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靖难之役的事情,很多人想这个朱允炆输得那么惨,难道是因为这个朱棣太厉害了吗?还是说他们之间的实力有差距呢?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这个靖难之役实力对比,还有这个靖难之役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
靖难之役朱棣最开始只有800人,而朱允炆这边有100万人,但是还是就这样败了。
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朱棣被封燕王。除了他之外,还有三个皇子被封了藩王。可是在这四个藩王中,朱棣的军事力量却是最强的,这是因为他的封地是在北平。当时的北平,可不是什么安生的地方,由于和蒙古交界,所以经常发生战乱。凭借着这个原因,朱棣有了很多招兵买马的机会,这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因为朱棣常年驻守在北平,北平的军队更加愿意听朱棣的话,在这一点上中央的管理力度显然不足。树大根深的朱棣凭借自己的群众基础以及庞大的军事储备,发动了靖难之役。
但是朱棣后来能够成功举起大旗,也要多亏了建文帝的帮忙。当时上台政权不稳的建文帝,其实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叔叔们的对手,所以削藩势在必行。可建文帝说白了就是个“暖男”,他哪里知道什么人心险恶,也不会玩什么计谋算计。所以,在上台之后没多久,建文帝就非常轻率的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正是因为这样贸然的选择,让早就蠢蠢欲动的朱棣找到了可乘之机,借着这个由头,朱棣开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了自己的“谋反”之路。
不过,就算天时地利都在朱棣手上了,那么朱棣又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手下人对自己这么听话呢?这当然是因为朱棣的心机非常深。前文已经说过,朱棣从小就在军队里长大,所以对军队中的这些人情世故,朱棣可是清楚的很。想要让这些人为自己卖命,自然得是过命的交情。不然这造反如果成功了,这些士兵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好处。可是一旦失败了,那后果可就非常严重了。而且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干嘛要给朱家的内乱拼上自己的劲儿呢?
朱棣想来想去,都觉得必须得找一件事好好做做文章,让这些士兵们觉得自己拿他们当自己人,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朱棣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一直等待着机会的朱棣,在一次的行军路上看到了一个重病倒地的士兵。朱棣二话不说就把这个人放到了自己的备用马上,他也准备好了和自己唱戏的人,于是两个人一唱一和的,士兵们纷纷感慨,朱棣真的是一个好领导,手下人生病了都非常在乎。从此之后,朱棣手下的这些士兵上场厮杀的时候,都比平常卖命了很多。这一点,也是后来朱棣手下人很少叛变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更愿意跟着朱棣。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在靖难之役的烽烟中,济南城头飘扬的朱元璋神主牌位,不仅让燕王朱棣的攻城槌停在半空,更将一位坚守气节的文臣铁铉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当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登基称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30 靖难迷雾中的身份谜题:李景隆与朱棣关系再审视在明初"靖难之役"的历史漩涡中,李景隆作为建文帝钦点的北伐统帅,却因屡战屡败及最终开城迎降的戏剧性转折,长期被后世冠以&am...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李景隆 2025-04-27 东厂:明朝皇权阴影下的特务利刃在明代紫禁城的阴影中,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如同一柄淬毒的匕首,以宦官之躯执掌监察大权,其存在深刻改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设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25 朱高煦家族覆灭录:九子尽诛与皇权绞杀的残酷真相在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的皇权斗争中,汉王朱高煦及其家族的覆灭堪称最惨烈的悲剧。这位曾被朱棣赞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的次子,最终因谋反被侄子朱瞻基处以“瓦罐焖鸡”...
朱瞻基怎么死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25 朱棣与努尔哈赤:跨时空的军事较量想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棣和努尔哈赤皆是各自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朱棣作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开创了“永乐盛世”;努尔哈赤则是后金政权的创建者,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8 靖难之变:一场改写明朝命运的皇权博弈靖难之变(1399-1402年),是明朝初年一场持续四年的皇室内战,其本质是藩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围绕皇权合法性的血腥争夺。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朱元璋设计的“家天...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7 明朝朱棣时期的名臣风采在明朝的辉煌历史中,朱棣作为第三位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政治远见,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他的统治时期,众多名臣涌现,他们各展所长,为明朝的繁荣与稳定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2 徐妙锦:终身未嫁的传奇女子徐妙锦,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女,以其出众的才貌和独特的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拒绝了明成祖朱棣的求婚,选择了终身不嫁,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徐达 2025-03-31 朱棣首次北伐惨败:对手强敌还是自身之过?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曾五次北伐蒙古,以巩固北方领土。然而,他的第一次北伐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这一历史事件引...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25 朱棣迁都北京的多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场重大决策——迁都北京,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将都城从繁华的南京迁至偏北的北京?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考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