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初年的“三杰”命运迥异:封王的韩信被杀;论功第一的萧何使出浑身解数应对刘邦的猜忌,甚至不惜拿好友韩信当投名状;只有张良没有遭受过来自帝王的政治打击,这是因为他深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
公元前201年,刘邦“伪游云梦擒韩信”后,着手分封功臣。对于张良,他给予了特殊优待:“使自择齐三万户”。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过去千百年形成的认知来看,当时最好的地盘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即秦地比其他地方好一百倍。其次就是齐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执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齐地比其他地方好十倍。
因此,在分封功臣前,大臣田肯就劝说过刘邦:“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富饶险要的齐地,必须要由皇室自己人掌握。
由此可见,刘邦就是让张良在全国第二优越的地方享受三万户的爵邑(即三万户上交的税收归张良),可谓给足了里子和面子。
自古以来,每当王朝更迭时,总能涌现出一大批在各领域呼风唤雨的顶级英杰,他们甘冒风险、九死一生,无非是奔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来。而此时刘邦开给张良的待遇,可谓完全吻合了乱世英豪们的人生理想。
但张良却婉谢了这份殊荣,只是要求把当初他们二人相遇的留地当做自己的封邑,论质论量,都无法与齐地相提并论;
但即使对留侯这一爵位,张良最终也想尽办法推掉。公元前195年,他找到刘邦、请求退休,表示从此“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成了一位看破名利、云游江湖的世外高人。
与张良相反,萧何位居第一批受封功臣的第一位,力压战功显赫的曹参,并且还享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一“权臣”级别的殊荣。同为汉初三杰,面对功名利禄,张良、萧何的选择为何相差如此巨大?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萧何功臣集团的“自己人”,张良不是。
公元前201年,刘邦分两批次,共封约40人为列侯,自此以后,刘姓封王、功臣封侯,他们共享权力,遂成汉初政坛规则。由于他们大多出自沛县,而且几乎都是平民身份,因此得名“布衣将相”。萧何就属于这一群体。但张良却是一个“异类”——他是战国时韩国王室贵胄后裔。
古往今来,所有存在利益的地方,都会有派系、山头之争,目的不外乎党同伐异、尽量为自己攫取最大权益。而区分圈层的指标,自然是出身、阶层、是否有共同经历等等。鉴于西汉初年的皇室、刘氏诸侯王、开国元老们大多都是乡里乡亲,这些“自己人”毫无疑问牢牢占据了核心权力,他们不允许一个圈子之外的人骑在自己头上。
作为深谙中国人情世故哲学的智者,张良看穿了其中利害关系,故而多次推脱富贵,只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才能避免让自己成为大多数人的众矢之的。
后来萧何的遭遇更是证实了这一点。虽然是沛县元老之一,但在权力分配这种核心利益面前同样危机四伏。看似波澜不惊的分封,实际上蕴含着刘邦制衡臣下的小九九:
汉随秦制,爵位与军功挂钩;因此众人都认为曹参当位列第一。但刘邦却执意抬高毫无战功的萧何,甚至煞费苦心地把萧何比作猎人、曹参比作猎狗。但他的真实意图,更像是刻意把萧何这种文臣摆在军功集团的对立面,制造矛盾、让两派互为角力,自己从中操控制衡、坐收渔利,还可进一步保证刘氏诸王的地位。
沛县元老们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复杂,假如张良贪恋权位、投身于这场利益博弈,搞不好会被那些老乡们当做“外部矛盾”、首先联手做掉。
第二,对帝王而言,张良的角色更具威胁。
对于刘邦势力而言,萧何像个大管家。就像鄂千秋说的那样,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损兵折将,萧何总能及时“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刘邦粮草匮乏,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而张良则是“帝师”。客观而言,刘邦虽有帝王风范,但他本人以及身边沛县老人们并不具备运筹帷幄、决胜天下的素质,而出身贵族的张良及时补足了这一短板。在刘邦的创业过程中,张良宛如战略蓝图的设计师、战术层面的总指挥,以一己之力夯实了刘氏王朝的基石:
进入咸阳,他主张秋毫无犯,帮助刘邦收获关中父老之心;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他见招拆招、长袖善舞,拯救刘邦性命于旦夕;项羽分封时,他收买项伯、为刘邦争取到汉中地;入汉中、烧栈道,成功麻痹楚霸王;力主赏赐功爵,笼络韩信、英布、彭越三大主力干将;言“八不可”,推翻郦食其复立六国的错误主张,避免刘邦陷入战略误区;妙请商山四皓,保刘盈太子之位、安天下人心……
由此可见,虽然萧何、张良都是刘邦的建国功臣,但从工作性质来看,萧何的所作所为有迹可循、跳不出常规职责范围的藩篱;而张良的智慧却远非常人所能揣测,他深谋远虑、极尽巧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往往四两拨千斤、于风淡云轻中扭转局势发展。
可以想象,面对萧、张这两种手下,刘邦更畏惧哪一种?历史记载已经给出了答案:刘邦其人不学无术,向来有“轻慢侮人”的毛病。对于手下的文臣武将,他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大大咧咧;但只有面对张良,他“言必称子房”,以字来表示尊称。
而对一个封建臣子而言,如果君王敬畏自己,往往不是什么好事。伴君如伴虎,面对那些自己无法驾驭的人,帝王们的解决方案往往很简单粗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翻看史书,有几人逃得过功高震主的铁律?
理解了这层利害关系,就会明白张良为何备受厚后世推崇。创业期间,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局面;守成期间,面对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却能激流勇退、淡泊名利,这样的智者史上罕见。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 昭哀后:从乱世遗孤到西汉尊荣的家族符号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一位名为"昭哀后"的女性以特殊身份被载入史册。她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至亲,更成为西汉宗室谥号制度的...
刘邦 2025-08-20 从市井混混到千古一帝:解码刘邦的帝王级生存法则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硝烟未散,项羽的霸王戟折断在乌江畔。这个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败给了一个出身市井、年逾五旬的“老混混”——刘邦。...
项羽 刘邦 2025-08-19 李左车的结局:历史迷雾中的传奇谢幕秦汉之际的谋士李左车,作为战国名将李牧之孙,凭借井陉之战中精准识破韩信计谋的军事眼光,成为楚汉争霸时期最耀眼的战略家之一。然而,这位曾让韩信“东向而坐,师事之”...
李牧 韩信 2025-08-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