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刘肇,很多人对他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他是东汉时期的第四位皇帝,而在东汉时期,刘肇作为皇帝,也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那么汉和帝刘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在汉和帝之后的皇帝又是谁,汉和帝在位期间究竟又是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刘肇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如何评价刘肇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第四子刘肇诞生,其生母梁贵人被皇后窦氏设计而死,刘肇成为了窦皇后的继子。建初七年,太子刘庆被废,刘肇成为新的皇太子。六年后,年仅十岁的刘肇继任为帝,窦太后临朝执政。可以说,刘肇的早期人生,完全笼罩在窦皇后的阴影之下。
窦太后执掌大权后,大力提拔自己的兄弟窦宪、窦景等人,让窦氏外戚掌控了国家政治中枢;又偏听窦宪之言,不顾大局出征北匈奴;还纵容窦家子弟非法乱纪、培养刺客。
窦氏外戚劣迹斑斑,玩弄专权长达五年之久,最后竟与其姻亲郭氏父子密谋企图杀害刘肇,篡夺江山。至此,十四岁的刘肇终于不愿再做受人控制的傀儡皇帝。
刘肇得知窦氏阴谋时,早已被软禁了起来,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向外传递消息。生死存亡之际,刘肇决定与中常侍钩盾令郑众商讨扳倒窦氏。
郑众是当时负责汉宫近池苑囿游观之处的宦官,对皇室忠心耿耿,而且十分机敏。
汉和帝永元四年,刘肇开始了他的反击。刘肇首先下诏命原本镇守凉州的窦宪来京,以避免其领兵叛乱的可能。
又令自己的兄长、清河王刘庆取来前朝《外戚传》,命郑众整理学习,从中汲取经验。
东汉王朝最后的闪光——刘肇,政治才能卓越,却在27岁早逝
抓捕窦宪时,刘肇亲临指挥,首先清扫了同党郭、邓两家,严守城门,直入窦府,没收窦宪的印信,将其赶回封地,并迫使所有参与策划谋反的窦氏兄弟自杀。
整个夺权过程干脆利落,计划缜密,就这样,少年刘肇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摆脱了自己作为傀儡皇帝的现状。
此次夺权,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对多方势力的把控能力。
在扫除了窦氏家族外戚的势力后,刘肇亲理政事,又处理了诸如太尉宋由等人的窦氏党羽余孽。刘肇本人性情仁善,在幼年时就经常关照自己的兄长、废太子刘庆。亲政后,他更是将仁善之则运用到了政治治理当中。

首先,刘肇真正地继承和发扬了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为政理念。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刘肇听取汉议郎学者杨孚的进谏,选举孝廉,奖励孝行出色的臣民。
刘肇本人十分注重孝道,念及窦太后的养育之恩,并未直接下令处死窦氏兄弟,而是令其自戕;在窦氏一族没落后,仍然厚待窦太后,直到永元九年窦太后薨逝,刘肇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谜,面对众大臣“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的上疏,刘肇仍然决定为窦皇后追谥号为章德皇后,同时也追封生母梁贵人为皇太后。
刘肇注重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平时轻徭薄赋,恤鳏寡,矜孤弱。得知岭南地区的龙眼、荔枝送往宫廷过于劳民伤财后,果断下令停止此类行为。
永元八年,洛阳地区发生蝗灾,刘肇的诏书中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并在第一时间赈灾救济,安置流民。
此外,刘肇在国家法制上也倡导宽刑省法。多次下诏理清冤假错案,对罪犯也能从宽发落。他选拔了一批公允怀仁的官员,如廷尉陈宠等人,还为受窦氏谋反牵连的班固翻案,惩罚失职渎职之人。
仁爱这种品质,常人拥有都是极为可贵的,而刘肇作为帝王,更是已经把它从个人修养进化为一种政治智慧,即为仁政。爱民如子,因此受到百姓爱戴;施政宽宥,因此能成百官表率。
刘肇谥号为“和”,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的确,汉和帝除了个性仁善、推崇仁政的“不刚”,也不乏雷厉风行、纵横捭阖的“不柔”。
或许是多年蛰伏的傀儡帝王生活让他变得谨慎和犀利,刘肇的每一项政治举措都精准地直击要害。对内,他整顿吏治,招贤纳士。刘肇所面临的东汉王朝,外戚积弊沉重,权贵卖官鬻爵导致人才流失,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在位期间,刘肇先后四次下诏招纳贤才,努力修补吏治建设的漏洞。
对外,他先后征讨南北匈奴和西羌等往中原作乱的少数民族,永元六年,又派遣班超收复西域,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东汉边境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尽管刘肇是个政治天才,但在史书中也免不了受人诟病,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对宦官的重用。
刘肇作为皇子,在深宫中长大,而窦氏家族的控制和提防也进一步缩小了他的“交际圈”,使他无法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而经常需要宦官帮助传递消息,所以刘肇与宦官的关系本身是十分亲密的。
永元四年的夺权行动中,刘肇将宦官势力纳入了自己的政治版图,助他谋划的宦官郑众被记为首功,晋升为大长秋,即是皇后的近侍官首领,一般都是由皇帝挑选亲近信任的人担当。
而郑众本人十分谦逊,面对皇帝的封赏常常推辞,诚惶诚恐,这让推崇仁善的刘肇很是欣赏,对郑众的信任与日俱增,经常在国家治理中询问郑众和其他宦官的意见。
《资治通鉴》记载:“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后世人认为刘肇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将此看作是他政治生涯的污点。但仔细考察历史可以得知,宦官政治地位提升已有先例: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已经在宫廷中设置了诸如中常侍、黄门侍郎、大小黄门等宦官专任的职务,目的就是强化皇权,与外戚势力形成对抗。
而观览刘肇的成长和执政背景,就会发现他重用宦官也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窦家外戚势力猖獗多年,刘肇缺少可以信任的前朝官员;官员选拔制度弊端明显,朝廷人才青黄不接。
据统计,永和四年到永和八年,死去的官员和宗王就有10位之多,这其中大部分是支持皇帝一派的老臣。为了拱卫皇权,刘肇选择培养宦官作为亲信,而还没等他开始重视宦官权力扩张带来的弊端,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刘肇是汉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体弱多病,但仍然日耕不辍,晨起上朝、夜半批奏,从不懈怠。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政治天才、英明君主却在27岁就早早离世。刘肇在他短暂的政治生命中创造了“永元之隆”的盛景,这也是日薄西山的东汉王朝最后的闪光。
在历史长河中,汉和帝刘肇惊人的政治才华如昙花一现,令后世之人不禁设想,如果刘肇没有英年早逝,东汉是否能在这位明君的领导下,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呢?
在北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吕蒙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宽厚正直的品格,成为一代名相。他不仅三次登上相位,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更以“不记人过”的豁达胸怀,...
吕蒙 2025-11-24 神医安道全:医术高明的当世华佗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江湖世界里,有一位医术超凡的人物,他便是绰号“神医”、位列梁山第五十六位好汉的地灵星安道全。他以精湛的医术,在梁山好汉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
华佗 2025-11-21 汉文帝二十三年:以无为之治铸就汉朝经济基石公元前180年,长安城未央宫的青铜灯盏彻夜未明。37岁的代王刘恒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一个财政赤字高达七成、人口锐减至千余万的残破帝国。这位以&q...
刘恒 2025-11-19 刘肥:从险遭毒杀到善终的西汉庶长子在西汉初期的风云变幻中,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其命运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虽无缘帝位,却因身份和地位,在吕后掌权时期陷入了一场生死危机,险些命丧毒酒之下,最终却...
刘邦 2025-11-19 薄姬:从私生女到太后的逆袭传奇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薄姬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段从私生女到太后的传奇人生。她的故事,充满了命运的起伏与转折,见证了逆境中崛起的力量。私生女...
薄姬 2025-11-19 萧何自污:皇权阴影下的生存智慧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萧何作为开国丞相,以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然而,在刘邦晚年,这位功高盖世的贤相却做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自污名节。这一...
刘邦 萧何 2025-11-18 逃难抛亲背后:刘邦的复杂面孔与历史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的形象一直充满争议,其中“逃难抛妻弃子”这一事件,更是让他被贴上了“无赖”的标签。然而,深入探究历史细节,我们会发现刘邦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
刘邦 2025-11-18 薄皇后被废之谜:无子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情感疏离在汉景帝刘启的后宫中,薄皇后作为第一任皇后,最终却落得被废的结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这一事件背后,既有复杂的政治因素,也与汉景帝对她的情感态度息...
刘启 启 2025-11-17 韩信:智冠群雄却难逃悲剧,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在秦汉交替的动荡岁月里,韩信宛如一颗璀璨流星,划破历史长空,留下无数传奇。他以卓越军事才能,助刘邦定鼎天下,被后世尊为“兵仙”,然而,这位智谋超群的军事天才,最...
刘邦 韩信 2025-11-17 吕后未称帝而立刘盈:权谋、礼法与现实的三重枷锁刘邦驾崩后,吕后作为其结发妻子,凭借政治手腕迅速掌控朝局,成为西汉初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毒杀戚夫人、大封吕氏子弟,甚至一度临朝称制,却始终未突破“称帝”的底...
刘盈 刘邦 2025-11-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