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陵墓中只有尸体没有头吗?当初挖掘工作为什么会停止?很多人都不了解雍正尸首,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皇帝,这除了他自带热点外,也得力于《雍正王朝》《甄嬛传》等“清宫戏”热播。
代雍正十三年,也是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在圆明园。关于雍正之死,史料记载比较简单。前几天雍正还照常办公,10月7日却突然病倒,晚上召集重臣交代完后事,10月8日就咽气了。
皇宫档案没有写明雍正的死因,所以人们对他的猝死有很多猜测,这也成了清宫之谜,至今未解。
一种说法是“过劳死”。雍正在古代皇帝中是最为勤政的“劳模”,他一生批阅的奏折有数万之多。雍正十年,他挑选了自己批阅的奏章七千多件,汇编成360卷的巨著,直到乾隆三年才刊行完毕。
雍正白天接见朝臣,亲政议政,晚上批阅奏章,常常“至二鼓、三鼓”。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使雍正的身体每况愈下。雍正七年到九年,他的身体一直欠安,御医劝他不要过度操劳,但他并没听从。最后终因体力透支、积劳成疾而引发心脑疾病暴毙。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朝鲜史料《承政院日记》,里面记载“雍正晚年贪图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久矣”。长期贪恋女色,乃至乱服春药,是雍正暴毙的主因。
在史学界影响比较大,可信度比较高的说法是雍正“服丹药中毒之说”。
雍正即信佛又崇道,他对炼丹之类事情颇感兴趣,认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从档案记载来看,雍正皇帝不仅自己长期服用,还劝过某些大臣也服食丹药,并把丹药当作礼物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臣子,可见他在服丹求不老上执迷不悟。
这些丹药中铅、汞、朱砂等矿石的含量很高,热性很大,这些有毒成分长期在体内积累,最后导致雍正暴亡。有记载说他死时“七孔流血”,这正是丹药严重中毒的表现。雍正也成为中国帝王中追求长生不老而死于丹药中毒的最后一位皇帝。
民间流传较广的是“吕四娘刺杀雍正”。此说故事性强,富于传奇性,因此在民间最为流行。
传说吕四娘是清朝大儒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孙女的。吕留良因文字狱受曾静反清一案牵连,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大逆"罪名,惨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吕家被满门抄斩,而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得以幸免。吕四娘立志复仇,后拜江南大侠甘飞池为师,以选妃之名混进皇宫,借侍寝机会将雍正斩首。
后来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以此为蓝本,讲述一个个大同小异的传奇故事。问题在于,在清朝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此事,民国期间编纂的《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稗官野史才开始出现此说,由此看来,这纯属不稽之谈。
其实当时雍正并没有对吕家赶尽杀绝。吕留良和长子吕葆中案发时都已身亡,后被戮尸枭示,次子吕毅中斩立决,孙子辈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当时到黑龙江为奴的吕家后人有六十多人,办理此事的是以缉捕盗贼见长的浙江总督李卫,他绝不会让主犯的子孙逃脱。
即便吕四娘能够逃脱,大清选取秀女时要求身家清白、血统纯正的旗人官员子女才有资格,她又如何能够混进宫里呢?
再是清朝后妃侍寝制度很严格,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那吕四娘又怎能把剑带在身上呢?
雍正死后,葬在清西陵中的泰陵,这是他为自己选取的风水宝地。
本来按照礼制,雍正应葬在清东陵先父康熙和先祖顺治的陵墓附近,但他却对祖上选的昌瑞山这“万年吉兆”之地不满意,在数百里远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另辟兆域,建造自己的陵墓,这就是泰陵。
泰陵建造在清东陵数百里之外,隐隐有“第一陵”之意,同时也给后世子孙出了难题:到底谁应该葬在东陵,谁又应该葬在西陵?
乾隆皇帝解决了这一难题,提出了“昭穆而建”的办法。
《辞源》记载:“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 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东陵为昭,西陵为穆。但后世的皇帝并没有全部遵循乾隆的祖训,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都在西陵,而道光的陵墓本应建在东陵。
1980年,清西陵管理处和河北考古队等单位在精心准备下,开启了雍正地宫的挖掘工作。一时间各种传言也流传于坊间,一则便是考古队发现雍正棺材里只有尸身没有头颅,替代的是一个金头。
这则传言完全是谣言,考古队并没有开启雍正地宫,更不会有人进入地宫,所以也不会有人看到雍正的死后真容。这则谣言只不过是附会民间“吕四娘刺杀雍正”的传说罢了。
当时人们在泰陵琉璃照壁上发现了个盗洞,以为雍正地宫已被盗墓贼破坏,这才开始的挖掘工作。没想到顺着盗洞往下挖掘了两米,竟发现泰陵地宫上厚厚的夯土层并没有被人破坏过的痕迹,这表明雍正地宫并没被盗。
中国考古界的泰斗、一代宗师夏鼐老先生闻讯后,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停止挖掘的建议。国家文物局采纳了夏老的建议,叫停了雍正地宫的挖掘工作。
夏鼐和国家文物局之所以叫停雍正地宫的挖掘工作,是前面有挖掘“明定陵”的惨痛教训。
明定陵是明万历帝的陵墓,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主导下开始挖掘,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挖掘,考古队才打开了地宫的入口。当时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的文物,由于技术的落后,出土的丝织品迅速风化。当时夏鼐任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是明定陵挖掘工作的亲历者,看到如此景象,不由得老泪纵横。
痛定思痛,他和郑振铎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此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
在中国武侠文化的长河中,方世玉与五枚师太的恩怨情仇始终是民间热议的焦点。这位铜筋铁骨的少年英杰,为何会命丧于一位年逾花甲的女尼之手?这场看似突兀的死亡背后,实则...
方世玉 2025-09-15 大小和卓:叛乱烽烟中的末路悲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阿富汗巴达克山境内的柴扎卜山谷,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草草掩埋于土墙之下。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这对曾煽动南疆十万部众叛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大和卓 2025-09-15 尼堪外兰之女与李如柏的复杂纠葛:历史与戏剧的交织在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中,尼堪外兰、李如柏与努尔哈赤三方的恩怨纠葛,不仅深刻影响了辽东的政治格局,更衍生出一段充满争议的情感传奇——尼堪外兰的女儿是否曾成为李如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尼堪外兰 2025-09-15 阮元:一代文宗,三朝阁老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仪征人,是清朝中期一位集官员、学者、教育家于一身的杰...
阮元 2025-09-15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1644年,中国历史因吴三桂的决策发生根本性转折。这位手握山海关重兵的明朝将领,在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多尔衮的夹击下,最终选择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这一决策并非...
多尔衮怎么死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9-15 傅善祥最终下场:历史迷雾中的多重镜像1856年9月2日深夜,天京东王府内火光冲天,北王韦昌辉的刀斧手在血泊中翻找着东王杨秀清的首级。这位曾以“天父下凡”掌控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领袖,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杨秀清 傅善祥 2025-09-12 岳钟琪为何不反清:家族、现实与政治的交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裔,本应是反清复明的天然旗帜,却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甚至在面对策反时主动告密,最终在乾隆朝仍获重用。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岳飞 2025-09-12 明末熊廷弼:军事天才与政治悲剧的双重镜像在明末风雨飘摇的辽东战场上,熊廷弼以“铁血书生”的姿态横空出世,用三年时间重建辽东防线,令皇太极感叹“熊经略在,安敢南顾”。然而,这位被后世称为“唯一能扼杀后金...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2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疆域整合与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大小和卓兄弟的败亡,一场持续三年的叛乱在葱岭以东的南疆大地落下帷幕。这场由白山派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不仅考验着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小和卓 2025-09-12 乾隆帝皇位传承:十五子永琰的继位之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