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隆基和李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父亲李隆基还活着、太子李亨就自行称帝,为啥却没人说他谋朝篡位?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说谋朝篡位就严重了,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讲,李亨这是“及时止损”。

李氏皇室内部的“非正常”权力更迭一直是比较常见的,“意外”事件犹如家常便饭。
李世民的儿子重演了争储风波,李承乾、李泰被废,存在感最低的李治躺赢;
李治与武则天所生的四个儿子中,首任太子李弘莫名其妙猝死,继任的李贤被母亲武则天废黜、逼迫自杀,李显当了几个月皇帝后被母亲赶下台,李旦沦为母亲的傀儡、成了其称帝的垫脚石;
武则天晚年,通过神龙政变、李显第二次当上皇帝,不过却被自己的老婆、女儿毒死;
随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拥戴父亲李旦第二次为帝;
但在接下来,太平公主与侄子——正牌太子李隆基争权,后者再次发动政变,一鼓作气直接提前转正、当上皇帝;
而在李隆基后期(开元25年),他曾一日杀三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一股脑地废庶人、其后遇害。下一年,忠王李亨被立为太子,但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不断遭到李林甫、杨国忠的攻击,一度形势危急......

由上可见,从立国直到安史之乱爆发这130多年里,唐代的皇位更迭、储君之位几乎没有正常过。
从感情、亲情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显得薄情寡义;但如果站在政权、百姓的立场,这却是“更好”的权力争夺方式。
在以往,封建王朝内部的权利斗争,经常会演变成大规模兵祸,比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它们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是西晋统治阶级的内斗,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大统一王朝,还开启了一个持续近300年的超级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唐代初期其实也差点坠入这一局面。面对诸子政权,唐高祖李渊一度想让俩儿子一东一西(李建成在长安、李世民洛阳);假如成为现实,唐代必定会面临分裂、内斗,刚刚安定下来的人民将会再次陷入战火。
从这个角度而言,看似无情的唐代宫廷斗争,实际上却不是什么坏事:把血腥搏杀局限在统治阶层内部,李氏自己人斗完后,王朝该干啥干啥,老百姓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姓李的谁当皇帝,跟绝大多数人有啥关系?小老百姓,别替帝王操心。
巧的是,在安史之乱前的唐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政变多少与封建帝国的强弱,两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
这么一梳理咱们就会发现:李亨在父亲李隆基还活着时就称帝,其实没啥稀奇。
更何况,从客观上而言,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极为“伟光正”的。

第一,李隆基已经失去了军心、民心。
安史之乱是李隆基本人养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携手多任贤相共同创造了开元盛世后,由于在位过久,李隆基的倦怠情绪、享乐思想双双攀升。为了省心省事、集中于享乐,他重用恩荫体系出身的李林甫(无条件听话)、打压张九龄等科举渠道的官员(这些人更关心政权整体利益),导致政务逐渐败坏;
此外,随着府兵制的崩坏,为了应对扩张的需求,唐代的十大节度使系统逐渐稳固,这种重外轻内的架构,造成了节度使权势尾大不掉的局面。
更致命的是,为了制衡内外利益群体,李隆基采取李林甫的建议,大规模扶植、重用藩将为节度使,一手养成了安禄山这一军事怪物。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多年中,李隆基不断收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警告——安禄山会造反;
发出这一警报的高级官员,文有宰相张九龄,武有曾身兼四大节度使的王忠嗣,但他们不仅未被重视,还先后被排挤出权力中枢;
至于其他举报安禄山的中下级官员、百姓,经常被李隆基扭送到安禄山处,任其发落。
而在李林甫死后,不学无术的杨国忠接替了对应的角色。这位仁兄跟安禄山关系本就不怎么地,为了扳倒、搞臭对方,他不惜故意刺激其谋反。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叛军势如破竹、直逼潼关。而在这种节骨眼上,李隆基却因身边人的谗言,先临阵诛杀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后逼迫哥舒翰出兵,直接导致了关中失守。
随后李隆基丢下长安,带着一众亲信(尤其是杨国忠)、后宫逃亡蜀地的途中,爆发了著名的马嵬驿兵变。与其说士兵们对付的是杨家,不如说他们不爽的是李隆基。
可以说,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将自己的威信、信用挥霍一空。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君主。

第二,唐代若想扭转危机,需要一个敢作敢当的新皇帝。
李隆基逃出长安、奔赴蜀地,主要有俩考虑:亲信杨国忠出自蜀地,且兼任剑南节度使;蜀道难,历来是偏安一隅、阻隔中原战火的好去处。
但一旦做出这种选择,也就意味着李隆基已经对外公然宣布——自己对平叛没兴趣、只想苟且。这等同于把辽阔的江山、百姓拱手丢给了叛军。
因此,马嵬驿兵变后,西逃队伍出现了分裂。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蜀地,他们更主张前去陇西、太原,甚至有人主张返回长安与叛军对抗。
而早已失去了血性的李隆基却是“意在入蜀”,但刚刚发生的血腥事件让他不敢违背众人意愿。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李隆基的心思。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随后众多军民干脆直接拦住他建议:既然你不愿意留,那我们愿意跟着太子对抗叛军。
“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这句话等同于明明白白地告诉李隆基:既然你抛弃百姓,那么百姓也只好舍弃你了。
随后,在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都是李亨的儿子)等人的劝说下,加上一些军民“强行挽留”,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前往朔方。
得知这一情况的李隆基,曾作势要宣布传帝位给太子。
到了这一步,李亨称帝几乎已成定局。随后在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后,他就正式登基。
综上,虽然在父亲李隆基还是正派皇帝的情况下就自行称帝,李亨的行为实在称不上是“谋朝篡位”,他的这一举动对大唐是有利的,是适合军心民心的。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画卷中,梅妃江采萍以才情与气节独树一帜。她既是封建帝王后妃中罕见的才女,也是安史之乱中宁死不屈的烈女。这位出身福建莆田的奇女子,用一生诠释了...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31 权谋与宿命:李隆基为何决意除掉上官婉儿?公元710年,唐隆政变的刀光剑影中,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倒在了李隆基的剑下。这位曾侍奉武则天、中宗李显,又与太平公主结盟的宫廷“不倒翁”,最终未能逃过新帝的清算。李...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27 梨园天音: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痴狂与盛世绝响在中国音乐史上,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始终与“音乐皇帝”的传奇紧密相连。他不仅以开元盛世缔造者的身份载入史册,更因对音乐的极致热爱与卓越贡献,成为古代帝王中罕见的“...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22 明君之刃: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背后的权力困局与人性裂变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缔造“开元盛世”的明君,却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亲手导演了一场人间惨剧——以“谋反”罪名一日之内连杀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子。这场...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武则天侄孙女的悲剧:武惠妃为何从宠妃沦为政治牺牲品?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结局却充满悲剧色彩——她因构陷太子李瑛等三王被历史贴上“毒妇”标签,最终在惊惧中病逝,死后追封的皇后谥号也被后代...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11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的晚年:从权力巅峰到孤独囚徒的陨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烽火彻底撕裂了盛唐的繁荣。当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时,72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往蜀地。这场叛乱不仅终结了“开元盛世”...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10 安史之乱风云:盛世崩塌与唐玄宗的皇权抉择公元755年寒冬,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不仅摧毁了盛唐的辉煌,更将唐玄宗李隆基从权力巅...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10-10 君王情迷儿媳:解码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致命吸引当61岁的李隆基在华清宫凝视18岁的杨玉环时,这场跨越伦理的痴恋不仅颠覆了皇家秩序,更在千年历史中投射出关于权力、美貌与人性的永恒命题。作为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明...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杨玉环 2025-09-26 红颜非祸水:安史之乱中杨贵妃的悲剧命运解析公元756年盛夏,逃亡蜀地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马嵬驿面临终极抉择:六军将士以"祸国红颜"之名逼杀杨贵妃。这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9-26 天宝无嗣之谜:李隆基与杨玉环十一年无子的历史真相公元745年,60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将26岁的杨玉环正式册封为贵妃,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专宠时代。这段被白居易誉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传奇爱情,却始...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白居易 2025-09-2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