元璋两位乱世枭雄紧密交织。她曾是陈友谅的宠妃,后成为朱元璋的达定妃,最终却因复仇执念与宫廷阴谋走...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7-29 傅友德后代子孙的流散与传承:乱世中的家族史诗明初名将傅友德以“七战七捷”的军事传奇闻名史册,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因“谋反”罪名被朱元璋赐死,家族遭灭顶之灾。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并未绝后,其子孙在历史洪流中...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7-29 朱元璋:历史天平上的功过双面镜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他以赤贫之身推翻元朝统治,开创大明王朝,却在治国过程中展现出铁腕手段与严酷统治。这位“草根皇...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25 方国珍兵力考:元末割据势力的军事力量解析元末乱世,群雄并起,方国珍作为最早举旗反元的势力之一,凭借浙东三郡(庆元、台州、温州)的地理优势与强大的水军力量,在元廷与朱元璋之间周旋近二十年。然而,关于其兵...
朱元璋多少岁 方国珍 2025-07-23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刘伯温的最后一个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智慧回响1375年寒冬,浙江青田的刘府内,病榻上的刘伯温将长子刘琏唤至身前。这位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谋臣,在弥留之际留下四句谶语:"蓝玉骄纵,必遭灭族...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5-07-10 明朝都察院:皇权下的监察利剑与制度困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长河中,明朝都察院以其严密的体系、广泛的职权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专制时代监察体系的巅峰之作。作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09 朱元璋文字狱: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狱犹如一道道阴霾,笼罩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成为专制统治者钳制思想、维护权威的残酷工具。朱元璋,这位从草根崛起的大明开国皇帝,其...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