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一天,迟来了30天的高考依旧是牵动着无数人心情的大事情。
不过今天不聊高考,小编来和大家唠嗑唠嗑高考的前身——古代的科举考试。
给大家讲讲关于科举考试的那么些个有意思的冷知识。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而再加上宋代经济发达,不少的商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榜下捉婿”的方式提高整个家族的地位。
在放榜后,一般皇帝都会在金明池宴请所有新科进士,而宋朝的权贵们一早就会去金明池路上占据选婿的优良位置,只为寻到最心仪的女婿人选。
大宋朝的“榜下捉婿”闻名古今,好多进士出身的大人物,都有被抢的光荣历史:
★欧阳修 文坛领袖
刚中进士,即被翰林学士胥偃选为女婿;
★王拱辰 仁宗皇帝的大红人
高中状元,成为宰相薜奎的女婿;
★范令孙 诗人
被宰相王旦抢做女婿;
★蔡卞 大奸臣蔡京的弟弟
被王安石抢做女婿;
……
不过同样是宋朝文坛大家的“二苏”却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桃花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是二苏不优秀,而是他们太优秀了,以至于早在赶考前就被慧眼之人,早早定了下来(怎么颇有种订未婚妻的既视感?)。
苏辙是在16岁就已经完婚了,而苏轼则是在18岁就和中岩书院院长的女儿王弗完婚。
所以说“先下手为强”放在择婿上也是很适用的。
我们现在社会上对于一个事物的归属权有一个公认的原则,“先到先得”,而在北宋时期,状元这个位置也是“先到先得”。
北宋初期的殿试中,宋太祖为了使得状元之争简单明了,就规定谁先完成考试交卷子谁就是状元。
当然状元殿试的题目肯定不能乱涂一气就上交,毕竟能够进入殿试的学士,学问水平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手速就成为了北宋学子必练课题之一。
太祖年间的一次殿试上,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交卷(手速感人),太祖苦于规定所制,无法区分两人高低,所以就让两人赛跑,取快者为状元。
不过太祖没有料到两人都是短跑健将啊,这是不分仲伯,两人又是打了个平手。
实在是没辙了,太祖让两人徒手搏斗,胜者为状元,而王嗣宗险胜陈识,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个比武胜利而获得文状元的人,也被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不要以为补习课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是会开培训班的。宋代“补习班金牌讲师”吕祖谦就是撑起了一个时代学生希望的老师。
吕祖谦这个人是个进士出身,是吕学鼻祖,他开办的课程有专业的“考前辅导”,对于考生会提前分发一个黄册子,里面收纳了历年科举考试真题和优质答卷(颇有种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既视感)。
故宋诗有云: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虽然当时学者对此行径颇为不齿,认为不是凭真才实学取得成绩,然许多考生也凭借刷题得到了高分,所以黄册子是真的香啊!
这辅导过的学生就是比没辅导过的考得好,不过后来吕祖谦对此也感到心累,也就放弃继续开办补习班了,不然补习班这个大蛋糕或许就没名X堂等补习机构的事情了。
“独占鳌头”的鳌头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状元,而中了状元就被叫做独占鳌头,不过为什么是鳌头而不是其他动物的头呢?
“鳌”是传说中在海里背着山行走的巨龟或大鳖。而“鳌头”就是皇宫大殿前,台阶上刻的鳌头。
唐宋时期,翰林院的学士们朝见皇帝时,需要在大殿门口前的台阶上等待宣召,而学士们站的台阶就是刻有鳌头的台阶。
所以在民间,人们把进入翰林院称为“入鳌头”,而学士们的顺序也是状元在前,其余人在后,故考中状元也被称为“独占鳌头”。
各位inker知道倒霉的前身其实是“倒楣”吗?而“倒楣”这个词就是因为科举考试才产生的。
在古代,要是家中有子孙参加科举考试,一般都是要在自家门口立一根旗杆,这个旗杆被称为“楣”。
考试放榜的时候,要是子孙在考试中能够中举,那么这根旗杆就会保留着,相反要是没有考中,那么这根旗杆就得撤去,所以就叫做“倒楣”。
而后来,“倒楣”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讹传成了“倒霉”,意思也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不走运”的意思。
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为主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百姓都自动默认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出风头”的事情只能男性去做。
但在朝代更迭后,宋朝的律法上并没有明确写出“禁止女性参加科举考试”的条例。
所以史上第一位女考生——林幼玉算是钻了这个“灯下黑”的漏洞,参加了科举考试。
淳熙元年,宋孝宗时期,年仅九岁的林幼玉申请考试,并通过了中书省的考核,故宋孝宗特地封她为孺人(妇女专门的考试)。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女权先驱并不是参加的进士科,而是童子科。童子科就是由各州州官推荐15岁以下,能通经文做诗赋的少年儿童,通常由皇帝亲自考核。
不过之后到了宋宁宗时期,有不少大臣指出女子学而无用,抛头露面有伤风化,所以后来女子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了。
科举考试中举的进士不是入仕就是当文人,这历史上最强的一届科举考生,就出了8个文坛大家,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不不,还有9位当朝宰相,这宰相位置有多优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些大佬们的能力可不是盖的。
这一届的考生大大充盈了神宗和哲宗两个时期的从仕者,宰相的代表人物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等。
而在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也都人才辈出,光是在《宋史》中有传的就足足24人,而且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也大多是这届的考生。
那一届科举考试可谓是神仙打架,苏轼、苏辙、曾巩、曾布,两对兄弟都在一届考试,而那一届的考官是欧阳修,而苏洵也陪儿子们一起来参加考试。
一个科举考试就凑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而若是王安石也在场,那么大宋文坛的几个顶梁柱可就都到齐了啊。
除开上述大佬,这场考试还出了两位大思想家,分别是程颢和张载。
程颢是从周敦颐,是著名的“二程”之一,他开创的理学思想和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就是横渠四句的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
从政治到文学,从经济到思想,这一场科举考试,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学子的命运,更是左右了大宋王朝的命运。
科举是古代实现跨阶级愿景的途径
而高考也是现代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 崔白的人物争议:革新者光环下的多维审视北宋画家崔白以“花鸟革新者”的身份载入史册,其代表作《双喜图》《寒雀图》被视为打破“黄家富贵”垄断的里程碑。然而,这位被宋神宗破格提拔的宫廷画家,在艺术成就之外...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5 李师师:历史迷雾中的真实身影北宋末年,汴京的繁华与动荡交织成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而李师师,这位色艺双绝的歌妓,如同画卷中最耀眼却也最神秘的色彩,引发了后世无数人的探寻与遐想。她究竟是真实存...
李师师 2025-09-15 天祚帝与宋徽宗:末代君王的命运交响曲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因相似的命运轨迹而交织成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卷。天祚帝耶律延禧与宋徽宗赵佶,便是这样两位末代君王。他们分别统治着辽朝与北宋,却在历史的...
宋徽宗 2025-09-15 宋真宗皇后知多少:历史与追封交织的宫廷密码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作为北宋第三位皇帝,在位25年间不仅推动了“咸平之治”的繁荣,更因复杂的宫廷情感与政治博弈,留下了五位皇后的历史印记。这五位皇后...
宋真宗 2025-09-12 向太后: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北宋政坛的短暂掌舵者在北宋历史的长河中,向太后(1046年—1101年)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位不可忽视的女性人物。她不仅是宋神宗赵顼的皇后,更在宋哲宗去世后,一度临朝听...
宋哲宗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2 文武兼资的仁君典范:解码宋太祖赵匡胤的多面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的传奇开篇,以“杯酒释兵权”的智慧收尾,其人生轨迹既充满戏剧性转折,又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这位终结五代乱世的开国之...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启 2025-09-11 赵构为何选择赵昚:历史转折中的政治智慧与无奈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位三十六年之际,突然宣布禅位给养子赵昚,自己退居德寿宫成为太上皇。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南宋皇位传承的常规,更将赵昚——...
赵构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