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本名叫苏轼,而他的别名有很多,例如苏文忠、苏玉局等,其实还有很多人把苏轼称为“坡仙”,这个“坡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和苏东坡与道教之间的联系有关。苏东坡62岁时,被流放至海南儋州,再次回到朝廷后,他被任命为成都玉局观提举,而苏轼和玉局观正好有着不解之缘,此地传说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讲经的地方。下面就来跟大家讲讲这“坡仙”背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用道教观点看,万物演变皆有定数。苏东坡与道教之间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情缘,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总是与道教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眼中,成都玉局观正是儿子苏轼、苏辙兄弟生命的起点。
苏洵十九岁时,娶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为妻,婚后一直没有男孩。天圣庚午(1030),二十二岁的苏洵到成都玉局观参观游玩。苏洵在道士无碍子占卜算卦的摊位上,看见了一张美男子画像,笔法清奇。无碍子对他说:“这是张仙,祈福生子,有求必应。”于是苏洵就用自己随身佩戴的玉环,换得了张仙画像。苏洵回家后,每天礼拜张仙画像,后来竟然接连喜得麟儿。(苏洵《题张仙画像碑》)。苏洵把苏轼、苏辙兄弟的诞生归功于成都玉局观,归功于张仙,而且还写文章推广自己的经验,要求子孙敬事张仙。
《眉山县志》注解说:“张仙,指唐眉山人张远霄,曾师事陆修静,后居邛崃崇真观,观中有石刻像,相传有求嗣者,祷之则应,此为苏洵在庆历八年(1048)所写。”。原来,这张仙是唐代眉山人张远霄,传说他得道成仙后,常以弹弓逐打凶神“天狗”,为人们消灾避邪,保佑世人生儿育女。
张远霄是唐代眉山人,他对自己的家乡倒是特别照顾,一下子就给眉山苏家护送了苏轼、苏辙这两位“文曲星”下凡。古人迷信情有可原,就连苏洵这样的知识分子对此都是深信不疑,心存敬畏、感激,就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了。
中国道教发源于巴蜀地区,正是在这片温暖湿润的土地上,道教找到了最适合生长发展的土壤。北宋时期的眉山乃至四川地区,道教气氛非常浓厚,道教观宇更是遍布城乡。这些道观除了是人们祭拜神灵、寄托精神的场所,还兼具救济、教化的功能。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天庆观即是苏东坡的小学校,学生上百人,颇具规模。苏辙也在《龙川略志》中说:“予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想不到,两个大文豪兄弟的启蒙老师竟然是一位道士。
张易简,名不见经传。苏东坡《题李伯祥诗》记叙:“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好为诗,诗格亦不甚高,往往有奇语。伯祥与易简往来,尝叹曰:‘此郎君贵人也。’不知其何以知之?”。儿时的苏东坡对这位矮个子道士李伯祥印象深刻。李伯祥一见到小孩儿苏东坡就说他是“贵人”,真可谓眼光独到。
苏东坡的确是张易简的“贵人”,没有苏东坡,谁知张易简是何许人也?张易简对苏东坡要求严格,精心培育,而且颇为欣赏苏东坡的聪明伶俐。苏东坡对老师也是念念不忘,到老了,就在谪居海南岛时,苏东坡还梦见自己回到天庆观,听张老师讲解道教经典《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苏轼《众妙堂记》)。
庆历三年(1043),朝廷开始“庆历新政”改革,苏东坡被父母送入天庆观读书。少年苏东坡渴求知识,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天,张易简的朋友从京城带来了诗人石介写的《庆历盛德诗》,苏东坡从旁窃视,好奇地询问先生,诗中所写的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张易简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啥用?”苏东坡回答:“如果他们是天上的神仙我就不敢知道,既然他们是人,知道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苏东坡的回答让张易简刮目相看,他给苏东坡详细讲解《盛德诗》,称赞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四人是人中豪杰,鼓励苏东坡以他们为榜样,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苏东坡当时虽然不完全懂得先生讲的道理,但他的心目中却从此立下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张易简的正确引导,才成就了苏东坡以后的伟大功业。
在遭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元丰三年(1080),贬官黄州的苏东坡醉心佛道,寻求精神寄托,以逃避新党对他的监视、迫害。他潜心修道,对道家丹道修炼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元丰六年(1083)五月,苏东坡在黄州临皋亭的南畔筑屋三间,名之曰“南堂”,并作有《南堂》组诗纪念。诗中云:“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窃未华。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苏东坡时年四十六岁,说自己“暮年”实指其心灰意冷的处境。他正处于耳聪目明、满头青丝、精力旺盛的时候,却不得不躲进幽室,潜心修道,靠提炼丹砂来打发虚度大好时光。由此,苏东坡开启炉灶,迷恋丹道修炼,一发而不可收拾。
苏东坡闭关修炼,期间作《阳丹诀》、《阴丹诀》,具体介绍了两种炼丹术。文中记叙了他利用人体尿液、乳汁进行炼丹的方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也不知东坡是如何得来这样离奇怪异的养生秘术?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多位道士前往拜访,更有人直接给他馈赠丹药。丹砂又称“朱砂”,是一种棕红色,色彩鲜艳的矿石。丹砂是道家炼丹的重要材料之一,道家用丹砂配合其他药物,以炉火炼制成丹,然后服用,据说久服可以令人身轻气爽,长生不老。秦汉时期,道家就开始炼制丹药。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服食丹药成为风尚,历代此风长盛不衰,绵延不绝。
丹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毒性,但由于长生不老的巨大诱惑,即使服食丹药中毒身亡也被视为修成正果。铤而走险的人前赴后继,趋之若鹜。明清时期,甚至还有几位帝王,因服用所谓“仙丹”导致中毒,一命呜呼。
出于养生和道家修炼的需求,苏东坡开始大胆尝试炼制、服食丹药,到了晚年,竞至痴迷。绍圣元年(1094)六月,五十八岁的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广东惠州),惠州所在的罗浮山正是苏东坡崇拜的炼丹家葛洪炼丹修行的地方。当年葛洪南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挽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葛洪居罗浮山多年,优游闲养,著书立说。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发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丹道养生宣言。
相传,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在罗浮山葛洪炼丹灶附近搭建了一间“东坡山房”,并曾在这里清修炼丹。苏东坡追随葛洪,就连做梦都还在与葛洪谈论炼丹之事。然而炼丹并非易事,苏东坡苦心经营,孜孜以求,却总未能炼制出满意的“仙丹”。他虽撰写了《阳丹诀》、《阴丹诀》、《龙虎铅汞说》等炼丹方术文章,但毕竟停留于理论层面。
炼丹未成,苏东坡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不能摆脱尘世纷扰,意志不坚定。苏东坡心中着急,无奈之下求助于“得道”的朋友。在《与刘宜翁书》中,苏东坡请求刘宜翁传授道术秘方,并希望他慷慨惠赠炼制成的外丹。信中苏东坡对刘宜翁执师生之礼,言辞恳切,甚至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看到那恃才傲物的苏东坡,为了道术丹药竟作如此低三下四之态,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啊!
仔细想来,与其说晚年苏东坡痴迷丹道,毋宁说这是他对现实的逃避,是他对道家思想的认同,也是他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抗争。
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28日,苏轼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苏轼在临死前说:“我生不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惊动)。”。问其后世,不答,湛然而逝。(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据《庄子·大宗师》记载: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两相对照,苏东坡临死前的遗言、情景和道家经典《庄子》中“真人”子来病死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苏轼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常州人“相哭于市”,人们纷纷涌向孙氏馆与东坡最后一别,悼念这位旷世奇才。
修道成仙是苏东坡晚年一心向往的梦想。苏东坡因为担任过翰林学士,故自称“玉堂仙”;谪居海南岛时亦自称“铁冠道人”。苏东坡因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又被后人尊称为“苏玉局”、“玉局老”、“玉局翁”。苏东坡作为文湖州画派的主将之一,其绘画技法也被人称为“玉局法”。
成佛成仙当然只是幻想,而苏东坡生前却多次被传说升天,成了神仙。《东坡志林·东坡升仙》记载:苏东坡贬居黄州时,同年好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去世,时人盛传苏东坡和他一起升天,象唐代诗人李贺一样给玉皇大帝写文章去了。连神宗皇帝都信以为真,为之惋惜、唏嘘不已。后来,苏东坡贬往海南,京城又盛传他得道后,乘一叶小舟入海不还,家里只留下一件平时爱穿的道服。
苏东坡还好好地活着,就已经被人尊称为“坡仙”,就像“诗仙”李白生前被人称为“谪仙人”一样。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这点看,两位可以说都是出自道家的大文豪。
可惜,苏东坡生前饱受命运捉弄折磨,死后也得不到安宁。宋徽宗上台后,任用梁师成、蔡京等奸臣,严厉打击元佑党人。苏东坡因此名誉扫地,他的文章字画悉遭禁毁,其后代境况十分凄惨。宋徽宗沉迷道教,北宋末年道风盛行,达到了极致。道教已然成为国教。正是利用宋徽宗对道教的迷信,一位道士巧妙地帮助了苏东坡。
据南宋张端义《贵耳集》记载:一天,宋徽宗在宝箓宫设道场祈福。某道士伏地长拜,给上天呈表,口中念念有词,很久才起身。宋徽宗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久?道士回答说因为在天上遇见了故人。宋徽宗就问:那神仙是谁?道士答曰:“即本朝苏轼也!”宋徽宗大惊。朝廷当然要继续打击元佑党人,但又岂能因此去得罪神仙苏轼?据说从此以后,苏东坡的名誉逐渐恢复,他的后人待遇也得以改善。
相信苏东坡是“文曲星”下凡的皇帝还不止宋徽宗一人,后世多位皇帝都是苏东坡的崇拜爱慕者。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就曾亲自追寻、踏访苏东坡的遗踪,还特地在常州题匾“玉局风流”。江山胜迹,因为千古风流人物而添姿添彩。于是,被传说塑造为“坡仙”的苏东坡就更加令人尊敬怀念了。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