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百姓的围观。郑板桥有着“难得糊涂”的精神,晚年选择辞官隐退也是为了能在艺术上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
如果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郑板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难得糊涂”人人皆知,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有关“难得糊涂”的来历,坊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无论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罢,无论是抗争也罢还是心安也好,什么样的“糊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醉里乾坤大,是一种“糊涂”;权中福禄齐,是一种“糊涂”;
平淡有真意,是一种“糊涂”;
不闻红尘滚,也是一种“糊涂”。
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濰县职期间,工余到莱州的云峰山游览,欣赏自然美景,由于贪恋这好风光,误了下山的时间,天黑只好到山中一个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个道骨仙风、鹤发童颜的长者,郑板桥询问长者尊姓,长者告知自己是“糊涂老人。”
郑板桥觉得长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个凡人,见室内案头上还陈列着一方砚台,石质细腻光润,镂刻精美玲珑,是世间少有的好砚台。
第二天郑板桥告辞,感谢长者留宿。
长者对他说:“请郑先生给留一幅墨宝如何?”
郑板桥爽快答应了,欣然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然后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闲章盖上。
长者眯着眼睛端祥了一下这章的题款,提笔在郑板桥那幅“难得糊涂”书法上写了一个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写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郑板桥一看那章,上书:“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这一看,令郑板桥大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礼,又提笔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有点相见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师长加挚友,这长者是著名禅师恒彻上人。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号板桥,是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曾经步入仕途为七品县官,后来看透官场腐败,决绝地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诗、词、曲、文、联、印、书与画都是行家高手,在“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响力,以“诗书画三绝”名世,得到人们的喜欢与崇拜。
清人张维屏在其《松轩随笔》中赞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这真气、真意、真趣,颇见郑板桥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更是对郑板桥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郑板桥用真我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费氏是一个善良又勤奋、仁厚又慈爱的女人。
尽量郑家日子逐渐贫困,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她的费用(工资),她却舍不得郑板桥这个孩子,依旧帮助郑家操持家务,拉扯小板桥,然后回自己家中吃饭,给予幼小的郑板桥母亲般的关爱与体贴照顾。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继娶,这个后妈郝氏也是世间难寻的好人,待郑板桥如亲生,可以说,郑板桥幼年失母,却又遇到两位好母亲,让他拥有了温暖又幸福的童年,让他感慨地赋诗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这话颇有道理呀!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饱读诗书,是开私塾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与读书,并且得到博学广闻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培养与教导(看来,人生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呀!)。

郑板桥学习刻苦,聪明又领会能力强,成绩自然优异,子、经、史、集无不涉猎(这自小的熏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欢“切于日用”的学问,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讨厌矫饰的风气(无病呻吟的诗文害人不浅),对于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事情,快人快语指斥,以致于许多家长认为郑板桥这孩子不正常,不让自家的孩子与之交往(怕学坏了)。
郑板桥从童年就展现出思想的光芒,喜欢畅言有见解,品评历史人物,认为下层老百姓才是社会的主体,与那些贵族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理应得到尊重与平等。
而被统治者奉为“sj”的朱理学说,他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堕落深为愤怒,士子们往往凭借一篇“腐烂文章”,侥幸考中,时不时地“子曰”、“书云”装像糊弄老百姓,实则是没有真才实学。
他认为除了读书“寒而思衣,饥而思食,倦而睡觉,病而服药,凡举动饮食之间,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矫饰之人,都是在装伟岸。
世间,纯朴的老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被当权者剥削压榨,所以“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无耻,又装出一个君子的样子),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还有的仅仅薄田亩余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郑板桥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

佩服郑板桥,“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声,板桥能道,真话切中时弊,但总会令权贵们不快。
愿世间多几个郑板桥,少几个贪官污吏,民之幸也。
郑板桥不仅心系苍生,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知县的时候,重视农桑,体察民意,关心老百姓疾苦,尽心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一般情况下知县出行,都讲究排场,前呼后拥,鸣锣开道,衙吏们打着“回避”与“肃静”的牌子。而郑板桥把这扰民的排场统统取消,他经常穿着与百姓一样的衣服,访贫问苦,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
每逢下雨,县学的孩子们无法回家,他就派人给孩子们送饭;遇到孤儿,他二话不说相助,让孤儿解决温饱。
后来又调到濰县任职,依旧爱民如子。
时逢连年大旱而老百姓没有饭吃,这时他刚刚任潍县知县,二话不说命令开仓赈灾,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并且利用修缮城墙的方式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还责令城中富豪们煮粥赈济百姓。
他动员衙吏们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俸禄),还刻了一枚图章表达心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按照当时的规定,开仓放粮要报请上级批准,这需要一段时间,而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罚的。
郑板桥凛然地说:“等批下来,老百姓早就饿死了,一切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
就这一举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后,天灾让老百姓无法归还借来的粮食,郑板桥果断把老百姓的借据烧掉,免除了还粮。
郑板桥这心系苍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与豪绅的不满,无法利用灾荒发大财,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就合伙告发郑板桥谎报灾情,将赈灾款中饱私囊。
由于郑板桥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无私无弊坦荡荡,查了又查,根本就没那回事,纯属诬告。
他勤政廉洁,尽可能改革弊政,从政策与法律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造福一方。
郑板桥曾经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上司,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与官僚的尔虞我诈,认清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灵魂,便决定辞官归隐,远离这个大染缸。
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辞官了,扶老携幼来为郑板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一些书籍和一个书僮,身无余物,感动的纷纷落泪。
郑板桥可是干了十二年县大老爷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没有第二人。
郑板桥看到老百姓对他依依不舍,他就向老百姓赠画题诗留作纪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余平生最敬苏东坡与郑板桥,神慕之,想想世间,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几个?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郑板桥一心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以达到“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境界,然而,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要圆滑通融,要上奉下瞒,要察言观色,要逢迎送往,要与大大小小的官吏们同流合污,打成一片,他的“糊涂”处事,在官场上行不通呀。

郑板桥选择辞官归隐,沉浸于艺术中,“师法自然”。
郑板桥有诗千余首、词近百首,曲十多首,对联百余副,还有序跋、匾额、碑记、书信等数百件。
郑板桥诗如其人,自由洒脱,流畅清新,浅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词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细腻悠逸,其对联更是令人倾慕,立春高远,情趣横生,富于哲理。
他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不拘成法,敢于创凉,独辟蹊径,竹清瘦挺拔,兰萧散隐逸,石雄奇秀拙,脱尽俗习,绝伦画坛;他的书法被称为“板桥体”,博采众长,大胆革新,自成一家,认为艺术“不立一格”,“不为古人所累,气与意相辅”。
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赞曰:“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也就是说,郑板桥的书法以楷隶为主,兼揉草书,是超脱传统技法而新创的一种字体。
郑板桥能够达到诗、书、画三绝,关键在于他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交融。“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常常用诗歌作为绘画的题跋,来揭示画面的象征意义。
郑板桥一生喜欢画竹,也写了许多题竹诗,或题“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或题“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不体现了人品与气节。
郑板桥年轻时积极入世,希望实现胸间抱负,治国平天下,一展宏图,为苍生谋幸福,关注人民疾苦,体察社会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遗世高蹈。庙堂之高,高不可测;只好退隐,独善其身,成就了郑板桥的艺术与人格。
人有所糊涂有所清醒,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用“糊涂”来表达“睿智”,用“真意”来演绎“糊涂”,恰如郑板桥的一首题诗:“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分明是大境界呀!
佟国维(1643—1719年),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作为清朝外戚大臣,其一生与清初政治紧密交织,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显赫家世:外戚光环下的...
佟佳氏 佟国维 2025-11-26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的沉浮人生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名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他的一生,既...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11-26 岳升龙:清朝康熙年间的铁血名将与四川提督在清朝康熙年间的风云变幻中,有一位将领以忠诚、勇猛与智谋著称,他便是岳升龙——一位从基层士兵成长为四川提督的杰出军事人才。岳升龙的一生,是清朝初期军事史上的一个...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26 恭亲王奕訢:清末政坛的改革先驱与外交巨擘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政局中,恭亲王奕訢以“帝才”之誉成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更是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奠基人。这位道光帝第...
咸丰皇帝怎么死的 光绪是谁的儿子 2025-11-25 钮祜禄·讷亲: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权臣与悲剧将领钮祜禄·讷亲,作为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重要大臣与将领,其一生跌宕起伏,既曾权倾朝野,又因一场战役的失利而身败名裂,最终以悲剧收场。显赫家世与早年发迹钮祜禄·讷亲...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爱新觉罗·胤禩: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的风云人生爱新觉罗·胤禩,作为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八子,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笔。他的一生,从备受宠爱到深陷夺嫡漩涡,再到最终被雍正帝打压至死,...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爱新觉罗·胤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的风云人生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2月10日—1755年2月16日),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康熙朝备...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李莲英:清末慈禧时期总管太监的复杂人生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原名李进喜,道光二十八年出生于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祖籍山东齐河,是清末慈禧时期最具影...
李莲英死亡之谜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11-25 胤禟:康熙帝第九子的风云人生与悲剧结局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0月17日—1726年9月22日),后改名允禟,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作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5 欧鹏:绰号摩云金翅的梁山好汉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浩瀚星空中,欧鹏以其独特的绰号“摩云金翅”和鲜明的个性,成为梁山好汉中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员。他的一生,从军户子弟到绿林豪杰,再到梁山好汉,充...
林豪 2025-11-25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