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唐朝 >  程咬金在武则天即位后是如何活下来的?

程咬金在武则天即位后是如何活下来的?

时间:2025-11-07 15:27:31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时期的政治斗争堪称残酷。她为巩固权力,对朝中反对势力展开大规模清洗,许多开国功臣与权臣均未能幸免。然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程咬金却在这场腥风血雨中独善其身,最终得以善终。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时间线错位:程咬金早于武则天离世

程咬金(589年—665年)的寿命与武则天(624年—705年)的统治存在根本性时间差。程咬金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时已年满66岁,此后虽仍挂帅西征,但因贻误战机、杀降取财等过失被罢官。至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以77岁高龄病逝于家中,而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则是在25年后的天授元年(690年)。这一客观事实表明,武则天对程咬金的“不杀”实为时间上的不可能——当她掌握生杀大权时,程咬金已离世多年。

政治行为:远离权力核心的生存智慧

程咬金在武则天掌权前的政治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定位。作为三朝元老,他虽位列凌烟阁,但晚年已逐渐淡出中枢决策层。其职务多集中于军事领域,从未涉足尚书、中书、门下等核心权力机构。例如,在“废王立武”事件中,程咬金未像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重臣般激烈反对,而是选择沉默观望。这种“不结党、不争权”的态度,使其在武则天眼中成为无足轻重的边缘人物。

程咬金的军事生涯也为其政治生存提供了缓冲。显庆二年(657年),他因西征失利被罢官后,主动请求致仕归乡,彻底退出权力斗争漩涡。这种“急流勇退”的决策,既避免了与武则天集团的直接冲突,也符合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武则天的政治策略:对非威胁者的怀柔

武则天的统治手段虽以铁腕著称,但其政治策略具有高度灵活性。对于威胁皇权的功臣(如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她采取零容忍的清除政策;而对于无直接威胁的老臣,则倾向于怀柔笼络。程咬金作为开国元勋,在民间与军中享有极高威望,若贸然对其下手,可能引发舆论反弹与军心动摇。武则天深谙“杀一儆百”与“恩威并施”的平衡之道,对程咬金这类象征性人物选择保留,既彰显了政治宽容,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阻力。

此外,程咬金的身份标签也为其提供了保护。他出身瓦岗军,与关陇集团无渊源,在“废王立武”事件中未站队反对武则天,这种“非敌非友”的中立立场,使其成为武则天巩固权力时可接受的“安全存在”。

个人性格:大智若愚的保身之道

程咬金的性格特质在其生存策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史载其“性谦退,不矜己功”,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使其在复杂政局中得以全身而退。例如,他晚年虽位高权重,却严格约束家人不与朝臣往来,甚至因惧内而婉拒李世民赏赐的美女,这些轶事虽带传奇色彩,却折射出其“避锋芒、守本分”的处世原则。

更值得关注的是,程咬金对政治风向的敏锐洞察。在李治病重、武则天逐步掌权的时期,他主动辞去所有实职,以“乞骸骨”的方式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种“不恋栈、不越位”的决策,使其在武则天清洗异己时,已不再构成任何威胁。

历史启示:权力场中的生存哲学

程咬金的案例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在绝对权力面前,个体的生存不仅取决于权力者的意志,更取决于自身对局势的判断与应对。程咬金通过主动边缘化、保持中立立场、展现无害性,成功在武则天的权力清洗中幸存。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既是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教训的深刻领悟,也是对“功成不必在我”政治境界的实践诠释。

程咬金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命运的传奇,更是一面映照权力本质的镜子。它提醒后人:在权力更迭的洪流中,真正的生存之道,往往不在于争一时之长短,而在于识时务之俊杰。

人物: 武则天 分享 上一篇: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篇: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未能阻拦李世民弑兄戮弟?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